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电影中的美国西部边疆与历史事实大相径庭。
B. 我们从小就要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是不正确的。
C. 在学习上,我们要理解透彻,深入领会,不能粗枝大叶,要不求甚解。
D. 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要持之以恒,不能见异思迁。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十篇回忆性散文的结集,也是其唯一一部回忆性的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
B.蒲松龄,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人,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
C.《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
D.《皇帝的新装》选自《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作者安徒生,俄国作家,代表作有《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3、下列选项括号中的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为我国首次按照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150座级干线客机,C919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大型客机项目取得重大突破。(该句无语病)
B. 我坚信,在书海耕耘,能让人遇见不同风景,成就人生的品质和高度。(该句是单句)
C. 近年来,有不少当代文学作品被改编成电视剧,其中有不少出自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比如《平凡的世界》、《推拿》、《红高粱》……等。(该句标点符号运用正确)
D. 《马说》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该文学常识表述无误)
4、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泄气(xiè) 默契(qì) 锃亮(zèng) 颔首低眉(hán)
B.粲然(càn) 翘首(qiào) 颁发(bān) 屏息敛声(liǎn)
C.瞥见(piē) 畸形(qī) 悄然(qiāo) 藏污纳垢(gòu)
D.歼灭(jiān) 绯红(fēi) 篡改(cuàn) 殚精竭虑(dān)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民法典(草案)》顺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法治的新需求,是民事权利的宣告书。
B.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今日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C.纪录片《蜀道风流》从人文、历史、自然、现实几个维度,围绕“有形”蜀道和“无形”蜀道两条脉络展开。
D.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强大的后劲,取决于包括科学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的高低。
6、下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春天一到,人们迫不及待地出门踏青,到大自然中享受如沐春风的乐趣。
B.老张最近不但失业,又生了一场重病,真是祸不单行啊!
C.留守学生普遍存在内向胆怯、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许多外出务工家长却不以为然。
D.他毕业后来到贫穷落后的家乡任教,一年到头兀兀穷年,奉献自己的芳华。
7、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国工匠”“记住乡愁”“精准扶贫”“热闹极了”四个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B. “从西汉的张骞算起,丝绸之路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个句子的主干是“丝绸之路有历史”。
C. “他打算明天去扬州”和“我真的还不清楚他的打算”中两个“打算”的词性相同。
D. “让座不是一种法律责任和义务,而是一种道德自律行为。”这个复句是转折关系。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腰白玉之环_______________
(2)或遇其叱咄_______________
(3)媵人持汤沃灌_______________
(4)日再食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3】文中将同舍生的豪华穿戴和作者的_________作对比,体现出作者__________的精神追求。(请用原文回答)
【4】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5】说说你对“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的理解。我们中学生应有这样的苦乐观吗?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小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本词托物写怀,风格清奇冷峻,为词中名篇。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诗人在诗中借物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10、七年级(1)班拟定于2021年10月15日14:30在学校综合楼四楼会议室里开展以“有朋自远方来”为主题的综合学习活动,请你参加以下活动。
【1】交朋友希望交到一个讲诚信的朋友,请你写出一句与诚信密切相关的句子,最好能够说出诚信的意义。
【2】请你为这次活动用标语的形式做宣传,请写出两条宣传标语,让大家更清晰朋友的重要性。
【3】同学们都喜欢美丽优雅的音乐老师李老师,想邀请她参加这次活动,假如你代表班级去邀请,你会这么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填空。
(1)本文所记叙的闻一多先生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文的作者是________,我们学过他的诗歌《________》。
(2)人家说了再做,我是________。
(3)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________,越坚,________。
(4)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________,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________,并指着这群败类说:_________!
(5)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________,气冲斗牛,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老头子笑了笑,眼珠往心里转了两转。他怕祥子的话有鬼病:万一那三十块钱是抢来的呢,他不便代人存着赃物。他自己年轻的时候,什么不法的事儿也干过;现在,他自居是改邪归正,不能不小心,而且知道怎样的小心。祥子的叙述只有这么个缝子,可是祥子一点没发毛咕的解释开,老头子放了心。“怎么办呢?”老头子指着那些钱说。“听你的!”“再买辆车?”老头子又露出虎牙,似乎是说:“自己买上车,还白住我的地方?!”“不够!买就得买新的!”祥子没看他的牙,只顾得看自己的心。“借给你?一分利,别人借是二分五!”祥子摇了摇头。
文段中与祥子对话的老头子是谁?简要概括选文中样子这三十元钱是怎样得来的?
1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书房的窗子
杨振声
①今天又想到了我那书房的窗子。说起窗子,那真是人类穴居之后一点灵机的闪耀才发明了它。它给你清风与明月,它给你晴日与碧空,它给你山光与水色,它给你安安静静的坐窗前,欣赏着宇宙的一切。一句话,它打通你与天然的界限。
②窗子的功用,虽是到处一样,而窗子的方向,却有各人的嗜好不同。我独喜欢北窗,那就全是光的问题了。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就拿日光来说罢,我不爱中午的骄阳,而爱“晨光之熹微”与落日的古红。纵使光度一样,也觉得一片平原的光海,总不及山阴水曲间光线的隐蔚,或枝叶扶疏的树荫下光波的流动。至于反光更比直光来得委婉,“残夜水明楼”,是那般的清虚可爱,而“明月照积雪”使你感到满目清晖。
③不错,特别是雪的反光。在太阳下是那样霸道,而在月光下却又这般温柔。其实,雪的反光在阴阴天宇下,也满有风趣。特别是新雪的早晨,你一醒来全不知道昨宵降了一夜的雪,只看从纸窗透进满—室的虚白,便与平时不同,那白中透出银色的清晖,温润而匀净,使屋子里平添一番恬静的:滋味,披衣起床且不看雪,先掏开那尚未睡醒的炉子,那屋里顿然煦暖。然后再从容揭开窗帘一看;满目皓洁,庭前的枝枝都压垂到地龟土了,望望天,还是阴阴的,那就准知道这一天你的屋子会比平常更幽静。
④至于拿月光与日光比,我当然更喜欢月光。在月光下,人是那般隐藏,天宇是那般的素净。现实的世界退缩了,想象的世界放大了。我们想象的放大,不也就是我们人格的 放大?放大到感染一切时,整个的世界也因而。富有情思了。“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比之“晴雪梅花”更为空灵,更为生动:“无情有恨何人见,月亮风清欲堕时”比之“枝头春意”更富深情与幽思:而“宿妆残粉未明天,总立昭阳花树边”也比“水晶帘下看梳头”更动人怜惜之情。
⑤这里不止是光度的问题,而且是光度影响了态度。强烈的光使我们一切看得清楚,却不必使我们想得明透;使我们有行动的愉悦,却不必使我们有沉思的因缘;使我们像春草一般的向外发展,却不能使我们像夜合一般的向内收敛。强光太使我们与外物接近了,留不得一分想象的距离。而一切文艺的创造,决不是一些外界事物的推拢,而是事物经过个性的熔冶、范铸出来的作物。强烈的光与一切强有力的东西一样,它压迫我们的个性。
⑥以此,我便爱上了北窗。南窗的光强,固不必说,就是东窗和西窗也不如北窗。北窗放进的光是那般清淡而隐约,反射而不直接。说到反光,当然便到了“窗子以外”了。我不敢想象窗外有什么明湖或青山的反光,那太奢望了。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最低限度地要老到透出点微黄的颜色;假如可能,古墙上生几片青翠的石斑。这墙不要去窗太近,太近别逼窄,使人心狭:也不要太远,太远便不成为窗予屏风:去窗一丈五尺左右便好。如此古墙上的光辉反射在窗下的桌上,润泽而淡白,不带一分逼人的霸气。这种清光绝不会侵凌你的幽静,也不会扰乱你的运思。
⑦假如,你嫌这样的光太朴素了些,那你就在墙边种上一行疏竹。有风,你可以欣赏它婆婆的舞容:有月,你可以欣赏窗上迷离的竹影:有雨,它给你平添一番清凄:有雪,那素洁,那清劲,确是你清寂中的佳友。即使无月无风,无雨无雪,红日半墙,竹荫微动,掩映于你书桌上的清晖,泛出一片青翠,几纹波痕,那般的生动而空灵。你书桌上满写着清新的诗句,你坐在那儿,纵使不读书也“要得”。
(选自《品味人生》,湖南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有删改)
【1】不同朝向的窗给人带来的感受不同,阅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独喜欢北窗。
【2】作者独喜欢北窗;请概括他想象中的窗外景象。
【3】品析语言。
(1)说到光,我有一致偏向,就是不喜欢强烈的光而喜欢清淡的光;不喜欢敞开的光而喜欢隐约的光,不喜欢直接的光而喜欢反射的光。(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我只希望北窗外有一带古老的粉墙,最低限度地要老到透出点微黄的颜色:假如可能,古墙上生几片青翠的石斑。(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4】作者写了雪光和月光,用意如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作家彭定安说,本文作者对窗子的认识“已经进入审美的态度和境界,而不是纯实际的和实用的”,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眸远古“巨虫时代”
①2019年,科学家们在印度尼西亚重新找到了被认为已经灭绝了的世界上最大的现代蜜蜂。这种蜜蜂的身体有核桃般大小,大约4厘米长,翼展达7.5厘米以上,几乎和一张信用卡一样宽,因而它被称为“华莱士巨蜂”。如今,这样巨大的昆虫在地球上已经非常罕见了。然而,如果你能回到远古时代,就会发现大型昆虫并不少见。
②“巨虫时代”比恐龙时代要早得多,大致在3亿年前的石炭纪。那时,地球上的大部分陆地处于热带,植被非常繁茂,一些巨型节肢动物,如蜉蝣、蝎子、千足虫、蜈蚣等生活在温暖舒适的环境里。
③就目前所知,当时最大的昆虫是蜻蜓的远古亲戚。从形态上看,这种远古巨蜻蜓近似于现代的蜻蜓,但它们的翼展可达0.6米,这是现代蜻蜓所无法比拟的。在2.2亿年前的天空中, 巨大的蚱蜢上下飞舞,它们的翼展可达15~20厘米,与今日家养鹪鹩的体形差不多。那时,蜉蝣的远古近亲也很活跃,拥有宽达20~25厘米的翅膀。现如今,这种昆虫以寿命短暂而闻名。
④除此之外,那时地球上还生活着大量的远古蜈蚣和蟑螂。这些古代巨虫多是食肉动物,很可能以其他昆虫为食。在“巨虫时代”最后的大约5000万年里,这些巨型昆虫物种走向了消亡,地球历史上的“巨虫时代”也随之落下了帷幕。
⑤那么,地球历史上为何会存在“巨虫时代”?科学家们认为,“巨虫时代”很可能是当时大气中的高含氧量造就的。在3 亿~2.5 亿年前的石炭纪,地球大气中的氧含量水平达到了30%,比今天21%的氧含量要高得多。动物需要氧气进行新陈代谢,这种化学反应为它们提供能量,而较大的生物需要更多的氧气。许多节肢动物通过遍布其肌体中的微型气管直接吸收氧气,因而高氧含量能促使昆虫向大个头的方向进化,为大型昆虫的繁育创造了条件。为了进一步印证这个观点,古生物学家马修·克拉彭和他的同事们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空气中含有更多氧气时,昆虫的体形会变大,而在含氧量较少时,昆虫的体形则会变小。这一结论与现代的一些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但在大约1.5亿年前,情况发生了变化。尽管大气含氧量再次开始上升,但昆虫的体形仍然很小。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⑥一种可能的解释是,鸟类出现了,或者说经过了许多代的缓慢变化,鸟类进化成了天空中更强悍的猎手,它们扮演了“巨虫时代”终结者的角色。它们与昆虫争夺食物,进而吃掉了那些体形巨大的虫子。对此,马修·克拉彭解释道:“那个时代是鸟类进化并开始变得更擅长飞行的时候,因而,尽管氧气在那段时间里持续增加,但昆虫却还是变小了。”
⑦除了鸟类以外,含氧量也并非是唯一影响昆虫大小的因素。科学家们还发现,即使在含氧量很高的时候,也不是所有昆虫的体形都是巨大的。例如,蜜蜂出现于大约1 亿年前,它们的体形并没有进化得很大,至今仍保持着大致相同的大小。马修·克拉彭认为,生态学可以给出答案:蜜蜂必须给花朵授粉,如果花儿不再变大,那么蜜蜂也不会变大。当更善于飞行的鸟类统治了天空,地球上的“巨虫时代”便一去不复返了。
(《科学24小时》2021年第4期 有删改)
【1】第②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请分析第④段加点词语的含义?
【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巨虫时代”一去不复返的原因。
15、请以“温暖的时刻”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注意:(1)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
(2)字迹清楚,书写工整。
(3)文中不得出现真时的人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