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说法错误的是( )
A.金吾卫古代官名,多指防卫京城的管员,骠骑将军、骠姚校尉是古代军官名,后多以“骠姚”指霍去病。
B.柳宗元,河东人士,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又称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和欧阳修并称欧柳,他们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C.诗经又名《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大约500年间的诗歌,“风雅颂、赋比兴”也被称为诗经的六艺。
D.《桃花源诗》中“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描写了“桃花源”中荒草遮蔽了道路阻碍了交通,村中鸡鸣狗吠的景象,和《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意境相似,互为补充。
2、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踌躇(chú) 挑衅(pàn) 自诩(xǔ) 茅塞顿开(sài)
B. 颓唐(tuí) 嫉妒(jì) 呜咽(yàn) 脍炙人口(kuài)
C. 吮吸(yǔn) 惬意(qiè) 地壳(ké) 明眸善睐(lài)
D. 恬静(tián) 豁免(huò) 愠怒(yùn) 争妍斗艳(yán)
3、下列句子使用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对偶)
B.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排比)
C.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反问)
D.鸟儿高兴起来,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拟人)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两栖(xī) 陨(yūn)石 追溯 (shuò) 刨(páo) 刮
B.闭塞(sè) 冗(ròng)杂 斡(wó)旋 锵(kēng)然
C.间(jiàn)隔 连翘(qiào) 臀(tún)部 褶(zhé)皱
D.行(háng)辈 欺侮(wǔ) 亢(kàng) 奋 晦(huì)暗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请赏析首联中“横”与“绕”的妙处。
【2】全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6、默写。
(1)知不足,________;知困,________。
(2)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________。
(3)________,不必藏于己;________,不必为己。
(4)是故________,________,故外户而不闭。
(5)《虽有嘉肴》中,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虽有嘉肴》中一文中重视实践,要求把明白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大道之行也》一文描述的“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大道之行也》是一片名文,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
7、根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阅读,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修筑铁路的相关章节后,你有何感悟?请结合具体内容谈一谈。
【2】一位同学因为骨折住进了医院,你去探望他,并准备送给他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请你在书的扉页写上赠言。
8、阅读《厚重的时间感与生命感》,回答后面小题
厚重的时间感与生命感
①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九月是一年中的黄金时节,“九九艳阳天”,云淡风轻,秋高气爽,又正值丰收季节,橘红橙黄,金桂飘香。古人在重阳节喜欢结伴郊游、赏菊品糕、遍插茱萸、赋诗饮酒。
②古人为何选择九月初九作为节日?又为什么称为“重阳”?从现存的文献看,《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与月皆逢九,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数字。它既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指地之极为“九泉”,九是信仰中最崇拜的神秘数字。同时,九又与“久”同音,寓意健康长久。而且秋季又是收获的黄金季节,自古以来,人们就对重阳节怀有特殊的感情。
④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就已经提到。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但专家认为,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由于年代久远,重阳节的形成已不可考,对其起源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重阳节起源于先秦之前的丰收祭天,另一种说法认为重阳节起源于古代的祭祀大火仪式。
⑤西汉时期长安近郊就有了九九登高观景的风俗。西汉《西京杂记》中贾佩兰云:“九月九日佩茱萸,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古,莫知其由。”相传自此时起,重阳节有了求寿之俗。到三国,魏文帝曹丕给钟繇的信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过重阳节的习俗在文人雅士中已颇为盛行。
⑥魏晋南北朝时,重阳节已为民间普遍重视。西晋周处所编的《风土记》曰:“九月九日……俗尚此日折茱萸以插头,云辟除恶气,而御初寒。”《四民月令》中说:“重阳之日,必以糕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以泛之,既醉而还。”晋代诗人谢灵运为了重阳节登高,制作了一种“谢公履”,前后有活动屐齿,上下山时可分别取去前后齿,使登高更为方便。而赏菊、饮酒的习俗,也因为当时著名诗人陶渊明的作品而为后世所熟知。
⑦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沿袭至今。
⑧至此,在节俗的发展过程中,重阳节融合了多种神秘观念及民俗因素,逐渐确定了其主题,那就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⑨虽然重阳节在古代便有祈寿的主题,但是与老人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为民俗观念中,“九九”与“久久”同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所以后世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节日内涵。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敬老爱老的新主题无疑增加了重阳节的节日寓意,影响深远。
⑩两千多年来,重阳节从简单的自然时令演变成今天具有丰富内涵的节日,事实上讲述的正是厚重的时间感与生命感。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
【2】文章第③段中的加点字“极”有什么表达效果?
【3】文章第⑥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2019年重阳节,你居住的社区准备开展“敬老爱老”主题活动,现征集活动内容。请你结合从文章中获得的知识,为社区提两条活动创意。
9、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有人说,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一个圆,学习是半径,半径越大,拥有的世界就越广阔。通过阅读,在知识的海洋乘着书籍之舟驶向远方,我们能够“读”出人生更大的半径。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