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绥化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 )

    A.《沁园春》选自《毛泽东诗词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B.联想和想象,是诗歌的艺术翅膀,借助它,诗人就能浮想联翩,“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创造出生动的形象和感人的意境。

    C.据他的朋友饶孟侃回忆:“《死水》一诗,即君偶见西单一臭水沟而作。”

    D.《致大海》使你感受到大海怎样的形象?诗人在诗中作了哪些联想?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锦袋内掣出那管凤箫,李师师接来,口中轻轻吹动,端的是 之声。

    他的表情很细腻,可以说一丝不苟;嗓子也很响亮,唱几句真的是

    人民以胜利的欢呼,对我们历史上这一 的大事件,表示了他们的赞许。

    A. 石破天惊穿云裂石响遏行云

    B. 响遏行云石破天惊穿云裂石

    C. 穿云裂石响遏行云石破天惊

    D. 穿云裂石石破天惊响遏行云

  • 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一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在中国古代文艺中,浪漫主义始终没有太多越出古典理性的范围,在建筑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际上,它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道)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儒)罢了。

    ①仍然是把空间意识转化为时间过程

    ②渲染表达的仍然是现实世间的生活意绪

    ③而不是超越现实的宗教神秘

    ④它们也仍然没有离开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的基本线索

    A.②④③①

    B.②③④①

    C.①④③②

    D.④①②③

  • 4、下面按括号内要求变换了句式的句子,不符合原句基本意思的一项是(    

    A.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变为反问句)

    难道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吗?

    B.王强把教室外的走廊打扫得干干净净。(变为被动句)

    教室外的走廊被王强打扫得干干净净。。

    C.谁都承认他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工程师。(变为双重否定句)

    谁都不能否认他是一位自学成才的工程师。

    D.这是非常感人的故事。(变为感叹句)

    这是多么感人的故事啊!

  • 5、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汝殁以六月二日 B.惟兄嫂是依

    C.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 D.吾佐董丞相于汴州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从文学经典切入,以文学的内容、文学的手段、文学的姿态,通过阅读鉴赏,提高感觉美、鉴赏美、享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无疑是开展美育的有效方式。而十分可贵的是,文学经典以其语言艺术的独特属性,将不同的艺术形式包蕴其间,为鉴赏者提供了领略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建筑、民间工艺等各类艺术之美的间接途径,使人们在阅读文学经典、感受语言艺术的同时,能够获得多重艺术的审美愉悦。

    中华民族向来重视文学经典中的艺术美育价值。“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正是对“艺”之美育方式及人格塑造最为简约的表达。对“游于艺”之“游”,朱熹以为“游者,玩物适情之谓”,钱穆以为“游,游泳。艺,人生所需”,均在强调于从容之境中涵泳性情,成就君子人格。阅读文学经典,沉浸其间,从容品读,自然有潜移默化的心灵滋润。通过文学经典再度领悟、感受多种艺术形式之美,也早已为古今中外文学家、美学家所关注。

    谈论美育,人们时常会直接对应于“艺术教育”。论及艺术教育,使人自然而然联想到一门技巧,并将其理解为学一门“技术”,比如弹琴、绘画、跳舞、写字。然而,正如艺术大家们所认为的,艺术教育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钢琴家、画家、舞蹈家、书法家,美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们可以撷取文学经典中的“艺术”内容,在艺术的感受、体悟中领会各类艺术的美好境界,得到审美教育,而且这样的优质资源俯拾即是。比如,文学经典中有大量的题画诗、乐舞诗、体育诗,画、诗、书、舞、琴、棋之美往往相互辉映,欣赏者在阅读一首小诗时,也能有如临其境之美感。文学经典通过对“艺术”的书写,将语言艺术与某一类具体“艺术形式”交织融合,使其具备了多重审美功能。由此所生发的美育,适应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接班人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将“美育”置于“五育”之一。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具体的事物和抽象的观念中,我们都可以发现美的存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美育作为一种以审美活动为主要方式与手段的教育活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发展人的感性,成为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我们可以从最基本的文学经典阅读开始,将蕴藏于文学经典中的“艺术”教育元素加以发掘、阐释,引导广大读者通过对文学经典的品读,汲取多重艺术素养,提高审美能力,从心灵滋润的角度真正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达到艺术教育的目的。

    总之,我们要善于从文学经典尤其是古典文学中发掘艺术教育素材,在多重教育维度中潜移默化,推进审美教育,建构诗意人生。

    (摘编自杨晓霭《从文学经典中探寻“人文”之美》)

    材料二:

    当下美育思想和美育方法存在着一些需重视解决的问题。首先,人们对审美教育的理解往往就是艺术技能培养,家长送孩子到各种培训班学乐器、学绘画、学舞蹈等,目的是让孩子掌握某种技能,从升学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却很少从培育艺术潜能、提升人文素养出发来制定教育方案,导致兴趣班缺少兴趣,艺术教学只有技巧没有艺术,学习过程仅有功利而失去了美感。其次,现代消费社会讲求消费体验,追求感官的瞬时刺激,针对文化消费市场的文化生产受资本逻辑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往往忽视甚至有意逃避美育的社会责任和功能,迎合庸俗趣味的大量文化产品充斥市场,加之现代传媒的推波助澜,使我们的日常文化消费脱离了美育的正常轨道,与民族文化趣味涵育和文化精神培养这些美育目标相悖离。

    当下美育还出现重西方而轻传统的倾向,社会普遍存在追求洋化、宣扬西化的风习,从建筑、服饰到家居摆设,从社会审美风尚到个人审美趣味,都向着西方的标准看齐,在艺术教育科目的选择、审美理念的运用等方面,西方艺术与审美仍占据相当的优势。我们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创造了辉煌的艺术成就,积累了无数宝贵的审美经验,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审美传统,我们的美育应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将西方的与民族的、古典的与现代的充分融汇起来,从民族角度观察世界,以现代眼光观照传统,形成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

    (摘编自黄仲山《美育重在培养文化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文学经典,领略其间各类艺术美,可以直接提高对美的感受、鉴赏与创造等意识与能力。

    B.让人于从容之境中涵泳性情,成就君子人格,这是蕴藏在文学经典中的艺术美育的价值。

    C.美育直接作用于发展人的感性,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上,其作用不可或缺。

    D.文化生产受利益驱动迎合庸俗趣味,传媒推波助澜,导致文化消费脱离美育的正常轨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在论述中都谈及了艺术教育,并分析其危害,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认识。

    B.如果文学经典中的艺术教育元素未经发掘、阐释,文学经典的美育功能也难以实现。

    C.艺术教育并不排斥培养艺术技能,但艺术教育若仅着眼于此则无异于舍本逐末。

    D.要纠正美育西化的倾向,需要重视我们民族的审美传统,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B.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C.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D.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4】喜欢阅读文学经典的人往往能够在阅读中获得多重审美愉悦,而具有绘画、弹奏等艺术技艺的人却不一定会审美。请结合材料对这种现象加以分析。

    【5】构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写达到最高境界的人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禽鸟知山林之乐,却不知人之乐,紧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隐约可见其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

    (3)陆游《游山西村》中,介绍农家盛情款待宾客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苏轼与客人月下泛舟,客人不由发出慨叹:当年曹操率军顺流而下,战船千里,声势浩大,他“__________________”,可谓一世英雄,如今已成过眼烟云。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边塞大雪纷飞,穿帘入幕,将士们难以御寒。

    (3)花朝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古代诗人常用“花朝”来表现百花盛开的春晨或大好春光。唐代诗人白居易就写过这样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的《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南海鲛人”“蓝田美玉”两个典故,含蓄地传达了内心复杂的情感。

    (2)李商隐的《锦瑟》中,诗人从“追梦”中醒来,知道那梦已远去,并且当时就不甚分明,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的《锦瑟》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使用了庄子和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典故。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国首部关于流域保护的专门法律《长江保护法》实施两年,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了压倒性位置。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__________”和黄庭坚《登快阁》“ ______________ ”两句诗中描写的“澄江碧水”将永远流淌在华夏大地。

    (2)姚鼐在《登泰山记》中,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日出前白雪覆盖群山的概貌。

    (3)银河又称银汉、河汉、星汉、明河等,常常出现在古诗词中,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胡天八月飞雪的情景。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面对万古常新的江山,想起历史上曾经叱咤风云的许多历史人物,不禁感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逸人高漫士

    林鸿

    独倚城南百丈阑,粤乡秋思浩漫漫。

    平台树色催残照,近郭砧声报早寒。

    云物正当摇落后,关河终念别离难。

    龙门别墅今宵月,谁与相同把酒看?

    (注)①龙门别墅:是诗人朋友高漫士在东海之滨所建的住所,与高漫士的隐逸生活紧密相连。诗人曾多次造访此处,与他同游。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纯为写景,写诗人身处粤乡之秋,独自凭栏远望,寄托漫漫秋思。

    B.颔联写诗人登高所见所闻,由远及近,景象凄寒,饱含悲凉伤怆之意。

    C.颈联由景入情,由实入虚,诗人的感情深挚动人,情景转换十分自然。

    D.尾联又推开一层,以想象和发问收尾,所表感情委婉曲折、含蓄蕴藉。

    2本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一至三自然段,并完成后面的题目。

    君子( )曰:学不可以(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 )为轮,其( )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 )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 )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 )也,而闻者彰。( )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 )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段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并且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这对人们学习上常出现的不能持之以恒的现象,很具针对性。

    B.“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并同理推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第3段作者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对比,展开论证。比如“登高而招”会“见者远”,这并非人们本身有什么特殊之处,而是因为“善假于物”,即凭借外界条件的帮助才取得的。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是说,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学习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人乐意行善,仅仅是因为善良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