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双鸭山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高考在即,学校领导为了让同学们减轻心理压力,以更好的心态迎接高考,在同学们必经的大门口贴出一一副对联,上写道:“逆境捶打造强者,烈火焚烧试真金。”

    B.某医生医术高明,治好不少患者多年的顽疾,解除了患者的痛苦,患者对该医生十分感激。其中一位患者特地制作锦旗表示感谢,上写道:“杏林高手,医者仁心。”

    C.上月,在工人文化宫举行先生的“百竹展”,先生在《自序》中写道:少小喜画,幸遇裱师赵炳奎先生介绍,蒙恩师苏昧塑先生不弃,收为“入室弟子”,如是三载,为人学艺,受益一生。

    D.先生能够驾临寒舍,我全家感到十分荣幸,他日定当登门拜访,还望洒扫以待。

  •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居山东

    B.夫人之力不及此。

    C.行李之往来

    D.徘徊于斗牛之间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古学诗宜少年,无论将来名列何科人才,启蒙学诗,自古亦然。一则读诗朗朗上口,易学便记;二则由诗识字,辨声解韵,知事明理,不但能激活创造性思维,还能自幼养成谈吐优雅、声调适韵合节的好习惯。

    我国传统的少儿启蒙教育,称作蒙学,一般以父兄或者蒙馆传教为主。家庭优裕的,聘请高才居家教授,吃点“小灶”,即今称“一对一”。蒙馆风气,唐朝已然。幼童重在识字诵读诗文,诗教有千家诗、神童诗和《千字文》(属韵文类)等。据明代《谰言长语》,当时学童所诵,除脍炙千秋的唐宋诗外,历代的神童诗也是上好教材。适合学童诵读的历代小诗精品多多,例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唐李白),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唐贾岛)等,都容易上口,诵读难忘,由此初识声律诗法和体会诗情美意,等同登门入室。

    神童得地灵人杰沾溉,素为地方标榜荣耀,必报乡贤逐级向上举荐,通过逐级面试,甚可惊动朝廷。清世明时,大都比较重视神童试,擢拔者有功,弄虚作伪者有罪。据明代廖道南《殿阁词林记》云,《大明会典》规定各处举到幼童,奉旨送本院读书习字,月给米食,内阁稽考课业,俟有成效,奏请擢用,即是说,举荐的神童都有生活补贴待遇,经稽考测试,学业真有成效者,还可以奏请擢用。这种据实保举形成制度,逐级优选,当能获得优秀人才,故“始自正统初兵部尚书程信之子敏政,及杨一清、李东阳,成化末崇仁洪锺七岁善书,有司以奇童荐,命入翰林院充秀才”,后来俱成台阁栋梁,其实首功正在莳育幼苗时的惨淡经营。

    逢着少年诗才,不可虚誉哄抬致其捧杀,适时勉励“强学力行”(韩愈语),方是恪守严师之道。如此勉图进益,给少年诗才掌声鼓励,但不打包票,不予虚诺,比起现今高费“少年国学班”承诺“熟读五十首就会做绝句”的虚饵诱鱼云云,反倒实在。当然,也有不少聪慧学童初善作诗,后来因各种原因失去机会而终归平淡,留下星运不济的遗憾;或有不少仲永,高帽子戴多了,遭遇捧杀累杀,以至才尽不幸而夭折者,只得寄梦来世。若以成功论道,诗歌启蒙对少儿开拓创造性思维(包括形象思维、联想思维等)有太多的补益,岂能因噎废食,概以少儿学诗得句为不宜。韩愈给儿子韩昶写过一首“劝读”诗,“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说人之所以为人,须得通读诗书后方能恪勤尊礼而腹不空虚,否则无异于衣冠马牛。话说得难听,但忠言逆耳,受用有益。其实,传统蒙学不仅读诗书,也包括教育少年“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只要有志者自幼磨砺,嚼得菜根,阔步在后,百事皆可期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儿童启蒙伊始就让他们学习古代各类诗歌,这种做法尽管功利性很强,但在我国很早就已经形成传统。

    B. 自古学诗宜少年,因为诗易读易学易记,学诗能够激活创造性思维,让人谈吐优雅,养成诸多良好生活习惯。

    C. 蒙学作为我国传统少儿启蒙教育方式,主要通过父兄或者蒙馆来传教,早在唐代就已经蔚然,成为一种风尚。

    D. 历史上蒙学教育的授课内容是学诗,所学诗文内容丰富,如千家诗、神童诗和《千字文》(属韵文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从两个方面来阐释启蒙学诗的优势,第二段重在论述学诗的主要内容。

    B. 第三段论述清世明时“神童试”的意义,那些逐级优选获得的人才都成了台阁栋梁。

    C. 文章第四段意在阐明要正确地对待诗才少年,避免出现虚誉捧杀累杀的不正常现象。

    D. 文章思路清晰,作者在论证中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

    3下列对于“少年诗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面对少年诗才,要恪守严师之道,适时勉励他们努力学习,不能过分地夸奖或吹捧,因为吹捧容易使其骄傲自满、停滞退步甚至导致堕落、失败。

    B. 面对少年诗才,也应有适当的鼓励,但是不能给予他们虚假的承诺,比如,现今“少年国学班”“熟读五十首就会做绝句”这样的承诺就很虚假。

    C. 韩愈在给儿子韩昶写的“劝学”诗中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必须通读诗书,否则无异于衣冠马牛,这话说得难听,故仅学诗得句,可谓不合时宜。

    D. 我国传统蒙学在教授少年读诗书的同时,还教育少年“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这样的礼节教育对于“少年诗才”来说,有益于他们未来的成长。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里仁》中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贾谊在《过秦论》中揭示秦始皇用酷刑奴役天下百姓的句子是“______”,他在文末一针见血地指出秦亡的真正原因是“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 5、填写题目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对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的探索从未停止,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而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却别开生面,翻出了新意,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相》中,杜甫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清照的“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均化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4)《说木叶》开篇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歌·湘夫人》)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 6、名句名篇默写

    (1)《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小年的短暂的寿命。

    (2)《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3)《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景抒情,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苏轼在《赤壁赋》中,表达了善于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存在的诗句是    

    2)《师说》中,揭示世俗嘲笑从师者的原因是因为年龄、学问和修养相当不能称为老师的句子是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居住地的地理条件和恶劣环境的句子是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雁门太守行》中,李贺描写将士们不顾恶劣环境,连夜驰援、英勇作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一文中,极尽夸张之能,描写蜀道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景。

    (2)《将进酒》中,表现作者对权贵的否定,又无法改变现实,以消极的办法反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音乐可以震破五色石,引来一场秋雨。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注]①永昌元年(689)前后,杜审言在江阴任职,与晋陵的陆县丞是同郡邻县的僚友。杜审言这时候人仕已久,却依然只能充任一些较小的官职。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题中“和”指用诗应答,作者是用与朋友唱和的方式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尾联中的“古调”与之相照应。

    B.早春出游,本该是一件高兴的事,但首联切入的情绪却是宦游诗人苦闷不乐的情绪。

    C.“淑气”指春天温暖的气候;“黄鸟”指黄莺,“催”则突出了江南春鸟不愿鸣叫的特点。

    D.尾联巧妙地表现出陆丞的诗在无意中触碰到诗人心中的思乡之痛,因而感伤流泪,呼应首联。

    【2】此诗中间两联使整首诗内容丰满、文脉贯通,请结合全诗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故无伏怨之乱,外无马服之患。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争讼止,技长立,则强弱不敵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节选自《韩非子·用人》)

    材料二:

    景公问晏子曰:“为君身尊民安,为臣事治身荣,难乎,易乎?”晏子对曰:“易。”公曰:“何若?”对曰:“为君节养其余以顾民,则君尊而民安;为臣忠信而无逾职业,则事治而身荣。”公又问:“为君何行则危?为臣何行则废?”晏子对曰:“为君,厚藉敛而托之为民,进谗谀而托之用贤,远公正而托之不顺,君行此三者则危。为臣比周以求进,逾职业防下隐利而求多,从君不陈过而求亲,人臣行此三者则废。故明君不以邪观民,守则而不亏,立法仪而不犯,苟有所求于民,而不以身之。是故刑政安于下,民心固于上。故察士不比周而进,不为苟而求,言无阴阳,行无内外,顺则进,否则退,不与上行邪,是以进不失廉,退不失行也。”

    景公问晏子曰:“古之莅国治民者,其任人何如?”晏子对曰:“地不同生,而任之以一种,责其俱生不可得;人不同能,而任之以一事,不可责遍成。故明王之任人,谄谀不迩乎左右,阿党不治乎本朝;任人之长,不强其,任人之工,不强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

    【注】①马服:马服君是战国时期赵国赵奢的赐号,在本文中指其子赵括轻敌冒进导致长平之战惨败的教训。②比周:结党营私。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不超过三处。

    则强弱A不敵B力C冰炭不合D形E天下F莫得G相伤H治之至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盗跖:盗贼,此处泛指坏人,与《窦娥冤》“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中的“盗跖”所指相同。

    B.内,在国内,名词用作状语,与《六国论》“日削月割”中的“日”和“月”用法相同。

    C.害,动词,伤害,与《烛之武退秦师》“君亦无所害”中的“害”词性不同。

    D.短,短处,与《屈原列传》中“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的“短”词性和意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首先提出君主用人要遵循三个原则:循天、顺人、明赏罚,做到了这些就可黑白分明。

    B.材料二中景公与晏子的谈论逐层深入,先是陈述其“任人的原则”,然后再论说“君臣难易之辨”。

    C.材料二中晏子认为君主如果不为加重赋税、任用奸邪之人、远离公正之理找借口,就不会危及自身。

    D.材料二中晏子以土地为喻,来阐明任用人才不能要求他们做任何事都尽善尽美,国君应善用其长。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

    (2)故明王之任人,谄谀不迩乎左右,阿党不治乎本朝。

    【5】材料二中晏子认为怎样做才是合格的臣子?请简要概括。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当代文学是近百年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社会变革发展的曲折历程,在表现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

    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正门前,立着一块石碑,两面的碑文,是巴金的两段话:“我们的新文学是表现我国人民心灵的丰富矿藏,是塑造青年灵魂的工厂,是培养革命战士的学校。我们的新文学是散播火种的文学,我们从它得到温暖,也把火种传给别人。”“我们有一个多么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作家留下来的杰作,它们支持我们,鼓励我们,便自己变得更善良,更纯洁,对别人更有用。”

    请阅读上述材料,以“灵魂憩息之地”为主题写一篇征文,为学校即将举办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百年回眸”活动汇集材料。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