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国之大计”应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C.改革科举制度
D.加强思想控制
2、“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这首诗追述了唐朝与哪国的文化交往( )
A. 新罗 B. 印度 C. 日本 D. 越南
3、岳飞在《满江红》中表达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里的“胡虏”“匈奴”代指
A.匈奴统治者
B.五胡统治者
C.契丹统治者
D.女真统治者
4、有关鉴真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A.他是唐玄宗时的一位高僧 B.他被日本药商界奉为始祖
C.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的古代建筑唐招提寺由他主持设计 D.他创造了日本文字
5、下列搭配错误的是
A. “天可汗”——唐太宗
B. “成吉思汗”——铁木真
C. “诗圣”——魏征
D. “诗仙”——李白
6、元朝时,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民族,这个民族是( )
A.维吾尔族 B.回族 C.苗族 D.蒙古族
7、经过清初几代皇帝的努力,清朝成为一个空前统一和强大的国家,其疆域南至
A.巴勒喀什池 B.南海诸岛
C.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D.台湾及其附属岛屿
8、11世纪前期,西夏建立。它的建立者是
A.耶律阿保机
B.完颜阿骨打
C.赵匡胤
D.元昊
9、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66岁的退休干部王胜玉,用小楷字体手抄《红楼梦》,弘扬传统文化。在抄写的过程中,会抄写到的人物名字有
①贾宝玉 ②林黛玉 ③杜丽娘 ④崔莺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0、从郑和下西洋促进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到戚继光抗倭的民族冲突的变化,起根本原因的是( )
A.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 B.明朝国力由强变弱
C.皇帝不理朝政 D.政府黑暗
11、隋朝在短时间内积累巨大的社会财富,实现统一,但又迅速覆亡,成为古今争论不休的话题。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
A.隋末的农民起义
B.隋朝的残暴统治
C.大兴土木工程
D.开凿大运河
12、宋朝之所以能诞生《清明上河图》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当时的绘画题材广泛
B.画家的风格和技巧成熟
C.城市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D.人民生活对风俗画的需求
13、1684年,清政府设立一个地方行政机构,隶属福建省,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该机构是
A.乌里雅苏台将军府 B.伊犁将军府 C.琼州府 D.台湾府
14、澶渊之盟是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它签订的双方是( )
A.北宋与西夏
B.北宋与辽
C.南宋与金
D.南宋与西夏
15、唐朝书法名家辈出。具有端正尽美、雄浑敦厚的书法风格( )
A.颜真卿
B.柳公权
C.欧阳询
D.王羲之
16、他所带的军队军纪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他立志北伐收复中原,最终却被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请问他是( )
A.岳飞 B.卫青 C.关羽 D.狄青
17、法国启蒙思想家魁奈说:“中国无世袭贵族,官爵仅靠功绩与才能获得……工匠的子弟也能当上总督。”他所评价的是中国的
A. 分封制度
B. 郡县制度
C. 监察制度
D. 科举制度
18、“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是诗人白居易对唐都长安布局的描写,诗中体现了( )
A.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B.市、坊规划井然有序
C.国际性大都会盛况
D.文学艺术的繁荣状况
19、岳飞墓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对联中,“佞臣”指
A.赵高 B.安禄山 C.秦桧 D.赵构
20、繁盛的唐朝在8世纪中期开始走向了衰落,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A.八王之乱
B.安史之乱
C.黄巾军起义
D.宦官专权
21、朱元璋强化皇权
(1)措施:
①在地方:朱元璋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设立“_____”,互不统属,从而使行省的权力分散。朱元璋还先后分封_____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②在中央:在中央,朱元璋为进一步集中权力,废除了_____和_____,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为分散兵权,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_____﹐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③设立_____特务机构: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_____,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后来,明成祖设立_____。这两个机构合称“_____”,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2)影响: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这样就使_____,_____大为加强。
22、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___。
23、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是________。
24、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1)1644年,清朝统治者顺治帝进入_____。
(2)清军消灭残余势力,建立起_____。
25、明成祖在位期间,郑和前后其次下西洋,最远到达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
26、西行天竺,游学那烂陀寺的高僧是________。
27、《红楼梦》这部________强、________高的小说已成为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学名著。虽被统治者列为禁书,但在民间却流传开来,始终无法禁绝。至今,被译成多种文字。
28、文学艺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唐朝经济发展、人才辈出。
(1)被誉为“诗仙”________
(2)被誉为“诗圣”________
29、两宋时,原产于越南的 ______ 由福建推广到江淮一带, ______ 成为著名的瓷都。
30、12世纪初,女真族的首领________,在会宁称帝,国号________,他就是金太祖。
3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松赞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迎接文成公主,行子婿之礼。之后与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为公主筑城、修建宫室,遂“和同为—家”。
材料二: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后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停战,约为兄弟之国。
材料三:宋向金称臣,金册封宋康王为皇帝;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属宋,北属金,割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予金;宋每年向金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从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送至泗州交纳。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友好关系?唐朝与这个民族“和同为—家”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的“和议”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给双方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盟约指出,宋金议和划定的分界线是什么?该盟约签订后,形成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4)民族交融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促成这种趋势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32、请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历史人物。
(1)他的诗有“诗史”之称——
(2)他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契丹”——
(3)他是党项族人,于11世纪前期称大夏皇帝——
(4)他是女真族完颜部首领,1115年建立金朝——
33、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图
(1)小明同学选用以上四幅图片进行研究性学习,你认为他确立的研究主题应该是
A.宋代商业繁荣 B.民族政权并立
C.元朝国家统一 D.大都闻名世界
(2)材料一中图3“交子”是出现于何时的纸币?在什么地方产生?如何评价?
(3)材料一中图4“南宋海船”,这是1974 年泉州市后渚港出土的南宋中型远洋商船。该船长为34米,宽11米,深4米左右,载重量200吨以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鼓励海外贸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加以管理?北宋末年,海船上使用了什么工具导航?战国时期此发明叫什么?
材料二:
(4)材料二这两个人物是准?他们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5)从他们身上你能学习到哪些优秀品质?
材料三:
(6)从材料三可以看出,元朝疆域空前辽阔,那么,元朝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采取了什么制度?
(7)图中的“宣政院辖地”指的是现在的哪一地区?
(8)“琉球”指现在的哪一地区?元朝设立什么机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