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在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想要劝导国人( )
A.学习西方技术
B.放弃天朝观念
C.拥护民主共和
D.反抗列强侵略
2、面对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展,1988年9月,邓小平从全新的角度,对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和当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作出了明确的理论概括,提出了
A.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3、在《中华帝国的衰落》一书中,有这样的评论:被文明与中国迥异的欧洲国家打败已经够糟的了,但眼见昔日模仿中国的“倭寇”击败大清帝国,无疑重重地打击了这个国家的自尊。“打击了这个国家的自尊”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一个盲诗人笔下的英雄史诗,生动地再现了古希腊的社会图景。这部不朽之作是( )
A.《荷马史诗》 B.《神曲》
C.《天方夜谭》 D.《俄狄浦斯王》
5、遵义会议成为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这次会议( )
A.结束了李德等人“左”倾错误在中共中央的统治
B.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成为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是中共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问题的开始
6、《马关条约》与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相比,其内容和影响都是全新的条款是( )
A.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B.增辟通商口岸
C.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D.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7、某记者评论周恩来在某次会议中的作用时说:“他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是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该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
B.第26届联合国大会
C.万隆会议
D.上合组织会议
8、读图识图是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技能。仔细观察下图,不能从图中得出的信息是( )
A.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列强划分“势力范围”,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C.作者把西方列强比作飞禽猛兽
D.清政府腐败无能,军事科技水平全面落后
9、1980年,我国建立4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发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划海南岛为经济特区;1990年,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1992年,决定开放内地部分省会城市、沿江沿边城市;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3年,设立上海自由贸易区。以上史实主要说明了我国( )
A.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B.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体制改革走向深入
D.扩大开放融入世界
10、全国抗日战争以来规模最大、成为抗日战争转折点的会战是( )
A. 淞沪会战 B. 忻口会战 C. 武汉会战 D. 第三次长沙会战
11、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
A.重庆
B.武汉
C.延安
D.瑞金
12、下列战役属于敌后战场的是
A. 淞沪会战
B. 长沙会战
C. 平型关大捷
D. 台儿庄战役
13、1980年我国建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不包括
A. 深圳
B. 厦门
C. 珠海
D. 上海
14、《资政新篇》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没有实施的主要原因是( )
A. 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无法实现 B. 缺乏付诸实施的客观环境和条件
C. 宣扬迷信思想 D. 宣扬盲目排外思想
15、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近代中国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首次表现是
A.《虎门条约》
B.《南京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16、归类法是历史学习常用的一种方法。如果把“杨靖宇、佟麟阁”归为一类,下列历史人物不可以纳入此类的是
A.李大钊 B.姚子青 C.张自忠 D.左权
17、电影《铁人》(下图为宣传海报)歌颂了中国工人阶级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它的主人公应是
A.邱少云
B.王进喜
C.焦裕禄
D.雷锋
18、“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头看书。月亮出来了,风息了,我站在院中唱歌。”这是末代皇帝溥仪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与文言文相比,这种平易通俗的文风受益于
A.洋务运动
B.百家争鸣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19、一位西方学者曾这样说:.......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古老帝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因此,没有鸦片战争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这一观点( )
A.正确评价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B.掩盖了鸦片战争的侵略实质
C.指出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D.分析了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20、“它展示了一幅宏伟的建设蓝图,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前,它具有国家临时宪法的作用……”。这里的“它”指的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C.《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1、《南京条约》中,割_______给英国;《北京条约》中,割_______地方一区给英国。
22、位于广州市黄埔区的辛亥革命纪念馆陈列着一幅黄兴撰写的对联:“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该对联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23、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分析了当时中国国内主要矛盾,指出党和国家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_______变为先进的_______。
24、1919年爆发的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5、《________》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________》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6、1949年初,北平国民党军总司令______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27、在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侵略的过程中,中国曾爆发________、________两次规模宏大的农民大起义,虽然最后在中外反革命势力的绞杀下失败了,但沉重的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28、甲午中日战争中,致远舰管带________率领全舰官兵英勇杀敌壮烈殉国。
29、领导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是___________;黄海海战中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__________。
30、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地址。
(1)有“首义之城”的美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镇:________。
(2)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地:________。
(3)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________。
(4)抗日战争期间,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________。
31、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1)外国的侵略使中国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请说出使中国社会性质逐步发生变化的四个侵华战争。
(2)请说出具有反外国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封建腐朽统治的农民运动一例。
(3)为探索救国之路,地主阶级掀起中国历史第一次近代化运动,请指出该事件。
(4)请说出中国近代史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名称。
(5)回顾中国近代史,谈谈你的感悟。
32、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之间的分分合合,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历史并解答下列问题。
(1)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2)广州黄埔军校的创立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结晶,哪一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曾经在该校担任过政治部主任这一重要职务?
(3)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的哪一次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4)哪一事件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5)1949年,人民解放军百万雄狮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逃亡去了哪里?
(6)从国共两党的分分合合的史实中,你等到了什么启示?
33、民主与法治建设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保障,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请结合所学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哪部文献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此次会议的召开初步建立起了什么制度?
(2)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哪一年,哪一机构制定的?
(3)在哪一时期我国民主与法制受到严重践踏?举例说明。
(4)通过对上述内容的探究,你认为要如何加强我国民主法制建设?
34、经济政策影响国运。建国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在曲折中前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比重和增长速度变化表
材料二: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改革为重点,(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以十四大为标志,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请回答:
(1)上表中重工业增长速度最快,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施?这一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所示的是哪一时期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材料三中,“农村改革”实行的政策是什么?“改革进入了新阶段”指的是什么?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用简单的词语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