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平潭综合实验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小明今天没来上学,班长估计他肯定是生病了。

    B. 观众听完他美妙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都深深地折服了。

    C. 今日,中国读者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的追念。

    D. 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共一百六十篇。

    B.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C.《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明代的蒲松龄。“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D.《世说新语》,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杨绛是著名作家,她的作品《老王》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

    B.全楼都寂静下来,窗外没有一点声音。(“都”为副词)

    C.《阿长与<山海经>》是《朝花夕拾》中的名篇。《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一部小说集。

    D.《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的民歌,它塑造了既有英雄气更有女儿情的木兰形象。其中的复沓、铺排式语句读起来琅琅上口,很有节奏感和音韵美。

  • 4、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白露刚过,走进古村镇,但见小巷______,石板路上辙痕道道,清水墙上苔痕______,老人们坐在门前谈论家常,孩子们在小巷中嬉戏玩耍。推门而入,阳光从天井______,老屋的过往,似乎穿透这时光,在向你______。一缕乡愁在心中升腾、荡漾……

    A.异曲同工       点点       洒入       倾泻

    B.曲径通幽       斑斑       洒入       倾诉

    C.曲径通幽       点点       射入       倾泻

    D.异曲同工       斑斑       射入       倾诉

  •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分类恰当的一项是( )

    A.敬辞:令郎、垂爱、奉陪、劳驾

    B.唐代:王湾、陆游、岑参、李益

    C.散文:《春》、《济南的冬天》、《金色花》、《荷叶·母亲》

    D.五经:《春秋》、《礼》、《诗》、《乐》、《书》

  • 6、下列有关文学与文化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载登在《新青年》上。

    B.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

    C.对别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如家父,家母,家兄等。

    D.“处”是终止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酷暑结束,风于秋季的节气。

  • 7、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秋冬之际,树上的叶子落光,抬头就能看到高树顶上的许多鸟窝。

    ②丝瓜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

    ③新荷初露田田叶,垂柳始曳丝丝烟。

    ④我仿佛能看到富士山的雪峰,听到恒河里的涛声,闻到牛津的花香。

    A.排比 对偶 比喻 拟人

    B.比喻 拟人 对偶 排比

    C.拟人 排比 比喻 对偶

    D.比喻 排比 对偶 拟人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1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茂才  (举:推荐,举荐)   B. 暮夜无知者(暮夜:夜晚,晚上)

    C. 见(谒:拜访)   D. 所举荆州茂才王密(故:故意)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

    3结合文段内容,对杨震这一人物作简要评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9、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有诗云: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诗句是:    

    (2)夜发清溪向三峡,

    (3)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    

    (4)卒之为众人,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0、阅读《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①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②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④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⑤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⑥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⑦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⑧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⑨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⑩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运用短句,字词凝练,音调铿锵,感情浓烈,给人强烈的感染力。

    B.第③段中“这”指的是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C.第④段中“小声说”并不是指声音低,而是指在昆明小范围内宣传动员。

    D.闻一多以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言行一致是他人格写照。

    【2】选段主要叙述了闻一多作为革命家的哪些具体事件?请简要概括。

    【3】如何理解“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句话?

  • 11、   (事迹一)

    在去四川藏区福利学校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某名校的老师。2000年,胡忠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的念头,得到妻子的支持。3年后,谢晓君带着3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支教。2006年8月,一所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创办了,她主动前往当起了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保姆。

    (推选委员评价)

    杜玉波这样评价胡忠、谢晓君:他们的高原红,是阳光的沉淀,也是心中澎湃的热血在脸上的体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新鲜最健康的红润。这一票我要表达向他们的敬意和赞美。

    于丹说:这两位老师让我们知道,人最大的富有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

    (颁奖辞)

    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事迹二)

    40岁的阿里木10年前来到贵州省毕节市,以烤羊肉串为生。毕节有不少穷困学生上不了学,阿里木便决定用烤羊肉串挣来的钱资助贫困学生。8年来几万元钱全部捐献出来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很多网友被他的故事所感动,亲切地称他为“草根慈善家”。

    (推选委员评价)

    陈菊红说:传说贵州晴天很少,阿里木的行动给这里带来了照亮人内心世界的热烈的阳光。

    (颁奖辞)

    快乐的巴郎,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苦难没有冷了他的热心,声誉不能改变他的信念。一个人最朴素的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

    (事迹三)

    张平宜曾经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资深记者。2000年,为了采访大陆麻风康复村的现状,她来到了四川省西部一个叫大营盘的小村庄。2002年,她履行自己的承诺,为村庄小学兴建了“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致力于大营盘村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11年来,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张平宜将一个供麻风村子女上学的教学点一点点地建成为完善正规的学校,2005年至今已培养百余名毕业生。

    (推选委员评价)

    彭长城说:为了一个底层群体的生活和尊严,为了打破这个群体的宿命,她勇敢地去挑战去行动。她对人性的关怀和尊重,已到了捍卫的程度。

    王晓晖说:一只希望的青鸟,飞过海峡,落在大山中被遗忘的角落。当人们看到久违的笑容和自信浮现在麻风村人的脸上,就会明白希望之翼的真正含义。

    1从上面三则材料看,下面理解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忠、谢晓君夫妇先后到达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他们在同一所孤儿学校支教至今,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

    B.被称为“草根慈善家”的阿里木,10年前到贵州将自己卖烤羊肉串赚的钱全部捐献给当地的贫困学生。

    C.张平宜为信守承诺,在大营盘村小学建立了“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帮助麻风病人子女受教育。

    D.胡忠、谢晓君,阿里木,张平宜都是倾尽一生的心血,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付出了自己的一切。

    2请联系(事迹二),从修辞角度赏析推选委员陈菊红的评价语。

    传说贵州晴天少,阿里木的行动给这里带来了照亮人心世界的热烈的阳光。

    3参考(事迹—)、(事迹二),给(事迹三)中的张平宜写一段颁奖词,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颁奖辞)

五、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青春是播种者,

    撒种,发芽,吐叶,开花,结实;

    孕育,诞生,长大,挫折,成熟;

    青春在播种中成长,在成长中收获人生。

    以上文字给你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以“播种”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确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化名代替。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现代文阅读
五、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