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句是
A. 随着一声振聋发聩的巨响,长征-2F型运载火箭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
B.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心怀不轨之人,无论怎样费尽心机地伪装,终有一天会图穷匕见。
C. 田田的叶子中问,一枝枝半开着的荷花亭亭玉立,像娇羞的少女,满脸排红,妩媚动人。
D. 包青天办案明察秋毫,不放过一点蛛丝马迹,不会冤枉一个好人,也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非能水也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上食埃土 D.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聚会中我碰到李阳,想不到当年拿起英语书就头疼的他,竟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真得刮目相看了。
B.著名作家三毛曾言:心之何如,犹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望尘莫及。
C.吴垠在当选班长那天的班会上,振振有词地发表就职演说,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D.第14届青年歌手电视大赛上,面对评委的刁钻提问,一支农民合唱队真挚纯朴,巧言令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卒廷见相如 ②宁许以负秦曲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④大王必欲急臣
⑤空以身膏草野⑥其一人夜亡⑦惠等哭,舆归营⑧皆共目之 ⑨衡少善属文
⑩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A. ①⑥/ ②③④/⑤⑦⑧/⑨/⑩ B. ①⑥/ ②④⑤/③⑨/⑦⑧/⑩
C. ①⑥/ ②④⑤/③⑦⑧/⑨/⑩ D. ①⑥/ ②③④/⑤⑨⑦/⑧/⑩
5、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组合恰当的一组是
①天空的霞光渐渐地淡下去了
②最早出现的启明星在这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起来了
③那突然显得高远了的天空则呈现出一片肃穆的神色
④深红的颜色变成了绯红,绯红又变成了浅红
⑤最后,当这一切红光都消失了的时候
A. ②①⑤④③
B. ①④⑤②③
C. ①②③⑤④
D. ③①④⑤②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阿庆基“造反”
本蒂·韩佩
一条板凳安放在路旁,只要行人累了,就可坐下来休息。累了!是的,难道这还有什么奇怪的吗?一个人在七十年岁月里要跨出多少步子啊——短的、长的、急的、慢的。板凳被发明和制造出来正是为了人们能够坐它。或许这条板凳还有别的目的,因为冷饮亭就在它的旁边……
托比亚斯·阿庆基多次感觉到,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人们仅仅是在散步途中想让腿脚歇上一歇时,才意识到它的存在。
托比亚斯·阿庆基坐在板凳上,他的头发斑白,但精神却很矍铄,他用大拇指托着烟斗,完全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没过多久,越来越近的歌声唤醒了他,立刻使他想起,现在是生活在动乱时期。罢工、骚乱……打吧!吵吧!有的是理由……可是这么干难道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吗?如果像被拴着鼻子的小牛犊那样发疯似的挣扎,能行吗?托比亚斯·阿庆基已经七十岁了,现在世道是不是变了?也许是吧,也许人们的眼界有所不同。可是生活是不是好过些了?嗯,他们应当尽可能过得更好些。这就有足够理由去进行斗争……
他听见一个过路人说,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
游行示威吧!他——托比亚斯·阿庆基,已上了年纪,只能坐在板凳上观望。在这种时期,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
游行队伍过来了,人不少,除了两旁土路,整个街道都挤满了人群。
他们唱的歌中有激烈的词句:“法律骗人,政府压人。”
“到了明天,普天之下皆兄弟……”
游行队伍过去了,托比亚斯·阿庆基朦胧地感觉到,他们在按照自己的愿望,向着遥远的未来走去……他们在前进,先头部队消失在转弯处的建筑物后面。后来那里发生了阻塞,尽管后面的队伍还在前进,突然“砰”的一声枪响,划破了夏末晴朗的天空。托比亚斯·阿庆基被子弹的呼啸声惊呆了。这似乎是不应该的……然而后来他还是平静下来,觉得自己反正是坐在板凳上的旁观者。
游行队伍一下子散了,犹如受到旋风袭击似的扬起了满天尘土,人们掉转头纷纷跑了。托比亚斯·阿庆基看到警察握着步枪和皮鞭,正在寻找示威的人,可是游行示威者都跑散了。这时,警察突然发现坐在板凳上发呆的托比亚斯·阿庆基。
“你放什么哨?”警察大喝一声。
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张了张嘴,还没来得及解释自己仅仅是坐在板凳上休息的旁观者,皮鞭已抽到了他的身上。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不可解脱的困境,不禁顿时火冒三丈。这怎么可能呢!要知道他只不过坐在板凳上……可是愤怒只是再次招致皮鞭的抽打,托比亚斯·阿庆基只得拔起僵硬的大腿一逃了之。
但事情并没有完结,他确实陷入了解脱不了的困境。不久,他被捕了。受讯、受审,最后被带到被告席上受到了“参与造反罪”的控告。
托比亚斯·阿庆基怎么也不能理解,他仅仅是在板凳上坐一会儿而已。而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他对警察咆哮起来,他怎么也难以接受警察的指控,他难道会热昏了头脑干下这等事!可怜虫……怎么会想得出来:他是狡猾地假装坐在板凳上,企图逃过劫难,实际上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或者是工运首脑……
警察就是认定他有罪,一口咬定:你身上有紫血块,你就是参与了造反……
托比亚斯·阿庆基搔了搔头皮,觉悟过来:也许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为旁观者准备的板凳!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托比亚斯·阿庆基是一位七十岁的老人,他过着孤独而没有人理解的生活,每天坐在板凳上观望,成了他最大的生活乐趣。
B. “作为一个旁观者也实在有趣得很哪!”看到罢工工人在游行示威,阿庆基这样想,可以看出他安分守己,也表明他对社会现实认识不深。
C. 警察一口咬定阿庆基参与造反,是个瞭望放哨的人,意在表明警察欺软怕硬,能力低下。
D. 这篇小说刻画人物非常成功,运用了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来刻画阿庆基老人,使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E. 作者没有用更多笔墨正面去写警察与罢工工人的冲突,这就使得阿庆基老人的被捕情节更加突出,有力地彰显主题。
【2】【2】小说前后两次写道“这条板凳看来完全是条普普通通的板凳”,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3】小说中阿庆基的心理活动,前后经历了哪些变化?请作简要概括分析。
【4】【4】小说结尾处的画线句有什么含义?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当年刘裕率军北伐的强大气势。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两句写鸡狗的叫声,以声衬静,描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乡村环境。
(3)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希望接纳更多的人才,模仿了管子的“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自己面对大好河山,想起曾经叱咤风云的许多历史人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写客人希望与仙人相交、与月亮同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芣苢》中多次写芣苢茂盛样子的句子是“___________”,写采摘过程中,从茎上成把地握取的一句是“___________”。
(2)《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中,苏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我们展现了带有浓郁乡村气息的饮食。
(3)《沁园春·长沙》描写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精神面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在写景的同时深沉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的悲怆。
(2)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了春日的洞庭湖景色,其中写到花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曾皙的志向是:在暮春三月和好友一起在沂水沐浴,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了历代君王能创业却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3)古人常常借“月”这一意象来传情达意,如唐诗宋词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8分)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4分)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4分)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福,字如锡,昌邑人。上书论国家大计。太祖奇之,超拜工部右侍郎。建文时,深见倚任。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帝置不问,复其官。未几,拜工部尚书。永乐三年,陈瑛劾福不恤工匠,改北京行部尚书。明年坐事,逮下诏狱,谪充为事官。已,复职,督安南军饷。
安南既平,郡县其地,命福以尚书掌布政、按察二司事。时远方初定,军旅未息,庶务繁剧。福随事制宜,咸有条理。上疏言:“交阯赋税轻重不一,请酌定,务从轻省。”又请:“循泸江北岸至钦州,设卫所,置驿站,以便往来。开中积盐,使商贾输粟,以广军储。官吏俸廪,仓粟不足则给以公田。”又言:“广西民馈运,陆路艰险,宜令广东海运二十万石以给。”皆报可。于是编氓籍,定赋税,兴学校,置官师。数召父老宣谕德意,戒属吏毋苛扰。一切镇之以静,上下帖然。时群臣以细故谪交阯者众,福咸加拯恤,甄其贤者与共事,由是至者如归。镇守中官马骐怙宠虐民,福数裁抑之。骐诬福有异志。帝察其妄,不问。仁宗即位,召还,命兼詹事,辅太子。福在交阯凡十九年。及还,交人扶携走送,号泣不忍别。福还,交阯贼遂剧,讫不能靖。仁宗崩,督献陵工。
福丰仪修整,不妄言笑。历事六朝,多所建白。公正廉恕,素孚于人。当官不为赫赫名,事微细无不谨。忧国忘家,老而弥笃。自奉甚约,妻子仅给衣食,所得俸禄,惟待宾客周匮乏而已。初,成祖手疏大臣十人,命解缙评之,惟于福曰:“秉心易直,确乎有守”,无少贬。
( 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二》有删减)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军旅未息,庶务繁剧 庶:希望
B. 于是编氓籍 氓:百姓
C. 镇守中官马骐怙宠虐民 怙:依仗,凭借
D. 素孚于人 孚:信任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直接表明黄福才干出众的一组是( )
①上书论国家大计。太祖奇之,超拜工部右侍郎。 ②福随事制宜,咸有条理。
③骐诬福有异志。帝察其妄,不问。 ④福还,交阯贼遂剧,讫不能靖。
⑤一切镇之以静,上下帖然。 ⑥当官不为赫赫名,事微细无不谨。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①②⑤ D. ②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黄福才干深受各位皇帝倚重。明太祖破格提拔他为工部右侍郎,建文帝时深受重用。虽然名列成祖奸党名单,但是成祖没有听信李景隆指摘,恢复了他的官职。
B. 黄福做事符合实际,都很有条理,上书请求减轻赋税,兴办学校,置办官师,鼓励交通运输,抚慰父老,禁止官吏扰民,因此上下都很顺从服气。
C. 黄福在交阯为官不畏豪强,多次抑制马骐仗着自己受宠爱就虐待民众的行为,曾经遭到马骐的诬陷,离开交阯的时候,民众哭泣不舍,
D. 黄福很有个人修养,他注重仪容,公正廉洁,宽恕他人,被人们信任。做官不为名利,做事情严谨细致,非常节俭,只给妻子和孩子提供衣食,俸禄都用来招待了宾客。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年坐事,逮下诏狱,谪充为事官。
(2)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3)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黄国平的博士论文致谢内容在多个网络平台走红,作者将自己的家庭变故、坎坷求学等经历娓娓道来,平静的文字下,蕴藏着直抵人心的精神力量。
出生于小山坳,黄国平的物质生活是匮乏的。面对坎坷的命运,黄国平并未自怨自艾,而选择攥紧“读书改变命运”的信念。走出关山的渴望让他数度扛过现实重压,终于守得花开、梦想成真。
黄国平的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班级计划举行热点人物评论活动,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