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雄安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一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9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4题,共 120分)
  • 1、如图反映了汉武帝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该政策的推行旨在(     

    A.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B.降低百姓生活成本

    C.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D.垄断全国商品贸易

  • 2、甲午战争后,关注亚当·斯密的中国人日益增加。陈炽在《重译富国策序》中高度赞扬其著述的影响;康有为在奏折中提及“《富国策》,明生利分利之义,旧章尽废,而泰西民富百倍。”他们旨在(     

    A.反思甲午战败原因

    B.探索社会变革路径

    C.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D.传播西方经济思想

  • 3、根据统计,在元朝时期蒙古人进士之母为汉族者占总人数的68.2%,妻子为汉族者更高达71.4%;色目人进士之母为汉族者为54.5%,妻子为汉族者则为50%。这体现出元代(     

    A.四等人制对婚姻没有束缚

    B.国家统一使民族隔阂消解

    C.民族交融推动文化的延伸

    D.科举制度受到统治者重视

  • 4、1935年1月,伍修权在参加某次会议期间作《七律·历史转折》一诗:“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娄山关前鏖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此次会议(     

    A.成为了中国革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B.彻底结束了“左”倾在党中央统治

    C.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D.解决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

  • 5、明代内阁调帖之权,即章奏由内阁拟定意见,粘附于章奏上送批。不经过内阁调帖,司礼监无擅自批红的权力,否则即使司礼监擅权而为,也会遭到内阁的封驳。这说明明代(     

    A.中枢体制运作的理性化

    B.内阁一定程度上限制皇权

    C.内阁掌握了政务决策权

    D.内阁控制了司礼监的运作

  • 6、下图是四个朝代的平民阶层在政府官员中所占比例图。这反映(       )

    A.贫富分化逐步缩小

    B.门第观念逐渐淡化

    C.君主专制逐渐加强

    D.崇文抑武逐步强化

  • 7、《尼布楚条约》确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上述材料表明清朝政府(     

    A.开始管辖东北地区

    B.努力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C.开始管辖西藏地区

    D.运用法律手段管辖边疆

  • 8、贞观年间,唐太宗给予一些资历比较浅的官员“参知政事”的名号,给予一些资格较老的官员“平章事”或“同三品”的名号,以参与宰相事务。这一举措(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有利于加强皇权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避免了决策失误

  • 9、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但是特殊的内外环境变化也曾使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过短暂的快速发展机会。下表是一战前后在中因农商部注册的工业公司年别表。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导致下列数据变化的外部原因是(     

    时间

    注册工业公司数

    资本总额

    1914年8月前

    146个

    41148205元

    1914年8月至1920年

    272个

    117434500元

    A.洋务企业的刺激

    B.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C.戊戌变法的推动

    D.实业救国思潮影响

  • 10、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地展示出来。如图所示的措施在当时(     

    A.钳制了人们思想

    B.巩固了政治统一

    C.激化了阶级矛盾

    D.强化了君主专制

  • 11、976年,宋太祖有意迁都于洛阳或长安。大臣李怀忠对此提出反对意见,他指出:“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据此判断,北宋定都开封的主要原因是(       

    A.水陆交通的改变

    B.历史传统的影响

    C.南方经济的发展

    D.政治中心的东移

  • 12、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前期,“法治”入宪前后的十多年,一系列规范国家治理和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陆续出台。中国第一次确立“民告官”制度的《行政诉讼法》等体现时代要求的一大批法律,都是在这个时期制定和实施的。这时期的法制发展历程(     

    A.完成了中国民主法治建设

    B.适应了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C.使依法治国成为宪法原则

    D.体现了法治建设艰难历程

  • 13、据宋人记载:“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谓之契丹官,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谓之汉官,南枢密、南宰相”。这一官制对应的政权是(     

    A.辽

    B.西夏

    C.金

    D.元

  • 14、如图是南通博物苑的镇苑之宝。器形上既保留了马上生活器物的逼真造型,又浑圆饱满雍容大度、简洁利落,成为独具特色的工艺制品。据此可见(     

    越窑青瓷皮囊式壶(晚唐)

    A.唐制瓷技艺大放异彩

    B.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

    C.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D.唐代瓷器大量出口海外

  • 15、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207年作的《龟虽寿》一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们的共同理想是(     

    A.打败匈奴,占领草原

    B.发展经济,劝课农桑

    C.割据一方,称王称霸

    D.结束分裂,统一中国

  • 16、“西洋之迹,著自郑和……总率巨棕百艘,发自福州五虎门,维艄挂席,际天而行。”以下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此开始了中国与欧洲间的贸易往来

    B.是世界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

    C.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倭寇对中国的入侵

    D.促进了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 17、“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其意在(     

    A.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B.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C.重塑儒学正统地位

    D.增强国人民族意识

  • 18、据明末学者张夑在《东西洋考·序》中记载当时福建月港:“隆庆元年,准贩东西二洋……(海)澄,水国也,贾杂半,走洋如适市,朝夕皆海供,酬酌皆夷产。”这说明(   )

    A.明朝对外政策调整推动海外贸易

    B.重农抑商政策并未得到真正实施

    C.海关税收成为明朝重要财政来源

    D.西学东渐丰富了沿海居民的生活

  • 19、郑和说服明仁宗保留宝船队时曾言:“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据此判断,郑和(     

    A.深受“天朝上国”观念影响

    B.强调海洋开发的经济效益

    C.具有一定的海洋忧患意识

    D.主张夺取和控制南洋地区

  • 20、下图是先秦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区域范围变化情况。据图可知,先秦时期(     

    A.大禹治水的传说不断丰富

    B.华夏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

    C.国家统一的趋势已经出现

    D.儒墨两家的思想趋于融合

  • 21、“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由此推知,两税法(     

    A.强化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改变了人丁为主的税收标准

    C.杜绝了官员对百姓的肆意盘剥

    D.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势头

  • 22、1937年9月18日,重庆市各界民众在夫子池体育场举行纪念“九一八”六周年的抗敌救国大会,参加大会的党政机关共64个,学校54个,军警机关27个,工商团体146个,各界群众共约10余万人。这说明当时重庆(     

    A.战时陪都地位确立

    B.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C.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D.广大民众踊跃参战

  • 23、19世纪30—50年代,美国棉纺织业率先实现机械化。随后,毛纺织业、面粉业、食品业、制鞋业、服装业和木材加工业等也普遍使用机器生产。到19世纪80年代,美国的制造业跃居世界首位。这说明

    A.英国的工业水平停滞不前

    B.垄断组织出现阻碍了竞争

    C.工业革命已经扩展到美洲

    D.美国纺织业居于世界首位

  • 24、1919年5月28日,《申报》一则关于“学生罢课之后”的新闻称:一是每逢单日印刷白话传单,随地分发;二是组织露天演讲团,唤醒同胞发挥爱国精神。据此可知(     

    A.五四运动得到各地积极响应

    B.马克思主义在民众中得到广泛传播

    C.新闻媒体助力五四运动爆发

    D.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展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5、袁世凯夺取胜利果实

    (1)原因

    ①袁世凯的威胁利诱:攻陷汉口、汉阳,武力威胁革命势力;诱使革命党人和议;对清政府施压

    ________国等列强的支持

    ③孙中山妥协退让:只要________,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袁做大总统。

    (2)结果

    ①1912年2月________,清帝下诏退位。

    ②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________为临时大总统。

  • 26、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1)按照“________”方针,先后与苏联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2)中国按照“________”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尼、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同时,取消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 27、_______命人使用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形成______________。这套文字被用于修史,其中一部分内容的汉语译本流传至今,称为《______________》。作为游牧民族自己撰写的历史,它在_______史上具有特殊价值。

  • 28、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________的表现形式。从春秋战国起,_______逐渐取代井田制,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伴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_______使自耕农经济不断地处于风雨飘摇中。

  • 29、元朝农学家_______编撰的《_______》,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 30、古代西亚有辉煌的文化成就,__________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____________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 31、在巨大压力下,北京政府释放了被捕学生。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也________在和约上签字

  • 32、聚焦古代边疆中国古代的边疆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发展的产物和有机组成部分,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特点。在下列方位示意图上,填写古代王朝对边疆地区采取的措施。

    A.辽阳行省B.澎湖巡检司C.宣政院D.驻藏大臣E.修筑长城

    F.西域都护府G.雅克萨之战H.台湾府I.伊犁将军J.安西都护府

  • 33、________年,朱元璋称帝,定都________,国号________。朱元璋就是________。同年,明军攻占________,结束了________在全国的统治

  • 34、明太祖为________,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________制度,并且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________。这一举措对以后五百余年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简答题 (共5题,共 25分)
  • 35、“里程碑”是我们经常用的一个词语。“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里程碑”的定义是:高于道路旁边用以记载里数的标志。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性的大事。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下表中所列历史事件被称为“里程碑”的理由。

    历史事件

    里程碑

    理由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国际工人运动发展史

    (1)

    巴黎公社成立

    国际工人运动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2)

    列宁宣告苏维埃政权建立

    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里程碑

    (3)

     

     

     

  • 36、儒学复兴的背景是什么?

  • 37、近代以来,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回答下列问题:

    (1)1840年——1901年列强为侵略中国,发动了哪几次主要侵略战争?(需列举4次,可以不写时间)

    (2)哪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哪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面对侵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掀起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请按要求填写下表:

    阶级

    反侵略求民主的事件(每格填一件大事)

    最终结果

    农民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4)综合表格中的各项信息(尤其是“最终结果”),你能获得什么认识?

  • 38、西晋

    (1)西晋建立与统一时间和概况怎样?

    (2)西晋时期哪些少数民族内迁?

    (3)西晋灭亡的时间和过程是怎样的?

  • 39、“八字”方针提出时间、内容和影响是什么?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95
题数 3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