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2、在某次列强侵华的战争中,法国军队路遇一队中国人,竟用机枪把人群逼进一条死胡同连续扫射15分钟,不留一人。皇宫和颐和园里珍藏多年的宝物被抢掠。英、法士兵把各类珍宝抢光以后,为搬取大件之物,用大衣包、布袋装,运回驻地。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在逃亡西安途中指定奕劻、李鸿章与列强议和。关于该次侵华战争的影响正确的是( )
A.北京“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
B.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
C.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有学者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以下考古发现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石制农具
B.青铜礼器
C.宫殿遗址
D.家畜遗骨
4、《孟子·滕文公上》说:“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即土生土长的楚国人),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战国时期的楚国已然成为“合纵连横”政治格局当中的“纵长”。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准确的是( )
①华夏文明对戎狄蛮夷的影响
②周公孔子思想更适于楚地风俗
③戎狄蛮夷逐步融入了华夏族
④“纵长”即为春秋时霸主身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1933年12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发布训令,规定:苏维埃机关、国营企业及公共团体的工作人员,贪污公款达500元以上者处以死刑,300元以上500元以下者处以2年以上5年以下监禁,100元以上300元以下者处以半年以上2年以下监禁。这一规定( )
A.赢得了全国人民的拥护
B.提高了根据地政府的工作效率
C.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
D.有利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6、吕思勉这样评价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先秦时代的学术,是注重于矫正社会的病态的,所谓‘拨乱世,反之正’,实不仅儒家,而为各家通有的思想。”据此可知,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
A.个人身心健康
B.人与自然和谐
C.社会秩序重建
D.人生价值实现
7、下图为1914﹣1919年中国棉纺织业盈利统计折线图。促使这一时期棉纺织业盈利变化的原因有( )
①清末“新政”设立商部 ②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放松对华侵略 ③民国政府鼓励创办实业 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马关条约》:“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种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远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由此可知(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B.有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C.动摇自然经济主导地位
D.民族工业处于崩溃的边缘
9、历史上九鼎八簋是中央政权的象征,也就是只有天子可以拥有。而诸侯只能是七鼎六簋,大夫是五鼎四簋。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不仅出土了曾侯乙编钟,更惊现了一套完整的“九鼎八簋”。这说明( )
A.曾国综合实力强大
B.曾国有称霸的野心
C.礼乐制度完全瓦解
D.曾国生产力的发展
10、清朝建立后,在东北设奉天(盛京)、吉林、黑龙江及在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在新疆设伊犁等将军辖区,在西藏、西宁设办事大臣辖区,在内蒙古建立盟旗制度,并在中央设理藩院直接管辖这些地区。这反映出,清代( )
A.地方行政区的增多
B.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C.统治进入全盛时期
D.拥有比前代更大疆域
11、九品中正制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其选举标准初期以德才为主兼顾家世,后来逐渐演变为主要看重家世,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关于九品中正制说法正确的是( )
①彻底摈弃汉代察举制的重大制度创新
②选举标准的变化和士族兴起密切相关
③由中正官评定人才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④其背景是人口流移使乡里清议失去基础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1843年,《虎门条约》签订后,道光帝即指示耆英等人:“现在英夷已准通商,所有眯喇坚(美国)等国自应一体通商,以示扶绥之意。”据此可知,清政府( )
A.主动给予片面最惠国待遇
B.初具近代国家主权观念
C.以传统思维处理对外关系
D.利用通商分化瓦解列强
13、西晋某位学者因职在地官,“以《禹贡》山川地名,从来久远,多有变易。后世说者,或强牵引,渐以暗味。”于是加以考订,并作地图。这位学者是( )
A.法显
B.裴秀
C.贾思勰
D.徐弘祖
14、神册六年(921年),耶律阿保机命大臣制定辽法。其中,《决狱法》对契丹等游牧民族的不同习惯法作了调整,保留了不少草原传统法律条文;适用于汉族的《律令》则沿用唐朝律法断案。由此可得知,辽法( )
A.颁布代表法律体系完备
B.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C.制定照搬中原王朝律法
D.完全保留了游牧民族的传统
15、在宋朝路、州、县三级行政体系中,地方行政权力分工明确,县拥有一定的自治权,使一个统一的行政机构能在不同级别间和谐运行。这说明宋朝的地方行政体制( )
A.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的出现
B.不利于地方机构行政效率的提高
C.解决了吏治腐败的政治顽疾
D.将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有机结合
16、1914年《滇声报》刊载消息称:“近来有维持风化之贵者,服则西缎,食则洋食,吸则纸烟,饮则洋酒,上行下效,一日千里。”这表明( )
A.国人开始走向文明开化
B.国人生活方式受西方影响
C.近代民族工业快速发展
D.民国政府致力于移风易俗
17、“战国七雄”中的燕国所在区域位于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8、武昌起义爆发之后,南北各省纷纷响应,宣布脱离清廷独立。而其中一个突出现象是众多立宪派人士纷纷加入各地的起义。这反映出( )
A.革命浪潮的难以阻挡
B.武昌起义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C.国家出现了严重分裂
D.辛亥革命达成了广泛社会共识
19、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农丞孔仅和大盐铁商人东郭咸阳到全国各地盐铁产区挑选有管理经验的盐铁富商充任盐官或铁官,从而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盐铁专营机构。汉武帝此举( )
A.意在提高商人的地位
B.摒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服务于国家战略需要
D.使商人掌握经济命脉
20、大革命失败之后,共产国际和中共党内出现了关于革命力量的不同声音,针对此种情况,1929年4月,毛泽东指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毛泽东意在强调( )
A.坚持工人阶级对革命的领导
B.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C.坚持发展农民斗争的重要性
D.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21、《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为达到这种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
A.统一度量衡
B.设立太尉
C.设立御史大夫
D.设立丞相
22、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活跃的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用列表法梳理知识时制作的表格,①②③④分别对应的是( )
民族 | 内容梳理 |
① | 实行南北面官制度 |
② | 古代羌人的分支,政权定都兴庆府 |
③ | 与南宋长期对峙,后现“大定之治” |
④ | 完成统一,设立驿站,进行了制度创新 |
A.党项、女真、鲜卑、蒙古
B.鲜卑、女真、蒙古、满洲
C.女真、吐蕃、契丹、满洲
D.契丹、党项、女真、蒙古
23、某同学计划假期走访博物馆或纪念馆,搜集“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的相关资料。以下他应参观的是( )
A.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B.“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C.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
D.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
24、下表所示为史书记载的几段南朝时期史事。这反映出南朝( )
时间 | 概况 |
宋文帝元嘉时期 | “四境之内,萎安无事,户口蕃息;出租供徭,止于岁赋,晨出暮归,自事而已。” ——《资治通鉴·宋纪五》 |
齐高帝至 齐武帝时期 | “府藏内充,民鲜劳役,宫室苑囿,未足以伤财,安乐延年,众庶所同幸。” ——《南齐书》 |
梁武帝时期 | “夔乃帅军人于苍陵立壤,溉田千余顷。岁收谷百余万石。” —《梁书》 |
陈武帝至陈宣帝时期 | 出现“良畴美柘,畦畎相望”的景象。 ----《陈书》 |
A.人口数量剧增
B.政治局势稳定
C.经济发展向好
D.得到普遍开发
25、北宋结束了________的分裂局面
26、13世纪初,英国大贵族迫使英王签署_____________,以限制王权。实质是解决_______与封建贵族的矛盾斗争。影响:逐渐形成召开由国王和贵族院、平民院组成的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后来,《大宪章》里的封建贵族权利逐步演化成普通的宪法权利。
27、________年忽必烈定国号为________。1279元灭________,完成统一。南宋宰相________就义
28、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建国方针:中国共产党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号召,主张成立_______政府,力争建成一个______________的国家;国民党打着“_______”的旗号,坚持_______和_______的方针。
29、___________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30、两宋社会的变化
①公正平等: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②宽松和谐:________显著减少;政府________对社会的控制——“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性
31、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________成立,________宣誓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________政体就此产生
32、意义
(1)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_____ 了方向。
(2)中国革命面貌_____ ,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和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33、南宋的偏安
1127年北宋金攻灭,宋徽宗和宋钦宗被俘虏,史称________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定都________史称南宋。南宋与金多次战争,最终在1141年年与金订立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________。________被南宋朝廷逮捕杀害。
34、明朝的政治制度的变化
(1)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除了自________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这一举措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刻影响。废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________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
(2)明成祖:选拔一些文官到________值班,形成一个常设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________”。其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
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________”。
皇帝在“________”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________”。
(3)明朝中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被比喻为宰相。
(4)明朝中后期出现了________的局面。(魏忠贤)________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和控制________,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
35、对内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是怎样的?
(2)城市改革时间和内容是怎样的?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以及过程是怎样的?
36、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意义?
37、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如何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
38、列举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存在的两对主要矛盾,并指出处理这两对矛盾的本质目的在于什么?
39、欧洲殖民者侵扰的背景和表现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