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祝福》刻画了底层劳动妇女祥林嫂的形象,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彷徨》。
B.《水浒传》是以宋、元话本等文学作品为基础加工而成的长篇章回小说。
C.《促织》选自《聊斋志异》,这部作品集是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
D.《装在套子里的人》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小说作品。
2、下面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参乘,是古时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是四匹马拉的车。
B. 燕人称荆轲为荆卿,卿是古代人对人的敬称。子是古人对男子的尊称。
C.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 古时的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羽声是声调悲凉。
3、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甚矣,汝之不惠
C.孔子云:何陋之有 D.青,取之于蓝
4、下列选项中与“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含有相同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会稽韩性闻而异之 B.择其可用者手抄之
C.时天暴雨,凤持竿诵经 D.不觉潦水流麦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② 又前而为歌曰
③ 乃朝服,设九宾
④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 使使以闻大王
⑥ 秦兵旦暮度易水
⑦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⑧ 皆白衣冠以送之
A. ①②③ B. ④⑤⑦ C. ②③⑧ D. ①⑥⑧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人说,当今社会,有一样东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逸,那就是浮躁的风气。这话虽有些偏激,却道出了许多人欲言难言的自我困惑。
杂乱吵闹是喧嚣的外在表现,其本质则是浮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稳。浮躁,是丧失定力,随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是虚浮夸张,一片泡沫;是不要过程,只要结果。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无可非议。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
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商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也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社会被浮躁之风笼罩,清静的人生、专心的工作、精良的产品,变得稀罕起来;因为求快而忽视了细节和质量,导致一些地方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劳民伤财。那些整日忙碌赶场子的人,那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人,那些跟风起哄盲目不安的人,看似日理万机,好像勤奋忙碌,到头来往往难成大事,原因就在于他们“用心躁”而无法“用心一”。
对于浮躁,古人总结出了“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道理。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人们对变化的感受极为敏感;但同时也不要忘记,变动不居之中也有恒定不变的规律——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上了创新的风口,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终究是短暂而不稳固的。舒服与辛苦,安逸与劳顿,亦有着互相转换的辩证法。
《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人活一辈子,要想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焦躁,静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而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所揭示的,乃是喧嚣之中的宁静心态。内心的宁静,是一种穿越世俗、撇开浮躁的力量,有了它,便可以每临大事有静气,便听不到外界的吵闹嘈杂,便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淡诱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有了静的底色,才有达的境界、定的气质、和的格调,才能让人生剧本脱俗雅致。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大家”风范,亦属常人能力所及。内心的宁静,是最为深厚的修行。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超脱凡尘,也一定可以专心致志、成就非凡。
(选自2016年4月《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浮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浮躁是当今社会上的一种风气,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被它所困扰,也都无法逃避。
B. 浮躁是人们喧嚣的本质,杂乱吵闹则是其表面现象。
C. 浮躁是人们心中产生急躁,失去了定力,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的表现。
D. 因为人们面对浮华世界而欲壑难填,所以社会风气变得浮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 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人们都会有无可非议的各种各样的奢望,这奢望也会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
B. 如果社会上浮躁风气盛行,那么这就会使社会中多个行业的人们变得急于求成。
C. 一些地方的工程出现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又劳民伤财的现象,是因为工程负责方一心求快而忽视了施工的细节和质量。
D. 有些人做事由于用心不专一,只顾着忙赶场子,看似在勤奋忙碌,可到头来往往也难成大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德经》所言“静为躁君,躁则失君”,呈现的是一种相互转换的辩证法。
B. 无论是古代,还是日新月异的今日社会,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保证不被社会的喧嚣浮躁所裹挟,要静心定神、扎实做事。
C. 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是一种能穿越世俗、撇开浮 躁,进而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的宁静心态。
D. 每临大事有静气,是一种“大家”风范,也是最为深厚的修行,虽然不是常人所能及,但是大家都要专心致志,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用洒酒祭奠江月的方式来抒发人生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刘裕当年的征战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成语“沧海一粟”由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 ,______”演化而来。
8、(1)《关雎》中,表达文静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配偶的句子是:___,____。
(2)曹操的《观沧海》一诗中,描写大海水波的动荡,山岛高耸的句子是:____,____。
(3)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表明作者心有所悟,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___,___。
(4)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____,____。一反送别诗的悲戚之态,写得气势豪迈,意境开阔,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5)当我们看到雄浑苍凉、奇特壮丽的边塞风光时,常常会想到王维《使至塞上》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
(6)杜牧在《泊秦淮》中,用“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两句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对现实的深思及深切的忧国情怀。
(7)《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了词人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两句是:___,_____。
(8)《再别康桥》中,以水草的自在招摇,来表达诗人对自由的强烈追求的两句诗是:____,_____。
9、默写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柔情似水,佳期如梦,_____________。(秦观《鹊桥仙》)
(3)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_____________。(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 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5)越陌度阡,枉用相存;_____________,心念旧恩。(曹操《短歌行》)
(6)爱而不见,_____________。《诗经·邺风·静女》
(7)小楼昨夜又东风,_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8)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_____________。(《诗经·周南·芣苢》)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刘义隆的典故,指出如果不做好充足准备,即使有“_________________”之志,也难免会“_________________”。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采用对仗句式,连用两个比喻,表达诗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田园的向往。
(3)白居易《琵琶行》中用侧面描写烘托了琵琶女技艺高超、容貌美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烛之武退秦师》中,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各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①,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②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注】①乌:乌鸦。②愔愔:yīn,寂静无声
【1】整首诗是以 为线索来写的,全诗由黄昏最后写到 。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小题。
(一)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左传·僖公三十年》
(二)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明,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2】下列对文中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穀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B.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其中以“公”级别最高。从而可见,晋侯的位次高于秦伯。
C.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D.墨:秦晋殽之战是在晋国的国丧期间发生的,晋襄公染黑白色孝服指挥战斗,获胜后,大家都穿着黑衣安葬晋文公,晋国从此后着黑色孝服成为惯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在国家危难时,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求见秦伯,可见其深明大义的爱国精神。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展现了其高超的论辩艺术。
B.秦穆公得到杞子密报,为野心所驱使,失去了正确判断形势的能力,虽然蹇叔多方劝谏,他一点也听不进去,刚愎自用,自作主张而出师。
C.秦晋围攻郑国,后秦国撤军,与郑国订立盟约。后秦穆公不顾盟约,出师郑国。这一出师一退师可见秦穆公处事犹豫不决的性格,也最终导致战争惨败。
D.蹇叔在得知穆公偷袭计划后,劝说穆公放弃出征。劝谏见其深谋远虑,哭师见其忠愤满腔。送子“与师”时他指出秦师此行不败于郑而败于晋,可见其老谋深算。
【4】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5】烛之武从什么角度离间秦晋关系的?请简要说明。
1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信息时代,人们拥抱网络便捷的同时,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海量信息真伪难辨,有时候,“真相还在穿鞋,谎言已经跑遍了全城”;人人都可能成为键盘侠,理性的声音被情绪的宣泄淹没,语言暴力泛滥;人们的思维还可能出现怠惰、肤浅、碎片化等问题。
作为信息时代的新青年,你对“网络之弊”有怎样的认识,我们又应该如何直面挑战,解决相关的问题,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现代文阅读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