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结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此观点属于( )
A.程朱理学
B.阳明心学
C.明清儒学
D.近代西学
2、1901年,慈禧以光绪的名义发布上谕称:“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器械而已。此西法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此处慈禧所说的西政之本源是指( )
A.器物
B.制度
C.军事
D.文化
3、孙中山指出:“今天这个盛会是中华民国的新纪元,大会的任务第一件是改组国民党的问题,第二件是改造国家的问题。希望各位代表要把自己的能力和各地方的能力都贡献到党内来,合成一个大力量,用这个大力量去改造国家”。这说明孙中山( )
A.对建立中华民国充满信心
B.决定用苏俄革命道路改造国家
C.致力于各地方的经济建设
D.认识到革命力量联合的重要性
4、“霹雳一声震乾坤,打倒土豪和劣绅”。这首《农友歌》歌词反映的情景发生在( )
A.国共北伐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5、下图是1950年的一幅宣传漫画。漫画所示( )
A.迎合了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
B.反映了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一
C.加快了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
D.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6、孝文帝迁都中原后,积极吸收中原先进文化和制度。尊孔子,为群臣“班赐冠服”,并“亲祠孔子庙”,依汉律制定礼乐刑罚。上述措施的影响是( )
A.加快了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
B.开始确立儒家学说的正统性
C.促进了民族交融与文化认同
D.削弱了门阀士族的政治特权
7、乡愁的产生是以人对故乡的远离为前提。中国士人早期的乡愁表达更多是城市性的,即更多关注旧国旧都,以废墟化的城市作为情感原乡;隋唐后中国士人的乡愁逐渐以乡村为主导,通过对乡村的回望寄托情感世界。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市民阶层的壮大
B.唐朝诗歌的兴盛
C.选官制度的变化
D.社会经济的繁荣
8、唐朝时期,日本一共派出了十几批遣唐使。阅读如表,据此可知当时( )
日本所派遣唐使情况(部分)
皇帝 | 年份 | 船数 | 人数 |
唐玄宗 | 733 | 4 | 594 |
752 | 4 | 500 | |
唐肃宗 | 759 | 1 | 99 |
唐代宗 | 777 | 4 | 778 |
唐德宗 | 804 | 4 | 不明 |
A.中外文化交流形式多样
B.唐文化开放包容
C.政治局势影响中外交流
D.东亚文化圈形成
9、成语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金榜题名、蟾宫折桂、朱衣使者、独占鳌头、得意门生、名落孙山、白蜡明经等成语密切相关的古代制度是(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0、1956—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伟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又曾发生过像“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那样的“左”倾错误。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可以概括为( )
A.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B.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
D.社会主义建设在创新中引领潮流
11、1985年,国家改粮食统购制度为合同收购,合同之外,由政府议购改为市场收购;派购的132种农产品,只留桑丝、药材、烟草3种,其余均通过市场交易,由市场形成价格。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全面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适应对外开放的新需求
C.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2、唐朝中期,唐政府每年春天都要举行一次恩科(即春季高考)来选拔人才,按当时的制度,规定其工作程序是(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礼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礼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礼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
13、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经济进一步发展。下列史实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B.出现了区域性商人群体
C.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
D.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14、元朝建立的这个制度,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而且对中国行政区划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制度是( )
A.郡县制
B.刺史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度
15、洪熙元年(1425年),明宣宗派周干、胡概、叶春等人巡抚南直隶,使其正式以“巡抚”之名巡视地方,“设巡抚自此始”。所谓“巡”,就是代表中央和皇帝去“分巡天下”;所谓“抚”,就是代表中央和皇帝去“安抚”“宣抚”地方。由此可知,明朝设立巡抚旨在( )
A.惩治地方腐败官吏
B.强化基层社会治理
C.强化中央的控制力
D.构建政权政治认同
16、这一特权是外国侵略者在中国逞凶肆虐、走私贩毒、进行各种犯罪的护身符。他们可以凭借这一特权在中国杀人越货,横行无忌,而每每逍遥法外。这一特权指的是( )
A.协定关税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开放通商口岸
D.领事裁判权
17、《明夷待访录》记载:“为君也……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据此可知,黄宗羲( )
A.提倡工商皆本
B.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C.提倡个性自由
D.提出经世致用思想
18、敦煌飞天壁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艺术形象。它融合了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等多种元素,主要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形成这种艺术形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B.雕刻技术的进步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D.绘画技术的精湛
19、观察如图。据此可知,这一路线图展示的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鉴真东渡
C.海上丝绸之路
D.郑和下西洋
20、王安石变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改变了社会性质
B.以理财为核心
C.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D.内容有青苗法、募役法等
21、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 )
A.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加速了清王朝统治的终结
C.宣告了中华民国建立
D.开启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22、张海鹏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时指出:“这是中国政府发起禁烟运动、维护国家主权的一个郑重宣示。这个宣示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的道德心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与该事件直接相关的人物是( )
A.李鸿章
B.曾国藩
C.林则徐
D.徐继畬
23、美国历史学家魏斐德在《中华帝国的衰落》中写道: “1842 年夏,英国军舰便抵达这座前明都城的郊区,做好了大炮轰城的准备。..道光皇帝别无选择,只能接受英国的要求,签署议和协定。”材料中的“议和协定”是指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虎门条约》
24、1961年3月4日,国务院以龙山文化命名的山东济南“城子崖遗址”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龙山文化时期,人们使用的主要生产工具应是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农具
D.铁质农具
25、将下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区域(或政治中心)与对应历史阶段作联系(填写字母)
①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 )
②儒家文化发源( )
③大一统帝国初建( )
④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
⑤士大夫政治确立( )
⑥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26、以 为标志的电气技术,提供了更为强大便捷而又廉价的动力,极大地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27、洛川会议:1937年8月下旬,中国共产党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________的形成
28、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各族人民一起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很多科技领先世界,作为炎黄子孙倍感自豪荣光。请完成下列图表。
时间 | 人物 | 成就或地位 |
东晋 | ① | “书圣” |
北朝 | 贾思勰 | 《 ② 》 |
西晋 | ③ | 《禹贡地域图》 |
唐朝 | 孙思邈 | 《 ④ 》 |
29、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________
30、根据表格中时间的提示,填写出对应的历史事件(限中国史方面)。
时间 | 对应历史事件 |
589年 |
|
755年 |
|
1069年 |
|
1405年 |
|
1689年 |
|
31、参加一战
(1)目的:为争取国际地位,抵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概况: ______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
(3)影响
①收回德、奥在天津、______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②中国______前往欧洲作战,为协约国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印刷术之起源,曾有两种尖锐对立的意见。在19世纪和20世纪开头二十年的资产阶级的历史资料中占有支配地位的观点,认为印刷技术完全是欧洲人独立的发明。相反观点的代表者则说:印刷术之发明并不在欧洲,而是在东方,远在传入欧洲以前中国已有印刷术了。伏尔泰也说:“他们(中国)发明了印刷术。在中国,在木板上刻方块字的工艺更为完善。”随着时代的进步,更有学者认为可为中国是印刷术祖国的完全无可争议之证据的,就是第10世纪到第12世纪所出版的中国的古版书之存在。许多东方历史专家,特别是中国学学者,一致断然主张,印刷术在中国盛行,远较欧洲为早。
——摘编自于翠玲《民国时期中国印刷术研究的视野与思路》
就材料中关于印刷术起源的不同观点,进行合理的历史解释。(要求:表述成文、主旨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33、评价:这些措施________,但制度过于僵化
34、意义:有利于推动中国________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35、应当如何看待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的变化?
36、简述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交战双方战后签署条约的主要内容及战争结果的历史影响。
37、材料 有学者将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生产发展的巨大影响归纳如下:
序号 | 影响 | 陈述 |
(1) | 生产力飞速发展 | 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
(2) | 经济结构和生产组织 形式发生深刻变化 | 工业代替农业成为主导产业,在工业生产中, 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 |
(3) |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
(4) | 生活方式的改变 |
|
参照(1)(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的陈述。
38、古代中国在农业方面的创造,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它们或起促进作用,或起阻碍作用,影响着传统农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生产工具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有何突破?唐朝时生产工具又有何革新?
(2)“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映了西周时期的什么土地制度?战国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实际又确立了什么土地制度?从这一时期起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形成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3)水利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是古人对哪项水利工程的赞美?汉代关中农民还因地制宜的创造了一种什么灌溉系统?
(4)“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揭示了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的什么现象?导致了哪些社会问题?
39、中国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的主要表现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