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是我国古代一种可以配乐歌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名长短句、诗余等。它始于隋唐,盛于宋。
B.徐志摩,现代诗人,“新月派”代表诗人,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翡冷翠的一夜》。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作者是左丘明,该书和《公羊传》《谷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
D.西汉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观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见燕使者咸阳宫
C.沛公安在
D.吾属今为之虏矣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史记》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
B. 戴望舒,现代诗人,因代表作《雨巷》而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艾青,原名蒋海澄,《大堰河—一我的保姆》是作者第一次用“艾青”作笔名发表的一首具有自传性质的抒情长诗。
C. 报告文学是一种记叙性的文学体裁,它以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为题材,经过艺术加工,鲜明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具有新闻和文学的双重特征,既具有真实性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D. 《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的代表作,小说通篇用第一人称叙事,作品的主人公就是大卫,是个遗腹子。母亲死后,大卫找到唯一的亲人姨婆,在姨婆的培养下成为一位有成就的画家。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也罔极,二三其德(无)
B.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句首语气词)
C.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通“畔”,边,岸)
D.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责备)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百多年前西方的坚船利船利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中国人遭受了空前绝后的屈辱,确定思痛之际,我们更应奋发图强。
②京东众筹不仅给予初创型企业以扶持,在帮助粗具规模的企业成长过程中,京东众筹更为其带来了无异于为虎添翼的效果。
③土地流传中越俎代庖的现象时有发生,央视在去年曾报道,河南省社旗县庙店村,数百亩土地在农民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流传”。
④娱乐报道中掀起了一股炒作明星绯闻丑闻隐私劣迹的事件以期达到穿云裂石的效果的风气,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强烈反应。
⑤面对观众提出的一个个尖锐问题,主讲嘉宾不回避、不推诿,而是诚挚地回应,鞭辟入里地分析,从而厘清了大家的模糊认识。
⑥近几年来,在对落马贪官的“精神清算”中,几乎都会发现一些读者来冠冕堂皇的廉政语录、一些貌似雷厉风行的反贪举措。
A. ①②④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③⑤⑥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已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或陷于市朝,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儒家与道家人生气象》)
材料二:
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也讲“致中和,守静笃”“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等。
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过名教与自然之辩,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法、阴阳、名三家后来灭绝,是因为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收,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
B.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道家追求“顺应自然之性”,二者人生态度与主张看似不同,实则完全一致。
C.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
D.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并不顺利,经历了从被孤立到逐渐与儒、道文化相融合的漫长过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关注社会现实;而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C.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其实,这是有重大偏颇的。
D.材料三第一段运用设问提岀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3】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 )
A.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B.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C.儒家崇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超然自得、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缛节、权诈智巧。
D.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4】材料二在论证方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的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请各举一例来证明。
7、按要求填写下面的句子。
(1)李白的 《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______ , ______ ”这两句,形容的是一种幽怨和深深思念的感情达到沸点时,没有任何语言可以描述出来,唯有留下一段空白让人细细品味。
(3)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4)韩愈在《师说》中体现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不良风气的句子是 ______ , 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去来兮辞》中用比喻表现作者出仕本属无心,对官场仕途十分厌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身在宦海而心系田园的心情的句子:________, ______。
(2)《孔雀东南飞》中“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所写婚俗与《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写的做法相似。
(3)屈原在《离骚》中以饱蘸激情的笔墨,发出长声叹息,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静女》中,“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一对青年男女约会逗趣的生动细节。
(2)《归园田居》中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来描写环境清幽的诗句:________,_______。
(3)苏轼的《赤壁赋》中“客”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写了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2)《沁园春 长沙》上阙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幕中,通过写众宾客的神态,表现出送行悲壮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注)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本词是李清照南渡后(晚年)的赏梅词作,也是词人对自己一生早、中、晚三期带有总结性的追忆之作。
【1】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平乐,词牌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两乐调命名。双调,四十六字,属于中调。
B. “常插梅花醉”,一个“醉”字将词人热爱梅花,为梅花陶醉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
C. “挼”读ruó:揉搓。“无好意”:心情不好。上片三四句透露了词人生活坎坷,屡处忧患,当年那种赏梅的雅兴大减。
D. “看取”二句:“看取”是观察的意思,观察自然界的“风势”。虽然出于对“梅花”的关切和爱惜,但此处“晚来风势”应包含深层语义。
E. 李清照在词中把个人身世与梅花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梅花上寄托了遭际与情思,构思甚巧而寄托甚深。
【2】这首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琵琶行
[唐]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1】划线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明年秋。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铁骑突出刀枪鸣。 整顿衣裳起敛容。
C.老大嫁作商人妇。 去来江口守空船。
D.曲终收拨当心画。 终岁不闻丝竹声。
【2】下列划线字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使快弹数曲。 一曲红绡不知数。
B.自言本是京城女。 同是天涯沦落人。
C.轻拢慢捻抹复挑。 商人重利轻别离。
D.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3】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琵琶女“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是由于她“平生不得志”,不便说,也不愿见人。
B.“大弦嘈嘈如急雨”,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这个比喻使乐声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用了拟人的手法。
C.“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D.“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像“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
【4】请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2)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14、阅渎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风华正茂的你走进了高中,也就实实在在地站在了青春的门前。青春的激情带有几分单纯,求新的热望夹杂着一份冲动。有时热情似火,有时心静如水,有时迷茫似雾,有时开阔如海。冲动而又热忱,复杂而又单纯,容易沮丧而又很快兴奋,这就是作为高中生的我们。
站在“青春的门”前,你有过怎样感人的经历?你见过怎样动人的风景?你又有怎样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呢?请写一篇文章,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