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主题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物质用途 | B.元素之最 |
液氮:用于医疗手术 石墨:用于切割玻璃 | 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氢元素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硅元素 |
C.物质鉴别 | D.环保知识 |
氧气和空气:带火星的小木条 水和双氧水:二氧化锰 | 减缓温室效应:植树造林节能减排 减少水体污染:禁止使用洗涤剂 |
A.A
B.B
C.C
D.D
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都是无色的
B.物质在溶解过程中通常伴随热量的变化
C.溶液中的溶质只能是固体
D.用洗涤剂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能将油污溶解
3、下列对化学符号的宏观或微观意义解释不正确的是
A.Fe3+中的“3+”表示一个铁离子带三个单位正电荷
B.N2中的“2”表示氮气中含有2个氮原子
C.H2O既可以表示一个水分子,也可以表示水这种物质
D.2CO中的“2”表示两个一氧化碳分子
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操作必须规范,确保安全。以下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
B.过滤
C.蒸发
D.量取液体
5、对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选项 | 事实 | 解释 |
A | 氧气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 | 分子构成不同 |
B | 丁香花开,香满鹤城 | 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
C | 氧气加压液化可以装入钢瓶中 | 加压后,分子变小 |
D | 温度计水银受热体积膨胀 | 温度升高分子间隔变大 |
A.A
B.B
C.C
D.D
6、下列有关X、Y表示的概念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包含”关系的是
选项 | A | B | C | D |
X | 含氧化合物 | 化合反应 | 单质 | 物理性质 |
Y | 氧化物 | 分解反应 | 化合物 | 可燃性 |
A.A
B.B
C.C
D.D
7、生活中的下列做法,利用乳化作用的是
A.用食醋除去水壶中的水垢
B.用水冲洗掉试管内的食盐粉末
C.用汽油清洗衣服上的油污
D.用洗涤剂洗去抽油烟机上的油污
8、正确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都非常重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 )
A.
B.
C.
D.
9、证据推理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单质中含有一种元素,所以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B.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氧化物
C.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所以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D.金属能导电,能导电的物质一定是金属
10、化学实验的设计能力是化学学习的关键能力之一。下列实验方案(或操作)不可行的是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或操作) |
A | 除去氯化钾粉末中少量的氯酸钾 | 加适量二氧化锰后,充分加热 |
B | 鉴别空气、O2、CO2三瓶无色气体 | 用燃着的木条检验,观察燃烧情况 |
C | 除去铜粉中少量的氧化铜粉末 | 通入足量的CO,加热 |
D | 区分硬水和软水 | 取样,分别滴加肥皂水 |
A.A
B.B
C.C
D.D
11、推理和归纳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铝的相对原子质量比镁大,所以等质量的两种金属中镁含的原子个数多
B.原子核一般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则所有原子一定具有质子和中子
C.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所以石墨转化为金刚石是物理变化
D.向紫色石蕊溶液中通入CO2,溶液变红,说明CO2与石蕊反应
12、下列事实用微观粒子的观点解释不正确的是
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湿衣服被晾干——水分子分解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
C.水和过氧化氢的化学性质不同——分子的构成不同
D.6000L氧气能被压缩装入40L的钢瓶中——分子间有间隔
13、新家具和新装修的房屋会产生甲醛,对人体有害。使用一种催化剂后可有效消除室内装修材料释放的甲醛,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化学式为CH3OH
B.反应前后元素和分子种类均未发生改变
C.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化学性质均未发生改变
D.该反应类型既是氧化反应也是化合反应
14、“减污”、“降碳”和“节能”是近几年生态环保的热词。下列做法不值得提倡的是
A.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B.废旧电池回收处理
C.开发利用清洁能源
D.提倡使用一次性餐具
15、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点燃酒精灯
B.加热液体
C.熄灭酒精灯
D.添加酒精
16、如图均为教材中的实验或实验改进,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如果红磷的量不足会导致测量结果偏小
B.过程中小气球体积会一直胀大,原因是红磷燃烧放热,导致气体膨胀
C.右边烧杯中的水先变红,该实验目的是探究分子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
D.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17、我国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体现了中国对解决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B.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人工吸收二氧化碳
C.所谓“低碳”,就是较低的碳单质排放
D.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型能源有利于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18、下列物质物质按单质、化合物、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A.稀有气体 过氧化氢 有冰的水
B.乙醇 稀硫酸 氧化镁
C.金刚石 铁矿石 大理石
D.水银 水蒸气 稀有气体
19、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D.分子在不停运动,原子不运动
20、如图是某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从图中获得的有关信息错误的是
A.分子由原子构成
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D.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21、下列化学用语所表达的意义正确的是
A.——1个钠离子
B.——2个铝元素
C.——2个氢原子
D.——2个二氧化碳分子
22、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存在某个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表:对该反应,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物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反应前质量/g | 20 | 4 | 20 | 20 |
反应后质量/g | 2 | 待测 | 32 | 26 |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乙在该反应中可能是催化剂
C.待测质量一定为4g
D.该反应中甲、丙、丁的质量比为1:15:1
23、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用黄铜片和纯铜片互相刻划,纯铜片上有痕迹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C.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石蕊溶液中使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
D.木炭与氧化铜共热时﹐黑色粉末逐渐变成了红色
24、同样是数字,在不同的环境中,它的意义就会发生变化。下列数字“2”的意义说法正确的是
A.O2:2个氧原子
B.:2个四氢化氮离子
C.2Na:2个钠元素
D.:在氧化汞中汞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25、甜蜜素(C6H12O3NSNa)是一种甜味添加剂。下列有关甜蜜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甜蜜素中含有24个原子
B.甜蜜素分子中含有六种原子
C.甜蜜素中含有多种元素,它属于混合物
D.甜蜜素中含有氧元素,它属于氧化物
26、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读液体体积
B.稀释浓硫酸
C.蒸发
D.称取5.0g粗盐
27、某同学为探究动物的呼吸作用,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中小 白鼠的生命活动。忽略水蒸气和温度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数小时后发现 ___________,U 型管内的液面 A 处_______,B 处 _________(填“上升”或 “下降”)。实验结束后,将燃着的木条伸入放小白鼠的瓶中,发现 ____________________ .
28、下图为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下图内容回答问题:
(1)A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
(2)当a、b两种物质的溶液都接近饱和时,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首先达到饱和的是_______物质的溶液;
(3)t2℃等质量的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两种溶液的质量a_____b(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4)要得到b晶体,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
29、分类、类比是初中化学常用的学习方法,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学生必备的。
(1)材料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请同学们将下列物质按材料的种类进行分类(分类中至少含有三种物质):
a.聚乙烯塑料 b.不锈钢 c.有机玻璃 d.金属铜 e.玻璃钢 f.四氧化三铁 g.涤纶
①选出的一组物质为_________ (填字母);②分类依据是___________。
(2)铅(Pb)元素的化合价有两种:+2和+4,其中+2价的氢氧化铅和硫酸铅都难溶于水,对应的氯化铅和硝酸铅都易溶于水,请写出硫酸钠和氯化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_____________,请判断氢氧化铅和硫酸钾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②_________ (填“能”或“不能”)。
30、请用适当的数字和化学符号表示:
(1)钙元素______;
(2)2个氢原子______。
31、用化学用语填空:
(1)3个二氧化硫分子:______。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______。
(3)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______。
(4)13号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_。
32、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加热烧杯里的液体时,烧杯底部应该垫上________。
(2)当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________,也不_________时,表明仪器已洗干净。
(3)小樱同学用量筒取液体时,量筒平稳且面向刻度线,初次读数时仰视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19.0ml;倾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是11.0ml,则实际倾倒出液体的体积 __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8.0ml。
3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1)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大约为___,鱼虾能在水中生存是因为氧气易溶于水,这种说法___(填“正确”或“错误”)。
(2)菜农会定期向蔬菜大棚中补充_______,这样做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3)夏天,盛放雪糕的杯子外壁上附有一层水珠,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
34、构建化学基本观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回答下列有关化学基本观点的问题。
(1)微粒观,构成氧气的粒子是 _____;
(2)结构观,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_____;
(3)守恒观:电解水及氢气燃烧实验,说明水由 _____元素组成;
(4)能量观: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_____热量(填“放出”或“吸收”)。
35、(5分)下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t1℃时,将接近饱和的丙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写出其中的一种方法 。
(2)将甲、乙、丙三种物质饱和溶液的温度分别从t1℃时升到t2℃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的是__________。
(3)t2℃时,将50g的甲物质溶解在50g水中,充分溶解并恢复到原来温度后,得到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精确到0.1%)。
(4)t2℃时,甲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最简比为 。
36、依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生活处处皆智慧,结合生活实际,回答下列问题:
①“低碳生活”方式中的“碳”指的是_______(填“碳单质”“二氧化碳”“碳元素”)。
②小明拆开一包“四洲紫菜”,发现里面有一包干燥剂,呈白色粉末状,加入水中放热,该物质是__(填化学式)。
③生活中用_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④保护水资源,人人有责。请写出一条保护水资源的措施_______。
(2)NaCl、KNO3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在20℃时,KNO3的溶解度与NaCl的溶解度相比,前者与后者的关系是_______(填字母);在50℃时,KN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NaCl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比,前者与后者的关系是_______(填字母),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无法确定
(3)不同温度下,氧气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变化如图所示,图中t1对应的温度为40℃,则t2对应的温度(填字母)。
A.大于40℃
B.小于40℃
C.无法确定
(4)若用溶质质量分数为16%的NaCl溶液和蒸馏水来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Cl溶液。则所需16%的NaCl溶液与蒸馏水的质量比为_______。
37、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a的名称_____。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收集二氧化碳应选用的装置是____(填字母)。
(3)实验室可用双氧水与二氧化锰制取氧气,若要较好地控制产生氧气的速度,应选用的发生装置为______(填字母)若要得到干燥的氧气,可将氧气通过G装置除去水蒸气,则G装置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__。(填名称)
38、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人体吸入的气体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高低。
(1)A、B两个锥形瓶中盛放的药品X是___。
(2)已知吸气和呼气都是通过呼吸口进行的,当关闭b,打开a时,进行的是______(选填“呼气”或“吸气”)操作;接着再关闭a,打开b,进行相反操作,连续重复三次,出现明显浑浊现象的是锥形瓶____(选填“A”或“B”)中的溶液。
(3)由此得出吸入的气体比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___(选填“高”或“低”)。
39、在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注重微量元素的摄取。碘元素对人体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图是某地市场销售的一种“加碘食盐”包装袋上的部分说明。请回答下列问题:
(1)碘酸钾(KIO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 ;
(2)碘酸钾(KIO3)中钾元素、碘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
(3)碘酸钾(KIO3)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是 ;(计算结果精确到0.1%)
(4)若成人每天摄入5g这样的“碘盐”,至少补充碘元素mg?(写出求解过程)
40、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木炭、硫等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没有在氧气中剧烈。由此能得出什么结论?_____
(2)请设计实验,检验木炭燃烧的产物(写出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