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央红军长征渡过湘江后,队伍从8.6万余人锐减到3万多人。在残酷的事实面前,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召开会议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 )
A.八七会议
B.古田会议
C.遵义会议
D.洛川会议
2、中国先民将黏土制作成坚固的陶器,下图是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稻穗纹敛口钵”局部), 钵体上绘画的是稻穗在微风中摇曳,稻谷沉甸甸的以致稻穗“弯了腰”。这反映了
A.水稻种植技术始于长江下游地区
B.陶瓷制作是河姆渡人的主要生计来源
C.中国先民对农业丰收的美好愿望
D.农业是南方父系氏族公社的经济基础
3、1902年,梁启超《新史学》问世,主张要以“民统”代替“君统”,以“国史”代替“朝史”,以“民史”代替“君史”。梁启超的主张旨在( )
A.否定传统史学的价值
B.积极宣传民主与科学
C.激发国人的国家意识
D.倡导反清的武装起义
4、林则徐汇译《四洲志》,收集西洋各国情报和国际知识。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徐继畲撰写《瀛寰志略》,系统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等。由此可知他们的共同诉求是( )
A.强国御侮
B.实业救国
C.变法图存
D.自强求富
5、武昌起义消息传到广西后,当地旧官僚连夜制作“广西全省人民恭请沈大都督领导广西独立”三角旗。随后,广西咨议局开大会推选广西旧官僚沈秉垫为都督,王芝祥、陆荣廷为副都督并通电各府、县广西独立,成立军政府。这一现象的出现最能说明( )
A.革命派具有软弱性
B.革命赢得大众支持
C.清朝统治陷入孤立
D.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6、公元前113年,汉武帝“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最终确立了五铢钱制(如下图)。汉武帝的这一举措旨在( )
A.推动经济发展
B.促进商品流通
C.加强中央集权
D.统一财政管理
7、甲午战后,天津织布局继续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进行生产;开平煤矿的产量超越了战前水平;湖北织布局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基本实现生产经营自动化。各省气象日新,“中国变动之机从未如此之速”。这表明( )
A.甲午战争未对中国造成严重破坏
B.经济工业化进程得以开启
C.西方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
D.中国近代化继续向前推进
8、左权小调是流行于山西晋中地区的民歌,“八月二十三、下午八点半,八路军、决死队,……破坏正太路,切断平汉线,同蒲路拦腰斩,鬼子没法干。八路军、决死队,杀敌千千万,包围阳泉站,攻克娘子关。公路挖成壕,铁路炸断桥,这一场大战,实在呱呱叫”。民歌中的“大战”是指( )
A.平型关大捷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百团大战
9、从周平王东迁前后开始,“中国”的周边地区,特别是南方的“蛮夷”地带,除了移居中原的,当地的人们也越来越愿意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主动向“华夏”靠近,逐渐转化为“中国”。促使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分封制的瓦解
B.宗法制的强化
C.诸侯国的强大
D.生产力的进步
10、下图是现存于大英图书馆的雕版印刷《金刚经》卷子,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有明确日期的雕版印刷品。由此可知唐朝( )
A.雕版印刷术开始出现
B.各项科技领先于世界
C.已经有了雕版印刷品
D.佛教思想最受到尊崇
11、有学者认为,大泽乡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正是在这样的“不造反是死,造反也是死”的情况下,陈胜、吴广举起了“伐无道,诛暴秦”的义旗。这反映出当时( )
A.中央集权名存实亡
B.人们对封建制度的不满
C.社会阶级矛盾激化
D.法律条文细密完备
12、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年均注册工厂(家)出现如下图所示变化,其原因包括
①清政府的推动 ②辛亥革命的推动
③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④欧洲列强忙于欧战,无暇东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德国人拉贝在1937年12月14日的日记中写道:“开车经过市区,我们才晓得破坏的巨大程度。车子每经一二百米就会压过尸首,那些都是平民的尸首。我检查过,子弹是从背后射进去的,很可能是老百姓在逃跑时从后面被打死的。”这反映当时( )
A.日本为全面侵华作准备
B.中日民族矛盾即将成为主要矛盾
C.日本侵华犯下滔天罪行
D.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即将初步形成
14、骆秉章、曾国藩、李鸿章等在与太平天国对抗的同时,先后在长江流域各省推行“减赋”。其主要用意是( )
A.筹集湘军、淮军军费
B.建立天下大同的社会
C.建立反英法联军联盟
D.与太平天国争夺民心
15、甲午中日战争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开议院。随着维新运动的高涨,康有为认为“民智未开”,开议院为时过早。为缓和矛盾,康有为提出:设制度局,制度局成员由皇帝擢拔,对皇帝负责,议事最终由皇帝裁决。由此可推知( )
A.放弃开议院是因为民族意识尚未萌发
B.设制度局有利于争取慈禧太后的支持
C.康有为的政治思想变为支持君主专制
D.设制度局是为了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
16、明万历年间,苏州“城中机户数千”,雇工“数千人”。乾隆时,苏州东半城更是“专其业者不啻万家”,“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这反映当时江南地区( )
A.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民营丝织业得以较大发展
C.全国普及雇佣劳动
D.政府鼓励民间丝织业发展
17、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政府规定:婢仆与商人、佃农均为编户齐民,严格限制官吏利用职权强雇部民为婢仆,禁止掠贩良人为婢仆。这反映出北宋
A.社会矛盾基本消除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D.政府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18、有学者在论及新文化运动家庭革命时认为,“家庭革命是破坏与建设兼具的,不过前者显著,后者隐晦而已”。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的家庭革命( )
A.瓦解了传统的家庭结构
B.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
C.举起了宣传科学的旗帜
D.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
19、唐朝的均田制取消了奴婢与普通农民一样受田,人数不限,土地归主人的规定;也取消了4岁以上丁牛每头受田30亩,一户限 4 头的规定。这一举措的目的是( )
A.促进奴婢人身解放
B.限制地主扩占农田
C.鼓励农户改进生产
D.提高农民生产意愿
20、1945年9月,国民党当局秘密印发蒋介石在1933年“围剿”红军时编的《剿匪手本》。10月13日,蒋介石密令各战区司令长官,遵照其手本“督励所属,努力进剿,迅速完成任务”。这表明( )
A.皖南事变难以避免
B.国民党坚持内战的方针
C.全面内战就此爆发
D.重庆谈判没有达成协定
21、1942年3月,日军大举进犯缅甸,英军兵败如山倒,接连向中国告急求援。国民政府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及《联合国家宣言》的基本精神,组建中国远征军,驰援缅甸,经过两年多的浴血奋战,取得了缅甸战场的全面胜利,但很多将士埋骨异乡。对中国远征军理解错误的是( )
A.中国远征军承担起缅甸战场反法西斯主力军的重任
B.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主要是为了救援美英联军
C.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肩负了保家卫国的神圣使命
D.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属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组成部分
22、1860年,太平军占领苏州后下令:“各门外百姓无本为业,亦计(借)给其资,发去铜钱十余万串。”1861年,太平军在多地发布文告:“尔等子民勿必惊疑……士农工商各安恒业”。上述做法( )
A.代表早期近代化的尝试
B.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D.旨在维护太平天国的政权
23、2022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人民军队。从历史上看,人民军队的创立发端于( )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井冈山会师
24、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
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
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5、________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内讧,________、________图谋不轨被杀,________出走,太平天国在政治、军事上开始________
26、日军侵华期间,践踏国际公法,实施________,残杀中国军民。九一八事变后,日军组建了细菌部队。1938年,细菌战元凶________的细菌部队迁至哈尔滨平房镇,成为臭名昭著的________部队。1938至1945年,731部队曾以活人试验和活人解剖等灭绝人性的手段杀害中国人、朝鲜人以及盟军战俘超过1万人
27、1972年,________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极左思潮,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但遭到江青等人的反对。1975年,周恩来病重,________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这些整顿实际上是后来________的预演。江青等人极力反对邓小平领导的整顿,使国民经济再度恶化
28、________年,元军击败________余部,完成统一。南宋宰相________被俘,坚拒劝降,后来在大都从容就义
29、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________,史称西汉。________年,后周禁军统帅________发动兵变夺取地位,建立宋朝,定都________,史称北宋。
30、建立________政体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大事,民众日常生活也出现了种种新气象。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方面的除旧布新,宣布改用________,颁布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法律;还颁布法令,革除“________”“________”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31、1927 年 10月,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___________
32、十一届六中全会: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____________》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
33、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_________加速封建制度解体,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34、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______________的政治主张,在沿途播下了_______种子,鼓舞了广大_______,铸就了_______,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向老幼、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按时赈济日常生活用品,在两汉时期的已成为常制。从《史记》、《汉书》、《后汉书》的记载来看,几乎每个皇帝都多次下诏“赐高年帛”、“赐高年米”、赐“个鳏寡孤独帛,贫穷者粟、高年、鳏、寡、孤、独及笃疮、无家属贫不能自存者粟”。据统计,两汉关于这方面的诏令多达80多条,平均不到5年就有一次,是各种诏令中最多的一种。
——吴晓林《中国古代社会对老弱群体的救济与启示》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两汉对弱势群体进行赈济的条件及影响。
材料二经济危机与社会福利制度
二战后,欧洲各国的社会福利制度迅速发展。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其失业保险规定:凡出于年老、残废、疾病、分娩、工伤、失业等原因而全部或部分丧失或暂时丧失劳动能力者,国家将提供一定的社会津贴。除此以外,国家对因公死亡或者伤残的人给予补偿,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现代欧洲国家福利制度的特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政策的看法。
36、宋初是如何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37、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分配和平衡权利的?
38、奏折制度的特点、作用?(P39)
39、太平洋战争是怎样爆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