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曲靖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军训休息时,各连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军歌对抗赛,真是四面楚歌,此起彼伏。

    B.文学是件艰苦的事情,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C.公司准备组织员工去黄山旅游大家兴致勃勃,小王更是推波助澜,鼓动大家自助游。

    D.在改革浪潮刚刚兴起的时候,这一群中年人相遇相识在深圳;十年后,他们又在新的经济特区喀什萍水相逢,不禁心潮起伏。

  • 2、下列加点词不属于名词作状语的是( )

    A. 雪,武卧啮雪

    B. 而相如斥之

    C. 故令人持璧归,至赵矣

    D. 怒发冲冠

     

  •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释义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客(劝请,劝客人饮酒) 倚歌而之(和谐)

    B.洗盏酌(再) 相与枕藉乎舟中(互相、一起)

    C.山川相(同“缭”,盘绕、围绕) 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稍微)

    D.世皆谓之天门云(云雾) 而半山雾若带然(停留)

  • 4、下列关于课文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七言为主,不受诗律限制,在奇特的梦境中寄寓着深沉的慨叹。杜甫的《登高》每联对仗,句法谨严,写诗人登高远眺,身世之悲与忧国之情齐集心头。

    B.《短歌行》和《归园田居》两首诗均为古体诗,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上完全相同。

    C.《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诗集《女神》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意在赞美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体现“五四”所焕发的自由雄阔、雄奇奔放的气概。

    D.茹志鹃的《百合花》所讲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表现了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声临其境》中那些匠心独具的演员给浮躁的娱乐圈扎扎实实上了一课——为作品添彩增色的,不是浮华的形式,而是内在的魅力。

    B.参与研制神舟七号飞船的全体科技工作者,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人民的热切关注中,经过不懈努力,神舟七号飞船终于成功发射。

    C.广播艺术团的演员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辛勤劳动的环卫工人,他们的节目,无论从创作到演出,都受到了观众的称赞。

    D.联合国设立“国际家庭日”,是促使各国政府和民众更加关注家庭问题,提高对家庭问题的警觉性,加强在保护和援助家庭方面的国际合作。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天很热,而全国的人心都凉了,北平陷落!

    瑞宣像个热锅上的蚂蚁,出来进去,不知道要做什么好。他失去了平日的沉静,也不想去掩饰。出了屋门,他仰头看看天,天是那么晴朗美丽,他知道自己还是在北平的青天底下。一低头,仿佛是被强烈的阳光闪的,眼前黑了一小会儿——天还是那么晴蓝,而北平已不是中国人的了!他赶紧走回屋里去。到屋里,他从平日积蓄下来的知识中,去推断中日的战事与世界的关系。今天,北平亡了,该怎么办?平日,他已是当家的;今天,他的责任与困难更要增加许多倍!在一方面,他是个公民,而且是个有些知识与能力的公民,理当去给国家做点什么,在这国家有了极大危难的时候。在另一方面,一家老的老,小的小,平日就依仗着他,现在便更需要他。他能甩手一走吗?不能!不能!可是,不走便须在敌人脚底下作亡国奴,他不能受!不能受!

    出来进去,出来进去,他想不出好主意。他的知识告诉他那最高的责任,他的体谅又逼着他去顾虑那最迫切的问题。他想起文天祥,史可法,和许多许多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想起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

    老二还在屋中收听广播——日本人的广播。

    老三在院中把脚跳起多高:“老二,你要不把它关上,我就用石头砸碎了它!”

    瑞宣一声没出的把老三拉到自己的屋中来。

    哥儿俩对愣了好大半天,都想说话,而不知从何处说起。老三先打破了沉寂,叫了声:“大哥!”瑞宣没有答应出来,好像有个枣核堵住了他的嗓子。老三把想起来的话又忘了。

    屋里,院中,到处,都没有声响。天是那么睛,阳光是那么亮,可是整个的大城——九门紧闭——像晴光下的古墓!忽然的,远处有些声音,像从山上往下轱辘石头。

    “老三,听!”瑞宣以为是重轰炸机的声音。

    “敌人的坦克车,在街上示威!”老三的嘴角上有点为阻拦嘴唇颤动的惨笑。

    老大又听了听。“对!坦克车!辆数很多!哼!”他咬住了嘴唇。

    坦克车的声音更大了,空中与地上都在颤抖。

    “大哥!”老三叫了声。

    街上的坦克,像几座铁矿崩炸了似的发狂的响着,瑞宣的耳与心仿佛全聋了。

    “大哥!”

    “啊?”瑞宣的头偏起一些,用耳朵来找老三的声音。“呕!说吧!”

    “我得走!大哥!不能在这里作亡国奴!”

    “啊?”瑞宣的心还跟着坦克的声音往前走。

    “我得走!”瑞全重复了一句。

    “走?上哪儿?

    ……

    坦克的声音稍微小了一点

    “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

    “对!”瑞宣点了点头,“不过,也别太忙吧?谁知道事情准变成什么样子呢。万一过几天'和平’解决了,岂不是多此一举?你还差一年才能毕业!”

    “你想,日本人能叼住北平,再撤了嘴?”

    “除非把华北的利益全给了他!”

    “没了华北,还有北平?”

    瑞宣愣了一会儿,才说:“我是说,咱们允许他用经济侵略,他也许收兵。武力侵略没有经济侵略那么合算。”

    坦克车的声音已变成像远处的轻雷。

    瑞宣听了听,接着说:“我不拦你走,只是请你再稍等一等!”

    “要等到走不了的时候,可怎么办?”

    瑞宣叹了口气。“哎!你……我永远走不了!”

    “大哥,咱们一同走!”

    瑞宣的浅而惨的笑又显露在抑郁的脸上:“我怎么走?难道叫这一家老小都……”

    “太可惜了!你看,大哥,数一数,咱们国内像你这样受过高等教育,又有些本事的人,可有多少?”

    “我没办法!”老大又叹了口气,“只好你去尽忠,我来尽孝了!”

    这时候,李四爷已立起来,轻轻的和白巡长谈话。白巡长已有四十多岁,平日里看起来还很精神。

    今天,白巡长可不十分精神。他深知道自己的责任是怎样的重大——没有巡警就没有治安可言。虽然他只是小羊圈这一带的巡长,可是他总觉得整个的北平也多少是他的。他爱北平,更自傲能作北平城内的警官。可是,今天北平被日本人占据了;从此他就得给日本人维持治安了!论理说,北平既归了外国人,就根本没有什么治安可讲。但是,他还穿着那身制服,还是巡长!他不大明白自己是干什么的!

    “你看怎样呀?巡长!”李四爷问,“他们能不能乱杀人呢?”

    “我简直不敢说什么,四大爷!”白巡长的语声很低。“我仿佛是教人家给扣在大缸里啦,看不见天地!”

    “咱们的那么多的兵呢?都哪儿去啦?”

    “都打仗来着!打不过人家呀!这年月,打仗不能专凭胆子大,身子棒啦!人家的枪炮厉害,有飞机坦克!咱们……”

    “那么,北平城是丢铁了?”

    “大队坦克车刚过去,你难道没听见?”

    “铁啦?”

    “铁啦!”

    “怎么办呢?”李四爷把声音放得极低,“告诉你,巡长,我恨日本鬼子!”

    巡长向四外打了一眼:“谁不恨他们!得了,说点正经的:四大爷,你待会儿到祁家、钱家去告诉一声,教他们把书什么的烧一烧。日本人恨念书的人!家里要是存着三民主义或是洋文书,就更了不得!我想这条胡同里也就是他们两家有书,你去一趟吧!我不好去——”巡长看了看自己的制服。

    李四爷点头答应。白巡长无精打采地向葫芦腰里走去。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平陷落后,瑞宣焦虑不安,并想起文天祥、史可法等民族英雄和杜甫在流离中的诗歌,这符合他接受高等教育的背景。

    B.老二在屋中收听日本人的广播,老三在院中扬言要“用石头砸碎了它”,可见二人虽是亲兄弟,却有着不同的观念意识。

    C.“上哪儿都好,就是不能在太阳旗下活着!”老三这句话说出了自己和大哥共同的心声,但在实际行动上却未能与瑞宣达成一致。

    D.李四爷跟白巡长说“我恨日本鬼子”,白巡长却不肯亲自去传烧书的命令,反让李四爷去代为转达,可见白巡长对李四爷心存防备。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多次提到天气晴朗,阳光明亮,突出强调了自然环境的美好,以此反衬日寇的侵略暴行和人物内心的惨淡阴暗。

    B.小说运用了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多种手法塑造瑞宣的形象,突出表现了他的矛盾和苦恼。

    C.作者善于运用比喻修辞,效果非常显著,比如把九门紧闭的北平城比作古墓,令人深切地感受到北平陷落后的死寂。

    D.小说语言整体明白晓畅、幽默风趣,人物语言典型个性,同时融入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俚语,展现了老舍作为语言艺术大师的功力。

    【3】文中的瑞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坦克车的声音”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结合全文,综合分析其作用。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1) _____________,子无良媒。

    (2)淇则有岸,_______________

    (3)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

    (4)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_________________

    (5)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7) 许君焦、瑕,______________,君之所知也。

    (8)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蜀道难》)

    (2)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师说》)

    (3)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劝学》)

    (4)是故无贵无贱,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引用南朝刘义隆急于建立 “____________”的功业,便轻率北伐,最终“____________”的历史典故,告诫当政者吸取教训,不要鲁莽从事。

    (2)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词人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之。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直抒胸臆,表达人生短暂,寄情江月,凭吊古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描绘出秋江的朗爽与澄净,也恰好体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寡人之于国也》中能表现梁惠王当政时期阶级分化,贫富悬殊,而作为国君的他却无所作为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虽然慨叹“____________”;但仍要故作旷达,“____________”,借此举表现对古代英雄的祭奠。

  • 11、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他指出“古诗文经典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语文课应该学古诗文经典,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这学期,你都积累了哪些诗文呢?

    (1)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杜甫《登高》中,表现诗人杜甫忧心国事、愁思难遣的深沉情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作者广纳人才的博大胸怀。

    (3)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年轻人要起到中流砥柱作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巧妙地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这样的图景。

    (4)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是一个人不坚持肯定是不会成功的。《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作为高中生,同学们不仅要记住这些诗词,更要深请其意蕴,以诗歌激活潜藏于心中的家国情怀,生长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北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驾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①此词大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②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下列对这两首古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桂枝香·金陵怀古》上片先点明登临时间,随后围绕金陵秋色极尽渲染,以“画图难足”句作结,道出金陵难用画笔描绘的美。

    B.《桂枝香·金陵怀古》下片“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起笔,由写景转入怀古,并引发对六朝兴亡的感慨之情。

    C.《泊秦淮》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两用“笼”字说出夜色之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了铺垫。

    D.《泊秦淮》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愁,语言含蓄隐晦,化用典故,是唐绝句中的优秀诗篇。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与《泊秦淮》的尾句都写到“商女”唱《后庭》曲,有何用意?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材料二: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材料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奴娇·赤壁怀古》)

    【1】下列各项词理解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客(属:劝)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应)

    B.白露江(横:充满)       一尊还江月(酹:洒酒酬月)

    C.今者暮(薄:稀薄)       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的十六日)

    D.安所得酒乎(顾:可是,只是)       而乐之(顾:环顾)

    【2】下列对以上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侧重写赤壁夜游,良辰、美景、好友,充满了“乐”;材料二侧重叙事,无酒、无肴、江山面目改易,充满了遗憾。材料三由赤壁场景写到周瑜,再联系到自身,抒发了豪放旷达的胸襟。

    B.材料一二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一样,都是在舟中;但材料一描绘的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初秋景色,材料二则是“霜露既降,木叶尽脱”的初冬景象。

    C.材料三触景生情,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大气磅礴,境界宏阔,被誉为宋词“豪放派”的典型。

    D.材料一言清风明月,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直接化用佛家语。材料二状捕获的鱼“状如松江之鲈”,用西晋张翰的典故,透露出道家隐逸的志趣。材料三的最后两句,暗含年华老去而功业无成的失落,又露出儒家的底色。

    【3】“江水”和“明月”是三则材料中共同的意象。下面对于这两个意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述一组诗文都写苏轼在明月之夜泛舟赤壁,纯粹因为是游的时间和地点,使“江水”和“明月”成为上述诗文中的核心意象。

    B.由赤壁想起英雄,由江水想起时间,由月亮想起造物,三则材料中的“江水”和“明月”很自然地把月夜的行踪、赤壁的场景、历史的人事、旷达的情感熔铸在一起。

    C.“江水”的消和长、“明月”的盈和虚等特征,容易引发人们从变化与恒定、刹那与永恒、有限与无限等角对历史人事、自然宇宙进行观。

    D.人生短暂,逝者如“江水”,盈虚消长,“明月”无尽藏,这些现象背后的道理,普通人都能感同身受,激发起共鸣和遐想,因此诗文中的“江水”和“明月”,有着恒久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哲理启迪。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会遇见各种坚固的墙。

    我们推墙十下,墙也不会倒;

    我们推墙百下,墙也不会倒;

    我们推墙千下万下,墙还是不会倒。

    墙就是不会倒,但我们会因为用力推墙而肌肉强健,变成有力量的人。

    墙不倒,不该成为我们自愿当弱者的借口……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