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所以其他人也纷纷效尤。
B.听闻母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本应该躬临盛会,但因事不能参加,深以为歉。
C.手术室里,医生正忙着抢救一位重症病人,他朝一旁的女护士喊道:“快,麻烦你把止血钳递给我!”
D.诚恳邀请大家到我们这里来游玩,我会抽出时间全程奉陪大家。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汉代设置这一科,为儒生进入仕途提供了渠道。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茂才:即“秀才”。西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
C.量移,多指官吏因罪远谪,遇赦酌情调迁至近处任职。
D.印绶:旧时称印信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诗十九首》的人生主题
《古诗十九首》最早收录于南朝萧统《文选》,被刘勰誉为“五言之冠冕”。学界主流意见认为这是作于东汉后期的文人诗,这一意见证据较为充分,其说可从。关于这组诗歌的主题,古人曾有许多议论,自《文选》以来直至明清士人,论者多将诗歌与政治及士人出处相牵合。比如解“浮云蔽白日”一句,李善就认为这是“以喻邪佞之毁忠良”,后人沿着这个视角继续发挥,认为这是远在的逐臣思念君主之辞。近代以来,朱自清、马茂元等学者对《古诗十九首》做了大量的解释工作,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看法,对诗歌的艺术性研究进行了有益探索。
时至今日,就《古诗十九首》的主题来说,学界仍有不同见解。笔者认为,《古诗十九首》作为一组诗歌,文本内部应当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其中贯穿的精神主旨可视为主题所在。而贯穿于整组诗歌的就是对人生的感喟与思索,人生乃其根本的关心所在。笔者尝试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第一个层面,文士在诗中表达了他们对人生真相的洞察。《古诗十九首》实际上是在谈论人生的痛苦。整组诗的开篇就是“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汉代士人为了追求功名,经常要游学、仕宦,由此导致的与亲人的分别往往达数年甚至更久。因生死而造成的别离非人力所能及,但被迫与相爱的人分离则是人生莫大的无奈。这组诗对别离之情有生动的描绘和展现,充满了浓浓的感伤,感情基调低沉哀婉。其中,我们时常可看到这样哀伤的叹息:“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可以说,这种低沉的情绪笼罩在整组诗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末士人的普遍心态。
《古诗十九首》的低沉哀婉基调实际上缘于汉末士人浓烈的生命意识,他们慨叹时光的仓促与生命的易逝,流露出对人生短暂的悲叹。这一点从很多汉乐府诗歌中也可见到。《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对人生有诸多比喻,如“远行客”“飙尘”“朝露”等,他们还以“涧中石”“金石”来作比,突出人生短暂。在汉末诗人的心目中,死亡是人生的归宿,活着是远行。这种浓郁的悲哀也影响了后世的诗歌。
第二个层面,《古诗十九首》表现了文士认清人生真相后产生的幻灭感。正如诗中所写:“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圣贤亦不能例外。洞察了修仙长生为虚妄后,他们愈发想要去把握和享受现实人生。他们要饮酒,于是说“不如饮美酒”;要宴饮高会,于是说“极宴娱心意”;要耳目之娱,于是说“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要鲜衣良马,于是说“被服筑与素”“何不策高足”……总之,就是“为乐当及时”。及时行乐是他们的一致选择。他们对生活充满了热望,对享受人生抱有极大热忧。
这种幻灭感促使他们要求突破儒家名教的“清规戒律”。
第三个层面,文士在人生幻灭之后还要追寻朴素的人生。因为意识到了人生的有限和虚无,他们不再执着于遥不可及的不朽,转而去追求现实的人生。现实人生中安宁而平淡的日常,成了他们向往的心灵归宿。他们反复歌咏“愿为双鸿鹊,奋翅起高飞”“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举案齐眉、长相厮守成为了文士最朴素、真挚的愿望。正因为这样,他们对别离尤为敏感,也对其进行了反复书写:“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离别的相思令人倍感痛苦,甚至催人衰老。从《古诗十九首》开始,中国文学中的离别书写始终充斥着悲伤的情绪,同时,离别也成为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1】下列关于《古诗十九首》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论者多将诗歌主题与政治及士人出处相牵合,近现代朱自清等学者纠正了这一错误看法。
B.这组诗歌的主题朦胧模糊,尽管后代学者对其不断探索,但时至今日,依然没有明确清晰的结论。
C.本文作者认为《古诗十九首》文本内部具有共通性,对人生的感喟与思索贯穿于整组诗歌,应是其主题所在。
D.低沉的情绪笼罩着整组诗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末士人在诗歌创作时伤感自身壮志难酬的普遍心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李善“以喻邪佞之毁忠良”的说法,并不是为了证明《古诗十九首》的主题是诗歌作者的人生感悟这一观点。
B.文章采用比喻论证方法,用“飙尘”“朝露”“涧中石”“金石”等作比,形象表达了对人生的认知和慨叹。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大量列举《古诗十九首》中的诗句,以充分翔实的论据使文章观点得到有力支持,让人信服。
D.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将主要观点分成不同层面展开,各层面之间逐次衔接递进,论述脉络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士人为了追求功名,经常要游学、仕宦,往往长达数年甚至更久,与相爱的人分离,甚至与亲人生死两隔,这是人生莫大的无奈。
B.汉末文人认清人生真相后产生的幻灭感使他们渴求突破儒家名教的“清规戒律”,选择及时行乐,去享受现实人生。
C.古代文士对离别反复书写,离别导致相思,相思使人痛苦,而安宁平淡的日常生活,才是他们真挚的愿望。
D.《古诗十九首》反复书写离别,对离别的悲伤情绪的体悟和抒发,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4、补全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李白从听觉角度生动描写蜀道中水流湍急势猛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5、默写。
①__________________,稳泛沧浪空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象为宾客。
②千古凭高对此,__________________。六朝旧事随流水,__________________。
③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__________________。
④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__________________,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⑤__________________,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⑧岂曰无衣?_____________________。王于兴师,修我戈戟,与子偕作。
⑨《将进酒》中显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抒发人生短暂的名句,如屈原《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李白《将进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⑪古代诗文中有许多阐释积累重要性的诗句,如《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如《<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⑫《大学之道》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酒是水质的诗,诗是心酿的酒,古代文人与酒有不解之缘。杜甫在《登高》中用“____,_______”写出了自己备尝艰难潦倒之苦,两鬓白发日多,悲愁难遣的状态。
(2)白居易《琵琶行》一诗中,“______,____”用十分具有面面感的细节描写,暗示了琵琶女的纵情享乐的日子。
(3)李白在《蜀道难》中以“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湍、瀑等多种意象飞快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让人目不暇接,从而造成-种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醒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写列子乘风而行,依然有所依靠时,突出其借助天地的正气,驾驭各种气象变化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杜甫的《春望》中,运用拟人手法用美景反衬伤感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德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岂曰无衣?______________。王于兴师,修我甲兵,______________。(《诗经·秦风》)
③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④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燕歌行》)
⑥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凭箜篌引》)
⑦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锦瑟》)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________,置杯焉则胶,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2)轮台东门送君去,___________。___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_________。________,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0、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少年行
唐·令狐楚
少小边州惯放狂,骣骑①蕃马射黄羊。
如今年老无筋力,犹倚营门数雁行。
少年行
清·黄景仁
男儿作健向沙场,自爱登台不望乡。
太白高高天尺五,宝刀明月共辉光。
[注[①骣(chǎn)骑:骑马时,马不加鞍辔。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狐诗描述自己年少时在边城的生活,“骣骑蕃马射黄羊”照应了首句中的“放狂”二字。
B.黄诗借去天尺五的太白山映衬自己豪迈的气概,以共明月争光的宝刀刻画少年飒爽雄姿。
C.令狐诗语言通俗平实,口语入诗;黄诗清新流畅,读来给人以雄浑苍劲之感。
D.两首诗都写到了少年形象,前者运用了对比手法,后者运用烘托的手法,构思都很巧妙。
【2】两首诗都写到了意气风发、血气方刚的少年,但表达的情感不尽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异同。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崔休,字惠盛,清河人,御史中丞逞之玄孙也。休少孤贫,矫然自立。举秀才入京师与中书郎宋弁通直郎邢峦雅相知友尚书王嶷钦其人望为长子娉休姊赡以货财由是少振休好学,涉历书史,公事军旅之隙,手不释卷,崇尚先达,爱接后来,常参高祖侍席,礼遇次于宋、郭之辈。高祖南伐,以北海王为尚书仆射,统留台事,以休为尚书左丞。高祖诏休曰:“北海年少,未闲政绩,百揆之务,便以相委。”后从驾南行。及车驾还,幸彭城,泛舟泗水,诏在侍筵,观者荣之。世宗初,休以弟亡,祖父未葬,固求渤海,于是除之。性严明,雅长治体。下车先戮豪猾数人,广布耳目,所在奸盗,莫不擒剪,百姓畏之,寇盗止息,清身率下,渤海大治。时大儒张吾贵有盛名于山东,四方学士咸相宗慕,弟子自远而至者恒千余人。生徒既众,所在多不见容。休乃为设俎豆,招延礼接,使肄业而还,儒者称为口实。入为吏部郎中,迁散骑常侍,权兼选任。休爱才好士,多所拔擢。休聪明强济,雅善断决。幕府多事,辞讼盈几,剖判若流,殊无疑滞。加之公平清洁,甚得时谈。迁安东将军、青州刺史。青州九郡民单剽、李伯徽、刘通等一千人,上书讼休德政,灵太后善之。休在幽青州五六年,皆清白爱民,甚著声绩,二州怀其德泽,百姓追思之。休久在台阁,明习典礼,每朝廷疑议,咸取正焉。诸公咸相谓曰:“崔尚书下意处,我不能异也。”正光四年卒,年五十二。赗帛五百匹,赠车骑将军、尚书仆射、冀州刺史,谥文贞侯。休少而谦退,事母孝谨。及为尚书,子仲文纳丞相雍第二女,女妻领军元义长庶子秘书郎稚舒。挟恃二家,志气微改,内有自得之心,外则陵藉同列。
(节选自《魏书·崔休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举秀才/入京师/与中书郎宋弁/通直郎邢峦雅相知友/尚书王嶷钦其人望/为长子娉休姊/赡以货财/由是少振/
B.举秀才/入京师/与中书郎宋弁/通直郎邢峦雅相/知友尚书王嶷钦其人/望为长子娉休姊/赡以货财/由是少振/
C.举秀才/入京师/与中书郎宋弁/通直郎邢峦雅相/知友尚书王嶷钦其人望/为长子娉休姊赡/以货财/由是少振/
D.举秀才/入京师/与中书郎宋弁/通直郎邢峦雅相知友/尚书王嶷钦其人/望为长子娉休姊赡/以货财/由是少振/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玄孙,也称为“元孙”,辈份称谓,指儿子的曾孙或曾孙的儿子,即“四世孙”。
B.俎豆,俎和豆是古代祭祀、宴飨时,摆放的各种祭品或食品。亦泛指各种礼品。
C.台阁,古代官署名,汉代指尚书台,往往与公府并举,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D.长庶子,“庶”是“旁支”之意,庶子是指妾所生的儿子。长庶子指最年长的庶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崔休自强好学,博览书史。他少年时孤苦贫穷,却能够发奋自立;他爱好读书,即使在处理政务或作战的间隙,也手不释卷。
B.崔休敬贤礼士,爱惜人才。他既崇敬先辈贤达,又喜欢结交年轻英才;他在兼任选拔和任用人才之职时,奖掖提拔了许多有用之才。
C.崔休为上倚重,颇受礼遇。高祖幸临彭城,曾下诏让他侍筵;他经常参与高祖身边的许多活动,受到的礼遇位于宋、郭等人之上。
D.崔休政绩卓著,为民爱戴。他任职青州时,青州九郡千人上书朝廷赞颂他的德政;他清廉爱民,幽州和青州的百姓怀念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北海年少,未闲政绩,百揆之务,便以相委。
(2)幕府多事,辞讼盈几,剖判若流,殊无疑滞。
【5】崔休去渤海任职,他是如何使“渤海大治”的?
12、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任选一题)
有人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这个人的成长史。这个成长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
是事业上的。好的阅读可以提升一个人的生命质量,不良的阅读会为以后的发展埋下隐患。
①结合你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积累,谈谈阅读是如何促进一个人成长的,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700字。
②以“阅读影响人生”为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