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言运用——下列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天边的云层缓缓分开,仿佛在为谁让道。渐渐地有红霞渗透出来,整个芦苇荡染上一层淡红色,屏息凝神看去,芦苇荡的边际似乎开始躁动,不远处冒出几个小点,小点越来越大,定睛一看,__①__!它们如晨曦中报晓的使者,欢腾着飞向人群,盘旋在空中,人群中不时传出阵阵喝彩声,这些水鸟一会儿俯身向下,__②__,亲昵地送去晨光的问候,一会儿拍翅向上,__③__,似乎在等待日出的刹那。
A.①居然是雪白色的水鸟 ②轻轻掠过水面 ③飞到芦苇荡尖
B.①水鸟居然是雪白色的 ②轻轻掠过水面 ③飞到芦苇荡尖
C.①居然是雪白色的水鸟 ②飞到芦苇荡尖 ③轻轻掠过水面
D.①水鸟居然是雪白色的 ②飞到芦苇荡尖 ③轻轻掠过水面
2、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飞窜(cuàn) 瘦削(xiāo) 统畴 暴风骤雨
B.炽热(zhì) 威吓(hè) 赦免 无可耐何
C.内疚(jiù) 绢本(juàn) 典籍 功成名遂
D.倒戈(gē) 症结(zhèng) 忸怩 微不足到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烧灼(zhuó) 干涸(hé) 蹒跚(shān) 拈轻怕重(niān)
B. 抽噎(yē) 嗔怪(chēn) 蜷伏(quǎn) 哄堂大笑(hōng)
C. 怂恿(yǒng) 怪诞(yán) 坍塌(tān) 神采奕奕(yí)
D. 缥缈(miǎo) 爵士(jué) 称职(chèng) 随声附和(hé)
4、《儒林外史》中,出身“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却出淤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的人物是( )
A.匡超人
B.王冕
C.杜少卿
D.牛布衣
5、下列句子句意不明确,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由于《我和我的父辈》这部电影演绎了一段段动人心弦的故事,让很多观众在观影时潸然泪下。
B.我们要培养自觉的家国天下情怀,把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到国家梦、民族梦。
C.北京冬奥会,全要素、创新性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D.这部小说至今有一百七十多年了,在世界文坛上一直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6、加点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行辈(háng) 屹立(yì) 羁绊(jī) 戛然而止(gā)
B.窈窕(yǎo) 蓦然(mù) 省亲(shěng) 翘首以待(qiáo)
C.贻误(yí) 斡旋(wō) 晦暗(huì) 黄花垂髫(tiáo)
D.亢奋(kàng) 龟裂(jūn) 悄然(qiǎo) 风雪载途(zài)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酝酿(niàng) 黄晕(yūn) 咄咄逼人(duō)
B. 贮蓄(zhù) 静谧(mì) 彩棱镜(léng)
C. 粗犷 (guǎng) 应和 (huò) 竦峙(zhì)
D. 吝啬(lìn) 莅临(lì) 绿茵茵(yān)
8、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鯤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选自《逍遥游·北冥有鱼》)
【乙】
东海有鳌焉,冠蓬莱而浮游于沧海,腾越而上则干云①,没而下潜于重泉②。有红蚁者闻而悦之与群蚁相要乎海畔欲观鳌焉。月余日,鳌潜未出。群蚁将反,遇长风激浪,崇涛万仞,海水沸,地雷震。群蚁曰:“此将鳌之作也。”数日,风止雷默,海中隐如岳,其高槩③天,或游而东,或游而西。群蚁曰:“彼之冠山,何异我之戴粒,逍遥封壤④之巅,归伏乎窟穴也。此乃物我之适,自己而然,我何用数百里劳形而观之乎?”
(选自《苻子·海鳌与群蚁》)
注释:①干云:冲云。②重泉:深水。③桑:同“概”,原指古代量米麦时刮平斗斛的器具,引申义为平、齐。④封壤:蚂蚁洞外面的土堆,也叫蚁冢。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有 红 蚁 者 闻 而 悦 之 与 群 蚁 相 要 乎 海 畔 欲 观 鳌 焉。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是鸟也 ②问今是何世
B.①去以六月息 ②策之不以其道
C.①群蚁将反 ②然后能自反也
D.①或游而东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解释。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2)彼之冠山,何异我之戴粒
【4】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庄子》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鹏”这一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
B.甲文中引用《齐谐》中的文字,具体描绘了大鹏由北海迁往南海的壮阔景象,是对前文“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的具体补充。
C.乙文告诫我们:做人,需要多一份虚心,少一份骄傲;多一点不断努力的上进心,少一点盲目自大。
D.两文都用了夸张的笔法,描写了神奇动物的腾飞本领,将深刻的哲理寓于生动具体的形象之中。
9、古诗阅读。
【甲】
谢亭送别
[唐]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乙】
送杨曰补南还
[清]沈钦圻
去年春尽同为客,此日君还又暮春。
最是客中偏送远,况堪更送故乡人。
【甲】【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赏析。
10、弘扬传统美德,弘扬民族文化。某班开展了以“孝”为主题的综合性活动。
(1)班级准备开展“孝心文化进班级”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设计三项活动栏目。
示例:开展主题班会活动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2)请仿照画线句子,将文段补充完整。孝亲敬长,就是耐心倾听双亲长辈的教导,就像鱼儿凝神静听溪流的歌唱;就是真诚回馈双亲长辈的思泽,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全力实现双亲长辈的期望,就像江河奋力前行终成海洋的宽广。
(3)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结合下面的漫画,说说作为儿女应该如何善待空巢老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徜徉于古诗文的天地,我们会有精彩的发现:古诗文中有景,“水皆缥碧,①____________”写出了富春江水的清澈透明;“②____________,芳草萋萋鹦鹉洲”写出了汉阳生机勃勃的美景;“几处早莺争暖树,③____________”描绘了早春的动态图景。古诗文中有情,“报君黄金台上意,④____________”表达出诗人的报国之志;杜牧在《赤壁》中用典,以“⑤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来抒发不平之气。古诗文中有理,晏殊在《浣溪沙》中以“⑦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揭示了“时光流逝、人事变迁是不可抗拒的”这一自然规律。古诗文中有志,我们从“富贵不能淫,⑨________,⑩________”(《富贵不能淫》)中感受到孟子的气节和胸襟。古诗文中有无穷的宝藏,等着你去发现。
12、《西游记》中套在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儿”常常被人用作对不规范行为进行强制性约束的规矩方圆的代名词。书中有许多情节都和“紧箍儿”有关,请参考下列回目,完成问题。
第十四回 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第二十七回 尸魔三系唐三藏 圣僧恨逐 ①
第五十六回 神狂诛草寇 道昧放心猿
第五十七回 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② 水帘洞誉文
第一百回 径回东土 五圣成真
(1)在回目空缺处填上正确的内容。
①______ ②______
(2)请你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从上述与“紧箍儿”相关的故事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故事进行概述。
1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济南的冬天
老舍
①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济南的冬天是响晴的。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睛的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
②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③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们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觉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们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④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⑤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⑥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
⑦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用一句话概括第④段的主要内容。
【2】第④段作者按照空间顺序来写景,请找出表示方位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妙处。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4】作者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尾,有何妙处?(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
14、完成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楹联趣话
①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②对联起源于汉文学形式中的对仗或偶句,可谓源远流长。比如《诗经。采薇》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兩雪霏霏”,《尚书·大禹谟》中“满招损,谦受益”之句,皆属于工稳之对仗。到骈体文出现后,几乎通篇皆用偶句,对仗俯拾即是。比如唐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经典名句“落霞与孤鶩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对仗的千古绝唱。而对联,则是偶句与早在先秦时期便已形成的我国民间过年悬挂桃符的习俗相结合的产物。
③所谓桃符,即书写着传说中二位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之名号的两块桃木板,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延续了千余年后,至五代时,人们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西蜀孟氏世家》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孟昶自题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祧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多有沿袭旧贯,将春联称为“桃符”。
④到明代,开始用红纸代替祧木板,与当今所见的春联如出一辙,据《簪云楼杂话》载,太祖朱元瑋定都金陵,某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微服出巡,逐门逐户观察欣赏,大得其乐。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之方式,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对形成春节贴春联的风俗功莫大焉,尔后,文人学士无不将题联作对视为雅事。清代,对联更是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直至当今,对联仍随处可见,表现出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⑤就应用类型而言,随着时光推移,早已不限于春联,还衍生出喜联、寿联、挽联、行业联、交际联、谐趣联和装饰联等多种形式。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圆墅等。而按字數来分,又可分为短联、中联、长联。按联语来源来分,有集句联、集字联、摘句联、创作联。就表现形式而言,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珠对、集句对等。
⑥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⑦一曰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特定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二曰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在实践中,对联创作所遵循的的平仄规律,与律诗对仗基本相同,一般上下联的第一、三、五个字平仄不必严格相合,第二、四、六个字平仄要相合。三曰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时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曰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而又不能重复。
⑧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1】下列对“对联”和“春联”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联又称作楹联或对子,是一种习俗,这一习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B.对联可以按多种方式来分类,它既可按应用类型来分类,也可以按字数来分类,还可以按表现形式来分类。
C.春联又名“桃符”,古书中的“桃符”指的就是春联。
D.对联是汉族传统文化之一,为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我们既要使对联习俗在华人中传承、流播,也要让它在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传承、流播。
【2】下列对“对联的起源与发展”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文学形式中的对仗或偶句是对联的源头,但是早期的对仗或偶句,例如“普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还不能说是对联。
B.唐人王勃所写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号称“千古绝唱”的经典名联。
C.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五代后蜀主孟昶所题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D.明代,人们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春联的样子就和现代没有多大区别了;清代,对联更加兴盛;直到现在,对联仍随处可见,有着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3】下列对“对联的形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联形式多样,不仅有春联,还有喜联、寿联、行业联等多种形式。
B.对联创作需遵循平仄规律,每一个字在平仄上都必须严格相合。
C.对联除为达到某种特定效果而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
D.对联上下联的语义必须相互衔接,而不能重复。
15、微作文。
生活常常因细节显得丰盈而又意味深长。我们个时候,回望过去,总有一些细节会在我们记忆深处灿烂起来……请定格你记忆中最灿烂的那个细节,用文字讲述出来。
要求:恰当运用细节描写,不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