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朝阳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二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顺风        小学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B.欲人无惑也难矣        巫医乐师百工人,不耻相师

    C.皆出于此乎        授之书而习句读者

    D.于其身也,则耻师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

  • 2、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王知如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 3、与“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修辞相同的一项是

    A.他爬起来跌倒,跌倒爬起来,继续挣扎着前进。

    B.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C.“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追问。“老了。”

    D.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春》、《绿》、《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

    B. 孙犁,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其小说语言清新自然、朴素洗练,被称为“诗体小说”,其风格被称为“白洋淀”派,《荷花淀》为其短篇小说代表作。

    C. 海明威,美国小说家,以《永别了,武器》获得1953年普利策奖及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以“文坛硬汉”著称。

    D. 莫里哀,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代表作《伪君子》中塑造的骗子答尔丢夫已成为“伪君子”形象的代名词。

  • 5、下列对鲁迅小说中的“看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乙己》中,咸亨酒店聚集着一帮看客。他们嘲笑孔乙己脸上的“新伤疤”,讥笑他没考上秀才,把快乐建立在孔乙己的难堪和痛苦之上。

    B. 《药》中的看客们在屠杀现场围观夏瑜的死亡,在华老栓的茶馆谈论、嘲笑夏瑜。夏瑜为解放民众而牺牲,却成为看客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料。

    C. 《祝福》中,祥林嫂夫丧子亡回到鲁镇,看客们特意寻来,咀嚼和赏鉴祥林嫂的痛苦。当他们的好奇心理满足后,祥林嫂就被“厌烦和唾弃”了。

    D. 《阿Q正传》中,当阿Q站在囚车上即将被枪毙时,他万分恐惧:街道两旁看客的眼睛让他想起了饿狼。这从看客的角度,写出看客们的冷酷无情。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鲁迅的文艺观,是他早期思想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他的文艺思想里,鲜明地贯穿着以思想革命来建设新思想,以文学革命来建设新文学的革命精神。

    ②鲁迅十分重视文学艺术在进行启蒙主义宣传中的特殊意义。他以为:“文学和学说不同,学说所以后人思,文学所以增人感。”文学和科学都在揭示生治的真理,“启人生之秘机”,而文字是以“直语其事实法则”即形象的方式来揭示生活的;它虽然“缕析条分,理密不如学术”,但却有自己为科学所不能替代的意义和作用。文学可以使人们深入人生,不知不觉地经受其精神的感染。因此鲁迅认为文艺更便利于思想革命,促进社会改革。鲁迅在《世界旅行》的《辩言》中曾经说过,他翻译“科学小说”的动机,就是想借着“小说”的特点,容易被人接受,来宣传其科学思想,以促进人民“破除迷信”、“改良思想”。

    ③鲁迅认为文学是表现民族自觉的重要形式,必须传达战斗的思想内容。他在《摩罗诗力说》中说:“摩罗之言,假自天竺,此云天魔,欧人谓之撒旦,人本以目拜伦,今则举一切诗人中,凡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世人所不甚愉者悉入之。”撒旦即魔鬼,和上帝相对抗,是叛逆者的意思。鲁迅借此来说明拜伦、雪莱、裴多芬、普希金等的对旧社会的叛逆精神。鲁迅指出摩罗诗力的共同特点是:“大都不为顺世和乐之音,动吭一呼,闻者兴起,争天拒俗,而精神复深感后世人心,绵延至于无已。”所以鲁迅所讲的摩罗诗力是表现了人民“争天拒俗”,反抗虚伪庸俗的理想,是表现了诗人“刚健抗拒破坏挑战”和爱国主义精神。鲁迅认为这种精神,很少表现在中国固有的文学中。就是像《楚辞》,也是“多芳菲凄恻之言,而反抗挑战,则终篇未能见,感动后世,为力非强。”鲁迅一再强调介绍外国反抗者的文学,正是为了抗击“无为”的文学。鲁迅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祖国的文化遗产从来不妄自菲簿。他强调介绍外国文学,只是反映了鲁迅要求提高文学的战斗性、反抗性的观点,并不意味着鲁迅对民族遗产的一概否定。这方面的思想,和鲁迅当时向西洋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的思想趋向有关,同时也和当时中国文人埋首古书,不求进取,深受古书毒害的现状有着密切关系。

    ④鲁迅特别重视作家理想、热情对创作的特殊意义。他这时期的作品,且不说像《摩罗诗力说》《破恶声论》那些直抒自己革命志向的作品,就是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论文,也无不散发着他热爱民族,热爱祖国,追求民族独立自由的革命热情。比如鲁迅在《中国地质论》一文中先概述了中国地质之分布,接着勾画了满清政府和商人对帝国主义“摄服语韵”,不惜以领土主权奉送,以“博未来之圣主欢”的丑恶面目,同时描写了老百姓反抗帝国主义在祖国的土地上采掘矿藏的情景。鲁迅说:“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可容外族之研究,不容外族之探检;可容外族之赞叹,不容外族之觊觎者也。”这里强烈地表现了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在鲁迅当时写的其他一些介绍自然科学的论文中都渗透着这种思想热情。

    ⑤显然,在早期的鲁迅文化艺术思想中,革命浪漫主义,为鲁迅早期思想和创作的主要特色。

    (摘自包忠文《论鲁迅早期文化思想中的革命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认为文学是以形象的方式来揭示生活的,有着学说所不能替代的意义和作用,但缺少学说的缕析条分。

    B.鲁迅对《楚辞》的评议,反映了他对中国文学缺少战斗精神的批评,流露出他要冲破传统桎梏,实现文学战斗要求的思想。

    C.鲁迅强调介绍外国文学,正是为了抗击中国的“无为”的文学,同时表达了他对民族遗产的否认态度。

    D.鲁迅认为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不拒绝外族人的赞叹、学习,但决不允许外族人探检、研究和觊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阐明鲁迅早期文艺思想中的革命精神,接着论述鲁迅早期文艺思想中的革命精神的具体表现。

    B.第③段在论证鲁迅认为文学是表现民族自觉的重要形式,必须传达战斗的思想内容时,引用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的言论是运用了道理论证。

    C.第④段关于鲁迅早期文艺思想中的革命精神表现在追求民族独立自由,宣传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的论证,运用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

    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了在早期的鲁迅文化艺术思想中,鲁迅早期思想和创作的主要特色是革命浪漫主义,增加了文章的理论深度,更利于读者理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之所以翻译“科学小说”,正是因为把握了文学可以揭示生活的真理,容易被人接受,利于宣传思想的要旨。

    B.鲁迅认为世人对拜伦、雪莱等诗人身上反抗行为的不满,把他们归类为魔鬼,这是缺少民族自觉的愚昧表现。

    C.鲁迅早期革命思想的形成一方面是对当下中国文人行为表现的不满,另一方面认为西方的思想经验更有利于救国救民。

    D.鲁迅的《中国地质论》采用对比论证,揭示了满清政府和商人卖国求荣的卑劣行为,表达了对老百姓觉醒反抗的肯定。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从反面论证学习应当专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说》中,韩愈认为存在“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昔日的琵琶女身价很高,引来了众多纨绔子弟的追捧。

    (4)《蜀道难》中运用神话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山之高及回川之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登高》中,杜甫面对萧萧落木,滚滚长江,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以抒写自己漂泊异乡、晚年潦倒的悲苦。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塞山下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联想到丰富的历史往事,于是借西塞山抒发自己对历朝盛衰荣辱的感叹。

    B.首联运用了比喻和俯仰结合的描写手法,描写西塞山前江水蔚蓝、天空云如白絮倒映在澄澈的江中的优美和谐的景色。

    C.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舟行的渐见过程,,“斜生”巧妙的写出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D.颈联以羡慕的心情对西塞山一带烹紫蕨、摘黄柑的乡村生活加以赞美,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诣。自是手不释书。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从庞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光见韩琦等曰:“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琦等拱手曰:“敢不尽力。”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光言:“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

    B.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

    C.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

    D.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故事”,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还可以解释为旧事、先例、典故等涵义,在本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D.“春秋”一词有多种含义。一般指公元前770年~前476年这个时期;另外,在古代,一年只有春秋两季,所以春秋就是一年的代称,也泛指岁月、光阴、年龄和历史;它还指鲁国编年史《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并成为古代史书的通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C.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都听从了他的意见。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4把文中画线句及课本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2)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3)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微写作。①晴雯和袭人是贾宝玉身边两个性情迥异的人物,你喜欢哪一个?要求:结合原著,陈述理由。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