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只要是4G上网用户,即便分别处在地球东西半球的双方,也既能“闻其声”又能“见其人”,真可谓咫尺天涯。
B.唯有倾尽全力的拼搏、百折不挠的坚守、无怨无悔的奉献,才能实现人生的升华。
C.感恩是人类心灵之花散发出的沁人心脾的芳香,是人性中真善美的华章。
D.一个人如果目空一切,一意孤行,就很容易停滞不前,甚至迷失方向。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发展到唐朝达到巅峰,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诗人,如“初唐四杰”,合称“李杜”的“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合称“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
B.古人的称谓是很讲究的,如令尊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世先生是对有世交的长辈的敬称;舍弟是诗人对人尊称自己的弟弟。
C.“岱宗夫如何”中的“岱宗”指的是泰山,“达于汉阴”中的“汉阴”是汉水的南面,“悠然见南山”中的“南山”指的是庐山。
D.《唐雎不辱使命》和《邹忌讽齐王纳谏》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
A.来自各地的旅游者对具有浓郁乡土风情的农家生态园趋之若鹜,他们觉得这既亲近大自然,又吃、住、玩一条龙,是极好的休闲娱乐形式。
B.儿子的轮椅渐渐向远方驶去,史铁生的母亲仍孤单地茕茕孑立着,直到儿子的轮椅消失在视线之外,才缓缓地转身而回。
C.曾几何时,当阿旦、福尔曼、佛雷泽、约翰松、杜兰这五名美国昔日的拳坛霸王纵横江湖之时,他们的乖乖小女梳着小辫撒娇。如今,老拳王纷纷淡出江湖……
D.大战当前,参赛的各路车队和车手们已经厉兵秣马,做好了赛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4、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赞颂(zàn) 可汗(hán) 娉婷(pīn) 分外(fèn)
B.风骚(sāo) 鲜妍(yàn) 坦荡(tǎn) 凝望(níng)
C.稍逊(xùn) 摇曳(yè) 冠冕(guān) 枉然(wǎng)
D.红晕(yùn) 呢喃(nán) 黎明(lí) 折腰(shé)
5、(甲)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邪?”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
(乙)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观刈麦》)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可以已大风(治愈)
B. 太医以王命聚之(聚集)
C.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继承)
D. 妇姑荷箪食(背,负)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永州之野产异蛇 募有能捕之者
B. 吾祖死于是 余将告于莅事者
C.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若毒之乎
D. 以啮人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枉然出涕
B.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C. 永之人争奔走
D. 以尽吾齿
【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苛政猛于虎也。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5】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无御之/者
B.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C. 非死/则徙尔
D. 时/而献焉
【6】对以上诗文材料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文蒋氏自述的一段话,要表达的核心意思是“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B. (乙)诗“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句刻画了劳动人民在特定环境下异常矛盾的复杂心理。
C. (甲)文“说”是古代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类似于现代的杂文。(乙)诗“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中“此”指代农民辛苦悲惨生活和自己无功而获得俸禄的事,刻画出一个忧国忧民但无力改变现实的低微官员形象。
D. (甲)文蒋氏捕蛇九死一生,却不以捕蛇为苦,反而自得其乐。造成这种反常心理的根本原因是“苛政猛于虎也”。(乙)诗深刻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生活的艰难,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7】(乙)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6、阅读古诗文,回答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白居易极其欣赏这首诗的颈联,称赞它“神妙”。这一联景、情、理结合,将思想性和艺术性巧妙融为一体。请你任选角度赏析此联。
7、某中学开展“认识生命多样性专题研究”活动,下面是同学们收集到的相关材料和活动开展情况。
材料一:
多种多样的生物是全人类共有的宝贵财富。作为人类基本食物的农作物、家禽和家畜等均源自各种生物。止痛药吗啡、可卡因,治疟疾的药奎宁分别来自罂粟植物、可可树、金鸡纳树等。家猪与野猪的杂交,培育形成了瘦肉型猪,家鸡目前已经上百个不同品种,均来自于原鸡。
材料二:
下面是2015-2020年中国投入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资金总规模及增速统计图。
材料三:
人是生物,每个人的经历、性格等方面都有差异性。《水浒传》中作者成功塑造众多鲜明的英雄形象。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理解,学校开展了《水浒传》读书交流活动,下表是小王的交流内容。
杀人原因 | 后续情节 |
① | 李逵杀死李鬼 |
② | 李逵打死殷天锡 |
(1)保护生物多样性有何意义?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2)请根据材料二,用简洁的语言,从资金总规模和增速两个方面概括统计图的主要内容。
(3)请结合原著,在材料三的表格空白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8、古诗文默写
(1)爱上层楼,_________________。(《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雨欲来风满楼。(《咸阳城东楼》)
(3)欧阳修在他的名作《醉翁亭记》中,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来描绘春天和夏天之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祝福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阔步走进新时代,有党的正确领导,我们信心倍增。正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伟大的中国梦一定能实现。(用李白的《行路难(其一)》的句子填空)
(6)“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中这句经典台词,提醒人们出门路上无论是坐车还是步行,安全最重要。请写出带“路”字的两句古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何以为君子
黎在珣
①得知南粤有一道菜名曰“礼云子”,我不禁莞尔,这是《论语·八佾》中的句子:“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孔子说,礼呀礼呀,只是指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他用反问的语气说明,“礼”不仅只是指“玉帛”,礼乐的根本在于敬、在于和,在于一种君子之道。一道日常菜肴中蕴含着君子之道,实属意外之喜。
②“君子”出现很早,词龄很长,西周之前就诞生了。“君子”从“君”而来。《说文》曰:君,尊也。“君子”一词频繁现于先秦典籍,《尚书》和《易经》中的君子都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身份称谓,也就是说,在那两本书问世的年代,一个人是否是君子取决于其家庭或家族,也就是先天决定的。《诗经》中的大部分君子也是身份、称谓,只是身份地位有所变化。
③将“君子”这一称谓从有位者身上剥离,使之成为兼具德才的“士”的通称,是先秦诸子尤其是墨家、儒家、道家长期建构的结果。这个不断建构的过程,也是君子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拓展的过程,经过两千多年的丰富积累和理性驱动,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蔚为大观的君子文化现象。
④在这个过程中,孔子功不可没。孔子主张成为什么样的君子?或者说,在孔子眼里,君子的标准是什么?他的理由如下:
⑤其一,有德。所谓“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孔子重视“德”,是因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这些言说中,孔子把属于伦理领域的个人品行和从属于政治哲学的公共行政放在一起讨论,强调自身有德是实行仁政的前提和基础。
⑥其二,仁义。孔子指出,君子和小人行为处事遵循着两种不同的思维,孔子虽然肯定人的欲望的合理性,但是认为不义之富贵是不可取的。“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在他眼中,君子之勇和小人之勇之所以不一样,是因为君子的心中有礼义。
⑦其三,君子不器。这是说,要成为真正的君子,必须超越具体的局限性。儒家虽然强调依仁义而行,但并非没有灵活性,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规定一定要怎样做,也没有规定一定不要怎样做,只要做得合理恰当就行。
⑧此外,君子行胜于言,君子还要文质彬彬、有和合意识,重精神而轻物质等等。
(选自《解放日报》,有删改)
【1】本文第①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2】下面哪则材料适合放入第⑥自然段?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材料二: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10、(五)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窗外飘过蓝衬衣
①18岁那年,他离开农村老家到县城去上高中,学习紧张而忙碌,每个月只能在月末回家一次,每次只能住一天。
②在这短暂的一天里,终日忙碌的母亲,总是放下所有的农活,变着花样为他做饭,他安心地享受着母亲做的手擀面。短暂的停留之后,返校的时间到了,他远行的背包里,很快又有了干净的衣衫,从院子里采摘的新鲜水果。母亲会推出自行车,踏着乡间小路,陪着他从村子走到小镇,他再从小镇乘坐客车,驶向50公里之外的县城,每个月都如此。
③高二的那年夏天,语文老师选中了文笔优美的他去市里参加作文比赛。他在激动之余,却发现去参加比赛的日子,正好是学校放假的日子,也就是说,想要参加比赛,就不能回家了。自己家里没有电话,他跑到学校的小卖部里,打通了邻居家的电话,请他帮忙叫一下母亲。母亲听了很高兴,他却犹豫着说:“可是,那样的话,我就不能回家了……”
④母亲立刻明白了他的心思,这孩子从小就恋家,也恋娘呢。她想了想,笑着对他说:“你去市里比赛,长途客车不在小镇停留,但总要路过这里呀。那天小镇过集,我正好要去办点儿事,不如顺便在路边等着,你打开汽车的玻璃窗,就能看到娘了!”
⑤他感觉这个主意不错,能看到娘,哪怕只是冲她挥一挥手也好呀。于是,他放心地去参加比赛。返回学校时,他特意挑选了靠窗的位置,看着车窗外那些一闪而过的房屋和行人,想象着将和母亲有一次特殊的会面,心里竟有几分激动。
⑥从市区到小镇,需要两个小时,因为准备比赛的事情,他接连好几天没有睡好,不知不觉中,困意袭来,眼皮沉重得睁不开,他想稍微打个盹儿,就特意叮嘱坐在旁边的同学,路过小镇时,一定要叫醒他。
⑦他醒来时,车窗外万家灯火,汽车早已经驶过小镇,就快要到达县城了。他气急败坏地问同学:“路过小镇时,你怎么不叫我?”同学十分委屈地回答:“哎呀,你睡着了,我也睡着了呀!”
⑧每天从市区路过小镇的客车,至少有二十多辆,他想象着母亲冲着一辆辆客车摆手的样子,心中追悔莫及,却又无可奈何。回到学校,他立刻跑到小卖部,再次拨通了邻居家的电话,话筒那边传来的居然就是母亲的声音,原来她猜到他要打电话,早就在邻居家等候多时了!
⑨“娘,我……”他不知道如何向母亲解释。“儿子,看到娘了吧?我很早就去小镇了,看着从市区开过来的客车,等到最后一辆也开过,我才回家了。”母亲开心的笑声,让他果断地决定,要撒一个小小的谎:“娘,我看到你了!可惜那辆车开得太快了,我没来得及挥手……”
⑩“看到了就好,娘就没有白跑这一趟。”母亲欣慰地说完,忽然又像个小孩子一样逗他,“你真的看到娘了,那你说说,娘今天穿的什么衣服?”“蓝衬衣!”他毫不犹豫地说。“看来你没说瞎话。”母亲咯咯地笑着。他却久久地握着话筒,再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⑪因为,自从父亲在五年前去世,母亲仅仅在他上高中的那年,特意买了一件蓝衬衣参加他的开学典礼,此后,她再也没有添过一件新衣服。两年来,每次去镇里送他,母亲总是郑重地穿上蓝衬衣。这次,当然也不会例外……
(有删改)
【1】根据选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困睡错过会面
【2】选文以“窗外飘过蓝衬衣”为题有何妙处,请谈谈你的理解。
【3】请结合语境,赏析下面句子。(提示:可从描写方法、语言、情感等方面任选角度)
他却久久地握着话筒,再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4】选文多次叙写母子情深,息息相通,请从文中找出两处加以概述。
【5】下面是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①②段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面情节的发展作好了铺垫。
B. 本文语言虽朴实无华,却也不乏生动诙谐,深入地刻画了母亲这一伟大的形象。
C. 第⑫段中“特意”、“郑重”写出蓝衬衣的昂贵,突出了当时家境贫寒,买不起新衣服。
D. “‘看来你没说瞎话。’母亲咯咯地笑着。”这句运用语言和肖像描写,表现母亲高兴的心情。
11、课内阅读
(甲)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乙)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住,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节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1】甲文是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可谓富丽堂皇,作者为什么将它写得这样美?
【2】甲文乙文感情基调、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3】“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
【4】乙文多有对残存事物的描写,从主旨角度理解这样写的寓意。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位年轻人。整日埋怨环境不好而使自己一无所成。一次,听说深山寺庙里有一位高僧会移山之术,于是前往求教。来到寺庙后,年轻人就向高僧提出了学习移山之术的请求。高僧说:“好吧,请随我来。”接着.高僧就带着年轻人朝身体左侧的一座高山走去。翻过高山,来到山下以后,高僧说:“年轻人,这座山刚才在我们的左侧,现在移到了我们的右侧,这就是我的移山之术。”年轻人迷惑不解,高僧进一步说道:“客观环境是不可改变的,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年轻人若有所悟。
生活中,你也有过类似的见闻、体验或感受吗?请以“改变自己”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可以记述经历,编写故事,发表议论、抒发感情,文体自选,题目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文中不要出现你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