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近日来他 ,所以不太敢出门,以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句中横线处,填入下列哪一项最不恰当?
A.囊中羞涩 B.手头拮据 C.捉襟见肘 D.食古不化
2、阅读下面的诗歌,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 )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这首诗从楼名之由来写起,描写诗人登临黄鹤楼的见闻感受,是吊古怀乡的佳作。
B.颔联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C.“历历”“萋萋”两个叠词描写出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表达诗人的喜悦之情做了铺垫。
D.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与首联相照应,表达了缠绵的乡愁。
3、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 溃退(kuì) 镌刻(juàn) 佃农(diàn) 坦荡如砥(dǐ)
B. 蔓延(màn) 跳蚤(sǎo) 田畴(chóu) 重峦叠嶂(luán)
C. 翰林(hàn) 雕镂(lóu) 濒临(bīn) 摩肩接踵(zhǒng)
D. 窒息(zhì) 匿名(nì) 愚钝(yú) 藏污纳垢(gòu)
4、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俯瞰(kàn) 抉择(jué) 矫揉造作(jiāo)
B.钦佩(qīn) 恪守(gè) 心有灵犀(xī)
C.诧异(chà) 飘逸(yì) 络绎不绝(luò)
D.热忱(zhěn) 潮汛(xùn) 随声附和(hè)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闻一多先生面对敌人的捣乱,拍案而起,大骂特务,声震天地,气冲斗牛。
B.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C.即将光荣退休的张老师,一辈子潜心教学,不计名誉得失,兀兀穷年,呕心沥血。
D.徜徉荷兰花海,我们用相机浮光掠影记录美好生活的细节。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在开学典礼上,他第一次代表全体学生发言,显得有点儿矜持。
B.一个人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他就会感到如释重负,心上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C.人工智能“阿尔法狗”以4:1的总比分战胜了最顶尖的棋手李世石,这标志着人工智能的成绩跨过了一道微不足道的门槛。
D.看到浩浩荡荡的长江一泻万里,气势磅礴,我们的心胸变得更加开阔。
7、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赵老师找小华到办公室谈话,小华说:“找我有什么事?有话快说,我还得写作业呢!”
B.明明晨练时遇到一位舞剑的白发老人,问道 :“爷爷,您老身体真硬朗,今年高寿?”
C.张强遇到困难求助领导时,他说:“请您务必帮忙,一定要帮我渡过难关.”
D.芳芳送给婷婷一件生日礼物,婷婷说:“我非常喜欢这个礼物,我就笑纳了.”
8、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松之性直上,虽数尺,自亭亭也。有人移之盆盎,置之华屋之内,屈其枝,缚其节,灌之溉之,蓬蓬如偃①盖焉,非不取悦于人。然以视夫岫岭②之间,干③青云,凌碧霄,矫矫郁郁于严霜积雪者,相去何如耶!
噫!士君子之失身于人,亦犹是尔。
(《明清寓言选·松喻》)
注:①[偃]倒下,卧倒。②[岫(xiù)岭]山峰。③[干]冲,直上。
【1】同学们归纳出解释文言字词的四种方法,请运用方法完成各题。
(1)【课内迁移】“自亭亭也”由“亭亭净植”知道“亭亭”的意思是_____。
(2)【据形索义】“有人移之盆盎”“盎”是形声字,形旁是“皿”,因此“盎”的意思和_____有关。
(3)【词类活用】“屈其枝”“屈”的本义是“弯曲”,根据语境,“屈”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
(4)【对句推断】“干青云,凌碧霄”由“干”的意思推断出“凌”的意思是_____。
【2】对文中两处画线语句的翻译及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理解:本句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洁身自爱的可贵精神,体现了作者高洁的志趣。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对于牡丹的喜爱,应当人很多了。
理解:本句照应上文“世人甚爱牡丹”,突出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是对逃避现实的人生态度的批判。
【3】【甲】文中的莲花和【乙】文中的松都具有①______的本性。莲是花中的君子,独立不移,始终保持自己的品格;而松仅仅是为了“②______”(用【乙】文词语填空),甘愿被人“③______”(用【甲】文词语填空),从而丧失了自己的节操。
9、阅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完成各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中通过“_____”和“_____”两个富有感情色彩的词,直接写出了诗人被贬谪的辛酸与愤懑;但在尾联中,诗人又借“酒”振奋精神,来表现自己的_____。
(2)请谈谈本诗颈联所蕴含的哲理。
10、语文综合性学习。
中华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原则。有鉴于此,某校八(1)班于6月28日在学校阶梯教室开展了“以和为贵”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以“和”为主题,为本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回答问题。
7月8日,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华礼仪发展论坛在南昌举行,两岸业界人士集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华礼仪发展之道。会上,台湾文化艺术界联合会理事主席陆炳文告诉记者,“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仪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礼’字说到底就是一个‘和’字,‘礼’以‘和’为贵,‘和’又是建立在‘礼’的基础上。”他希望,两岸能搭建起沟通的一座桥梁,让海内外同胞常相聚,彼此交流、观摩学习,共同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本段文字中有一处语病,是典型的______病句类型,你修改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学校王老师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和”研究颇深,同学们商量后想让作为班长的你邀请王老师担任本次活动的特邀嘉宾,你拿起电话,这样说:_________________ 。
11、古诗文积累
(1) ,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2)何当共剪西窗烛, 。(李商隐《夜雨寄北》
(3)过故人庄》中描写农村优美风光的句子: , 。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示作者把自己的思念托付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的诗句是: , 。
(5)《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运用以声衬静的手法,突出作者内心宁静的诗句是:
, 。
(6)请写出一句你在课外积累的有关“雪”的诗句: , 。
12、在《经典常谈》读书会上,你参与了以下活动。
(1)《经典常谈》中《<说文解字>第一》提到汉字的造字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在甲骨文中,“山”字形似山,“尊”字下部是一双手,上部是一个大酒杯或酒瓶(见下图),据此你推测“山”采用的是______造字法,“尊”采用的是______造字法。
(2)下面是小语阅读《经典常谈》后的收获,请你帮他续写两句。
阅读《<说文解字>第一》,了解到造字和用字有六个条例;阅读有关《战国策》内容,了解到策士文风既有铺陈的伟丽、叱咤的雄豪,也丝丝入扣、千载如生;阅读______,了解到______;阅读______,了解到______。(要求:阅读篇目不重复)
13、说明文阅读
真实的声音
①你了解自己的声音吗?
②相信不少读者在用社交软件和别人进行语音聊天时,都会有意无意地按到自己发送出去的语言信息,听到被录下的声音,却发现自己的声音是如此陌生,和原先认为的大相径庭;也有些喜欢唱歌的朋友,在用唱歌软件录制自己歌声并上传后,却听到自己的音色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连忙尴尬地删除。
③这一系列现象的发生,不免让我们疑惑,我们自己的声音究竟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自己说话时觉得声音还不错,但传到别人耳朵里后,却变得“傻乎乎”的?或许很多朋友会认为,其实别人听到的才是自己真实的声音,而自己说话时听到的,是经过“自行脑补”后美化了的,并不真实。
④这样认为的朋友,其实你们只猜对了一半,自己说话时听到的声音和别人同时听到的确实不一样,但自己听到的也并非“脑补”,它也是真实的。
⑤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声音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
⑥第一个渠道是空气传导。当外界出现嘈杂的声音时,这些声音会首先通过你耳朵的外耳道振动鼓膜,再通过鼓膜传导到听觉感受器中,最后通过感受器中的听觉神经将声波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传导到大脑皮层,声音就这样被听到了。我们听自己的录音,或者别人听我们自己的声音,都是通过空气传导。
⑦第二个渠道是骨传导。当我们自己发出声音时,声音会通过中耳的听小骨传递到颅骨,再由颅骨传递到听觉感受器,经听觉神经在大脑皮层感知声音。我们自己说话时听到的自己的声音,就是通过骨传导被大脑接收。这就是为什么就算你用双手将自己的耳朵严实地堵住,然后轻轻地说话,无论再小声都能感觉得到的原因——我们听自己的声音,不用通过空气。
⑧那么问题来了,空气传导也好,骨传导也罢,究竟哪个声音,才是自己最真实的声音呢?
⑨其实,你自己说话时通过骨传导被大脑接收的声音,才是你最本真的声音。声波在固态物质中传递的速度最快,因为固态物质微粒之间的间距比气态和液态物质更小,微粒振动时的能量能够紧密传递下去,所以声波在颅骨中传播的能量不会有太多损失。音调、响度、音色都最接近真实。
⑩而声音在空气中传导时,能量损失较大,因为声波在空气中传递最慢,振动的能量有很大部分会被空气中的分子吸收。音调、响度、音色都会发生改变。
⑪简而言之,其实当你说话时自己听到的声音,才是失真最小,最真实的,但可惜的是全世界只有你自己才能听到这真正的声音:而他人听到的你的声音,经过空气传导都失真了。
⑫习惯了自己真实的声音。听到失真的当然会感到厌恶了。
(选自《奥秘》,有改动)
【1】第⑤-⑦段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2】“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差异呢?”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你认为放在第③段后还是第④段后?请简述理由。
【3】第⑨段中的“最接近真实”,“最接近”能否删除?为什么?
【4】为什么“全世界只有你自己才能听到这真正的声音”?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可以说,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
②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意。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之后,也可能在6个月之后,或者6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③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力。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谈创造性思维》
【1】从选文来看,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请分条概括。
【2】阅读下面的材料,再结合文中的观点分析亚克敦没有成功的原因。
有一个名叫亚克敦的英国人,被公认为人类有史以来读书最多的人。他一生嗜书如命,除了把自家的七万册藏书都读遍了,还博览群书,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校勘,并一直乐此不疲地阅读到他去世的那一年。可是,他却连一篇文章也写不出来,终生一事无成。后人讥讽他为“两脚书橱”。
【3】比较下列句子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之处。
原句: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
修改句: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干成事业需要精通各种知识。
15、按要求作文。
初中三年,你厚厚的作业本里留下了老师的各种评语。这些评语曾热情地鼓励过你、悉心地指导过你、善意地提醒过你、中肯地批评过你……
请以“老师写的评语 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请先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
(2)、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班名、校名,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
(4)、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