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五指山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 )

    A./闪   失/声匿迹 不修边/名其实

    B./脑   辈/将就木 分离析/活乱跳

    C./浮   望/眼花乱 怒不可/精疲力

    D.落/下   幽/怆幽邃 然不动/然自得

  • 2、下列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家眷  晦暗  怒不可遏  挑拔离间

    B.绚丽    彷徨    自园其说  接踵而至

    C.惟幕  萦绕  纷至沓来  霓裳羽衣

    D.瞭望    蒹葭  不修边幅    目眩神迷

  • 3、下列文段中加点字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答之。便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A. 具:同“俱”,完全、详尽 B. 要:同“邀”,邀请

    C. 绝境:没有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 D. 无论:更不必说

  • 4、下列句子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她将内心波动与静止舞蹈造型天衣无缝地融合于一身,构成了舞台艺术二度创作的巨大感染力,催人泪下。

    B. 此话如黄钟大吕,震耳欲聋,值得每一名党员干部时刻铭记、时刻反思、时刻坚守。

    C. 六月无疑是个欢乐的月份, 儿童节刚过,端午节、父亲节又将接踵而至,而众多学子也将完成人生的重要“战役”,从高考、中考的压力中解放出来,一个轻松的度假放飞模式即将开启。

    D. 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小题

    沁园春

    [宋]刘过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坡仙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 浓抹淡妆临照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恁传杯。

    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阁开。爱纵横双涧,东西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不若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注释]①彘(zhì)肩 :猪肘子。②驾勒:强拉。③只恁(nèn):只管。

    1除作者外,这首词中还提到哪些古代文人?请写出他们的姓名(至少写两位)。

    2下面对词中文学、文化知识的解读,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起笔“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颇具气势,奠定了情感基调,而全词构思奇妙,想象瑰丽,从风格上推断,应该属于豪放派。

    B.化用是借用他人的诗句又经过自己的艺术改造的修辞手法,上阕中“浓抹淡妆临照台”一句正是化用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C.上阕中“只恁传杯”的“杯”,与“左手扶炉,炉上有壶”的“壶”,“一箪食,一瓢饮”中的“箪”,都是古代盛酒的器具。

    D.词的下阕连用了大量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语,如“去来”“纵横”“东西”“南北”“高下”等等,这些词语妙趣横生,表现出杭州湖光山色之奇美。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古诗文积累。

    (1)踏寻诗歌的历史足迹,在先秦的《诗经》中,我们遇见美好的爱情,如“窈窕淑女,____”又如“青青子衿,___________。”在唐诗中,我们遇见真挚的友情,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_______ ”,又如李白《送友人》中的“______, 落日故人情”;我们还遇见济世的情怀,如白居易《卖炭翁》中的“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又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在宋词中,我们遇见高洁的情操,如“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诗文句子

    A.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B.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D.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①文句体现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两项_____)(_____

    ②文句作者是唐宋八大家的两项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面四个选段,并回答问题。

    【甲】

    亲爱的A:我会再劝聪在琐屑小事上控制脾气,他在这方面太像我了,我屡屡提醒他别受我的坏习惯影响。父母的缺点与坏牌气应该作为孩子的借鉴,不然的话,人的性格就没有改善的指望了。

    【乙】

    有一天夜里,她劝你明天再练,你回答说,像你那样,我还会有成绩吗?对付人家的好意,用反批评的办法,自然不行。从这些小事情上推而广之,你我无意之间伤害人的事一定不大少,也难怪別人都说我们骄傲了。人们常常都会这样,对自己亲近的人更是。我有时也会。所以要反省啊。待人要谦和有礼,善解人意,知恩图报!

    【丙】

    这支协奏曲的三个乐章是一个整体,像一条静静的流水,流得那么自然流畅;第二乐章的境界特别恬静、和平;B已感到他不久于人世,但他已超临在生死之上,所唱的未来的理想世界的颂歌。

    【丁】

    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

    (1)上面选段中,A是____________(人名),B是____________(人名)。

    (2)结合选段内容,谈谈傅雷与傅聪父子关系的建构给了你哪些启示?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乔洪涛

    ①那些草从黑色的泥地里长出来,它们和地下的根一样,也是一节一节的,它们有着竹子一样修长的叶子,但是我的祖先却叫它们芦苇。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父亲告诉我,芦苇到秋天的时候,就开一大团一大团的白花,冬天的时候死去,第二年春天再活过来;而竹子不开花,竹子一开花就永远地死去了,再活不过来。

    ②我的故乡遍布这种叫芦苇的植物,它们成片成片地生长在村庄的周围,跟着一条叫蒲苇河的河流曲折蜿蜒,长成一大片茂密的芦苇荡。

    ③这些植物的年纪比我祖父的祖父还大,我的祖先还没有来的时候它们就已经在这儿生长了,一年死一次,一年生一次。它们把根深深地扎进黑色的泥土里,向四周肆意扩展,你拿一把铁锨随便找个地方挖下去,都会切着它们纤细的根。父亲犁地的时候就常常翻出来一两棵脆脆的白生生的苇根。那可是一块种了多少年的熟地啊。它们藏在地下,一有机会就冒出尖尖的头来,并且趁你不留神工夫就迅速地生长成一棵挺拔的芦苇。这些根在土里就像千万只飞鸟在空中一样任意飞翔,占领着空间和泥土,织成一张巨大的网。我们整个的蒲苇桥村庄就坐落在这张大网上。这里到处都长满了芦苇和蒲草,我们的村庄就是以它们命名的。父亲说,实际上我们都是蒲苇桥一棵一棵活着的芦苇,我们的根像芦苇一样深深地扎在大地上,我们永远离不开这黑色的泥土。父亲说这话的时候,我还只是一个懵懂的少年,但是我隐约地觉出父亲是一位乡村哲学家,除他之外我还没听谁说过人是一棵芦苇。

    ④地面是一个界点,芦苇在两个空间里生活。根向底下使劲扩展,死死地抓住泥土;茎则直直向上,抢占着地上的位置,芦苇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它一节一节地长着,就像我们进行一次长途的旅行,总要走一走歇一歇一样,每歇一次,它就挑起一把叶子做绿伞。我觉得芦苇更像一个人,抑或是人在冥冥之中学了芦苇。但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一位哲人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会思想是人比芦苇高明。但会思想也使许多人长得歪了,不能像芦苇一样正直地生长。人群中有歪心斜术之人,但谁见过一棵弯着生长的芦苇?

    ⑤芦苇一路直直地长下去,慢慢高过我们的头顶,我拨开苇丛走进去,后面的芦苇复又合拢,苇荡把我淹没了。这些细细的苇叶组织成了翠绿的空间。它们像一叶叶小舟,又像一队队纤柔的少女,这让我想起那首古老的诗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些长腿细腰的美人儿可就是我二十年中夜夜梦见的伊人?我顺手捋过一支细长的苇节,做成清脆的苇笛,这是芦苇的情歌,汩汩流淌,滋润着幸福的胸膛。

    ⑥我看见母亲的羊群走进了苇荡,苇荡里马上就绽开了洁白的花朵。苇荡里偶尔会有一小片芦苇稀疏的地方,这儿长满了丰茂的野草,有水稗子草、芨芨草、开白花的野荞麦和许许多多不知名的野草,母亲的羊群就在这儿吃草,神秘而又浪漫。

    ⑦这让我想起我的先人,他们一拨一拨地走进苇荡,最后睡在苇荡里滋养着芦苇,不知道我的身体能生出多少棵挺拔的芦苇?

    1原文第③段中画横线的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芦苇什么样的特点?

    2第④段中,前面说“芦苇更像一个人”,后面又说“人和芦苇是不一样的”,前后的说法是否矛盾?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3作者在写芦苇时写出了它哪些方面的特征?联系全文,分条表述。

    4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两项是(  )(  )

    A.文章的首段运用对比手法,将竹子放在芦苇的对立面上,更突显了芦苇顽强的生命力,展现了其不屈的气节。

    B.《诗经·蒹葭》中诗句的引用,既写出了芦苇的纤柔之美,更体现出作者已把她看成诉说衷情的对象。芦苇在作者的心目中已经有了情感,有了灵性。

    C.文中多次写到了“父亲”,通过这个具有哲学思想的人物,我们一方面可以体会到“我”的幼稚,另一方面则可以感受到生活的博大精深。

    D.文章的最后一段内蕴丰厚,含蓄的语言揭示了人类来自于泥土,最终又将归结于泥土这一事实。“不知道我的身体能生出多少棵挺拔的芦苇”一句,不仅体现了作者高远的思想境界,同时还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E.作者在文中托物寓意,写芦苇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写人,芦苇的品格也正是许许多多普普通通的劳动者的品格。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的思想内涵显得丰富而深厚。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我们走在大路上,行囊里有父母的叮嘱,有师长的教导,有朋友的关爱,还有一路储备来的勇气、乐观、坚强……这些都是我们的财富,助我们前行,让我们更好地去面对今后的生活。

    请以“我的行囊”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卷面整洁,5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