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当前经济增长乏力,企业生存艰难,国家对企业出台了多项减免税收政策,但仍然有不少权力部门凭借手中掌握的资源配置权对企业乱收费。
B. 历史表明,尊重对手,平等待人,学会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对话,共同应对生活面临的挑战,是文明应有的内涵。
C. “有机更新”的整治理念和建造“类四合院”的住房体系构想,既能满足民众现代生活的需求,而且能很好地保护和传承老北京的建筑古韵。
D. 记者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悉,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获得2016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属于科学界“第一巨奖”,这也是我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项。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组是( )
①明年秋②委身为贾人妇③秋月春风等闲度④今漂沦憔悴⑤铁骑突出刀枪鸣⑥整顿衣裳起敛容⑦恬然自安⑧因为长句⑨凄凄不似向前声
A.①②⑤⑥ B.②③④⑦ C.①③⑧⑨ D.②④⑤⑨
3、下列对《荷塘月色》作者感情变化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篇的文眼,微露主题思想的内涵。原来作者深夜去荷塘欣赏月色,是要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来平息心里的不宁静。
B.中间部分以漫步为线索先写月下的荷塘,再写荷塘上的月色,曲折而细腻地用景色的优美宁静来表现自己心情的宁静,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C.课文第三部分着重写作者对江南采莲的乐事的惦念。眼前死一般的寂寞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句话是写感慨的,又回到篇首“心里颇不宁静”的文眼上来了。
D.全文反映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4、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俞先生的看家本事,还是 根底。他的文言文 ,对唐诗宋词有 的领悟能力。他的字和旧诗都是一流的,同龄人中间,达到同等高度的人并不多。
A. 家学 鬼斧神工 独到 B. 旧学 鬼斧神工 独特
C. 家学 炉火纯青 独特 D. 旧学 炉火纯青 独到
5、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虽然秦腔名家任哲中已经去世好多年了,可是我依然惠存着他当年送我的秦腔磁带。
B. 这件事情当时非常紧急,且又有难度,如果不是您的全力帮助,估计就又黄了。
C. 由于正直上班高峰期,路上堵车严重,当我赶到宾馆的时候,检查组已恭候多时。
D. 老张啊,昨日见到您我万分激动,本想多喝,却不胜酒力,酒后失态,还望您多包涵。
6、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这思考的窑洞
我从延安回来,印象最深的是那里的窑洞。因为这普通的窑洞里曾住过一位伟大的人,而那些伟大的思想也就像生产土豆、小米一样在这黄土坡上的土洞洞里奇迹般地生产了出来。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斗争的心脏,是艰苦岁月的代名词。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延安的形象是战争,是大生产,是生死存亡的一种苦挣。但是当我见到延安时,历史的硝烟已经退去,眼前只有几排静静的窑洞,而每个窑洞门口又都钉有一块木牌,上面写明某年某月,毛泽东同志居住于此,著有哪几本著作。有的只有几十天,仍然有著作产生。这时,仿佛墙上的钉子不是钉着木牌,而是钉住了我的双脚,我久久伫立,不能移步。院子里扫得干干净净,几棵柳树轻轻地垂着枝条,不远处延水在静静地流。我几乎不能想象,当年边区敌伪封锁,无衣无食,每天都在流血牺牲,每天都十万火急,毛泽东同志却稳稳地在这里思考、写作,酿造他的思想,他的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
自党中央于1938年1月由保安迁到延安,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先后住过四处窑洞。这窑洞首先是一个指挥部,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但为了这些决策的正确,为了能给宏伟的战略找到科学的理论根据,毛泽东在这里于敌机的轰炸声中,于会议的间歇中,拼命地读书写作。所以更确切点说这窑洞是毛泽东的书房。当我在窑洞前漫步时我无法掂量,是从这里发出的电报、文件作用大,还是从这里写出的文章、著作作用大。他的房子里只有一张旧木床和一杯苦茶。他只能将自己分身为二,用右手批文件,左手写文章。他是一个中国式的民族英雄,像古小说里的那种武林高手,挥刀逼住对面的敌人,又侧耳辨听着背后射来的飞箭,再准备着下一步怎么出手。当我们与对手扭打在一起,急得用手去撕、用脚去踢、用嘴去咬时,他却暗暗凝神,调动内功,然后轻轻吹一口气,就把对手卷到九霄云外。他是领袖,更是思想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这些文章的力量已经大大超过了当时的文件、决定。四壁黄土,一盏油灯,这里已经简陋到不能再简陋。但是唯物质生活的最简最陋,才激励了共产党的领袖们以最大的热忱、最坚忍的毅力、最谦虚的作风,去作最切实际的思考。
延安岁月是毛泽东及我们党与土地、与人民联系最紧密的时期。他住在窑洞里,上下左右都是纯厚的黄土,大地紧紧地搂抱着他,四壁上下随时都在源源不断地向他输送着力量。他眼观六路,成竹在胸。在一孔窑洞前的木牌上注明毛泽东在这里完成了《论持久战》。为写这篇文章,他在窑洞里伏案工作九个日夜,连炭火烧了棉鞋也全然不知。第九天早晨,当他推开窑门,让警卫员把稿子送往清凉山印刷厂时,我猜想他的心情就像罗斯福签署了原子弹生产批准书一样激动。以后战局的发展果然都在他的书本之中。
伟人其实与我们最接近。一次,在延安雷电击死一头毛驴,驴主人说:“老天无眼,咋不打死毛泽东?”有人要逮捕这个农民,消息传到窑洞里,毛泽东说骂必有因,一了解,是群众公粮负担太重,他下令每年由二十万担减到十六万担。毛泽东在这窑洞里领导了著名的延安整风,他的许多深刻的论述挽救了党,挽救了许多干部,但是当他知道有人被伤害时,就到党校礼堂作报告,说:“今天我是特意来向大家检讨错误的,向大家赔个礼!”并恭恭敬敬地把手举到帽檐下。
1942年,华侨领袖陈嘉庚访问延安,他刚在重庆吃过800元一桌的宴席,这时却在毛泽东的窑洞里吃两毛钱的客饭,但他回去后写文章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一九四五年黄炎培访问延安,他看到边区的兴旺,想到以后的中国,问一个政权怎样才能永葆活力。毛泽东说,办法就是讲民主,就是让人民来监督。我想他说这话时一定仰头环视了一下四周厚实的黄土。“七大”前后很多人主张提毛泽东思想,他坚决不同意。他说:“这不是我个人的思想,是千百万先烈用鲜血写出来的,是党和人民的智慧。”“我这个人思想是发展的,我也会犯错误。”作家萧三要为他写传,他说还是去多写群众。他是何等的清醒啊!
胡宗南进犯,他搬出了曾工作9年的延安窑洞,到米脂县的另一孔窑洞里设了一个沙家店战役指挥部。古今中外有哪一孔窑洞配得上这份殊荣啊!土墙上挂满地图,缸盖上摊着电报,土炕上几包烟,一个大茶缸,地上一把水壶,还有一把夜壶。中外军事史上哪有这样的司令部?哪有这样的统帅?毛泽东三天两夜不出屋,不睡觉,不停地抽烟、喝茶、吃茶叶、撒尿、签发电报,一仗俘敌6000余。他是有神助啊!这神就是默默的黄土,就是拱起高高的穹庐、瞪着眼睛思考的窑洞。大胜之后他别无奢求,推开窑门对警卫说,只要吃一碗红烧肉。
当你在窑洞前徘徊默想时,耳边会响起黄河的怒吼,眼前会飘过往日的硝烟。但是你一眨眼,面前仍只有这一排静静的窑洞。自古都是心胜于兵,智胜于力。中国革命的胜利实在是一种思想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是毛泽东那几篇文章的胜利。延安的这些窑洞真不愧为毛泽东思想的生产车间。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考写作、展示才华的辉煌时期,收入《毛泽东选集》(四卷本)的大部分文章都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
毛泽东在宝塔山下留下了这一排永远思考的窑洞。思想这面铜镜总是靠岁月的擦磨来现其光亮。半个世纪过去了,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毛泽东离我们渐走渐远,而作为思想家的毛泽东却离我们越来越近。
(取材于梁衡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酿造他的思想 酿造:在文中引申为形成
B.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运筹帷幄:在帷幕之中计算
C.他眼观六路,成竹在胸 眼观六路:形容遇事能多方观察,全面了解
D.自古都是心胜于兵 心胜于兵:思想的力量超过武器的力量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段既点出了题目中的“窑洞”,又借助交代窑洞让自己“印象最深”的原因引出下文对“伟大的人”及其思想的具体展开。
B.第二段中“钉”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被眼前几排静静的窑洞吸引而仁立不动的状态,突出表现了伟人及其思想的巨大魅力。
C.第三段通过对毛泽东在弹火纷飞中仍然坚持读书写作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毛泽东对人民最大的热忱和最谦虚的作风。
D.作者并不是单纯从仰视的角度去写伟人毛泽东,而是尝试用一种尊崇的态度和平视的角度追问并思考毛泽东思想的成因及力量。
【3】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下面两个句子的理解与赏析。
(1)他是一个中国式的民族英雄,像古小说里的那种武林高手,挥刀逼住对面的敌人,又侧耳辨听着背后射来的飞箭,再准备着下一步怎么出手。
(2)土墙上挂满地图,缸盖上摊着电报,土炕上几包烟,一个大茶缸,地上一把水壶,还有一把夜壶。
【4】本文题目“这思考的窑洞”有怎样的意蕴和表达效果?请综观全文,简要回答。
7、根据原文默写。
(1)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__________,以趋于亡。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己。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渭水和樊川流经阿房宫,从侧面衬托阿房宫之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抒胸臆,表明抱负。
(3)天寒更觉衣被薄,故而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有“____________”,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____________”的相似体会。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鱼我所欲也》中与之相似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样是描写长江,苏轼《赤壁赋》“___________”描写了月出之后雾气笼罩江面的静谧景象,《念奴娇·赤壁怀古》“__________”则用比喻写出了江水的汹涌之状。
(3)春雨蒙蒙,杏花朵朵,中国古代文人徜徉在春天的诗意里,他们将杏花入诗,给人以无限的审美愉悦,如“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自数十里外望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已非它山可拟。
(2)又有别祠在澎浪矶,属江州彭泽县,三面临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烟雨空濛,鸥鹭灭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陋室铭》中,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表现自己高尚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表现白居易和友人探寻琴声,琵琶女却是欲语还休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成都府(节选)
杜甫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
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
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注)①乾元二年(759 年),肃宗初立,局势未稳。诗人举家从同谷出发,艰苦跋涉,终于在年底到达成都。本诗作于诗人初到成都之时。②曾城:即重城。成都有大城、少城,故云。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一二句写成都城市风貌、物候特征,表现了城市的富庶繁华与气候温和。
B. 三四句从听觉角度写城市的声色之娱,喧嚣嘈杂令诗人心生不悦,无所适从。
C. “鸟雀夜各归”用拟人手法描写诗人眼前所见,间接表现自己内心感受,情景交融。
D. 结句诗人联想到自古羁旅之人,将自己置于时间洪流之中,扩宽了诗歌的意境。
E. 全诗时空交错,既写城郭、星空等空间景物,也使人觉察到黄昏至月升的时光流逝。
【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1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张养蒙,字泰亨,泽州人。万历五年进士。选庶吉士,历吏科左给事中。少负才名明习天下事居言职慷慨好建白。以南北多水旱,条上治奸民、恤流民、爱富民三事,帝嘉纳之。锦衣都指挥罗秀营佥书,兵部尚书王遴格不行,失欢权要而去,秀竟夤缘得之。养蒙疏发其状,事具遴传。御史高维崧等言事被谪,养蒙偕同官论救,复特疏讼之。忤旨,夺俸。
②寻迁工科都给事中。都御史潘季驯奏报河工,养蒙上言曰:“二十年来,河几告患矣。当其决,随议塞,当其淤,随议浚,事竣辄论功。夫淤决则委之天灾而不任其咎,浚塞则归之人事而共蒙其赏。及报成未久,惧有后虞,急求谢事,而继者复告患矣。其故皆由不久任也。夫官不久任,其弊有三:后先异时也,人己异见也,功罪难执也。请仿边臣例,增秩久任,斯职守专而可责成功。”帝深然之。
③有诏潞安进绸二千四百匹。未几,复命增五千。养蒙率同官力争,且曰:“从来传奉职造,具题者内臣,拟旨者阁臣,抄发者科臣。今径下部,非祖制。”不从。出为河南右参政。寻召为太仆少卿,四迁左副都御史。
④寻迁户部右侍郎。时再用师朝鲜,命养蒙督饷。事宁,予一子官。三十年,尚书陈蕖称疾乞罢,诏养蒙署事。会养蒙亦有疾在告,固辞。给事中夏子阳劾其托疾,遂罢归,卒于家。天启初,赐谥毅敏。
(有删改)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寻迁工科都给事中(_______) (2)帝深然之(_______)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养蒙疏发其状( )
A.粗略梳理 B.疏远避开 C.分条陈述 D.疏通关节
(2)今径下部( )
A.途经 B.直接 C.捷径 D.要求
【3】第①段画线句应有三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少负才名明习天下事居言职慷慨好建白
【4】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会养蒙亦有疾在告,固辞。给事中夏子阳劾其托疾,遂罢归,卒于家。
【5】第④段中张养蒙被赐谥“毅敏”(刚正果敢),请结合文章第①段内容分析这一谥号是否确切。
【6】第②段中张养蒙的进言很有说服力,请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战国·荀子)
②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晋·葛洪)
③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
④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华严经》)
⑤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李大钊)
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
无数的名句,对于我们的立志、追求、奋斗多有指导意义。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受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