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济,谁知道变作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地。就教他骗的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反映了
A.科举制度是一种公开公正的选官制度
B.隋炀帝时期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创立
C.明朝时采取八股取士的弊端
D.科举制度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支持
2、宋元时期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由中国输往西方的创造发明有
①印刷术
②火药
③指南针
④纸币
⑤驿站制度
⑥天文、历法
⑦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
⑧药物
⑨杂技
⑩数学
A. ①②③④⑤
B. ⑥⑦⑧⑨⑩
C. ①②③④⑥
D. ①②③⑦⑩
3、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
A.贞观之治 B.开元盛世 C.贞观遗风 D.康乾盛世
4、“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上述材料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郑和下西洋 B.张骞出使西域
C.吴国船队到夷洲 D.鉴真东渡日本
5、著名导演蔡晶盛执导的历史剧《梦回唐朝》,在拍第十六集《八方来客》(反映唐朝繁荣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时,拟定了如下四个史实,请你帮他指出哪一项是不恰当的
A.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
B. 鉴真东渡传播中国文化
C. 玄奘西游天竺研习佛经
D. 日本遣唐使来华学习
6、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的地区是
A. 福建 B. 台湾 C. 广东 D. 澳门
7、某旅游团参观某景点时听导游这样介绍:“他头顶上悬着匾额,上面写着‘还我河山’往两边看,四周的墙上画着他的事迹,有‘精忠报国’‘郾城大捷’等”,这位导游介绍的人物是( )
A.寇准
B.陆秀夫
C.岳飞
D.文天祥
8、谚语是民间流传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语句。下列谚语反映我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的是
A.“苏湖熟,天下足”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D.“地在人种,事在人为”
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说螳螂正想要捕捉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如果把李自成比作螳螂,把明朝比作蝉,这里的“黄雀”应该指的是
A.辽
B.金
C.元
D.清
10、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词汇在风云流转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坐标,下表所列词汇中“设立厂卫、郑和下西洋”对应的朝代是
A.唐朝 B.北宋 C.元朝 D.明朝
11、巴蜀大地曾出现了许多被人们称颂的历史人物。其中,人们作歌“晨风习习吹动,春雨滋润禾苗;太守注重农业,百姓丰足富饶”赞扬的是( )
A. 蔓子 B. 张仪 C. 文翁 D. 吴资
12、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访华的乒乓球队充当了两国之间的民间外交特使。国际舆论将此称为“乒乓外交”。“小球转动大球”的故事反映了我国与哪个国家外交关系的改变
A. 英国
B. 日本
C. 印度
D. 美国
13、下面是小明同学制作的“元朝中央机构示意图(局部)”,其中“?”处应填入( )
A.中书省
B.宣政院
C.枢密院
D.御史台
14、清政府把全国分为18个省、五个将军辖区和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共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内蒙古蒙旗等,在各省、区分设总督、巡抚、将军、办事大臣管理地方;在中央又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这一系列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有( )
①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②机构臃肿,政府办事效率低
③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④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下列表达与史实不相符的是
A.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B.元昊建立西夏政权
C.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政权 D.赵构建立北宋政权
16、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中写道:“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下列对此解读不准确的是( )
A.火药的发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B.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C.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D.三种发明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
17、清朝时,社会上流传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民谣。它反映出的社会状况是:( )
A.文字狱的盛行
B.官吏贪污成风
C.商业贸易繁荣
D.人口快速增长
18、唐朝以前,人们对求取功名的看法多是“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但宋朝以后则是“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诗歌文学逐渐凋零
B.统治者重文轻武
C.经济的繁荣
D.社会稳定
19、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谥“孝慈”,故名孝陵,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下列史实与明太祖有关的是
①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 ②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③设立锦衣卫特务机构 ④设立军机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和同为一家”是指唐朝与哪个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 )
A.契丹 B.女真 C.吐蕃 D.蒙古
21、宋代的词人层出不穷,杰出的有_________、李清照、辛弃疾等。
22、唐代书法名家辈出,___________的书法具有 “端正劲美,雄浑敦厚”的特点。
23、“________”结束了盛唐的神话,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907年 ______建立了后梁政权,彻底终结了唐朝的统治。
2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是________。
25、唐朝时期,我国对外交往频繁。
(1)唐都 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2)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 ”。
(3)据玄奘口述,由其弟子记录成书的《 》,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26、嫁给松赞干布的唐朝公主是________。
27、请你写出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和南北端点。
28、唐诗
(1)概况:唐朝是中国历史上________创作的黄金时期。当时的文人士子,以唱和吟诵诗歌作为社会交往和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
(2)诗人代表
李白 | 他的诗歌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表现出蔑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他因此享有“________”的美誉。 |
杜甫 | 他的诗风淳朴厚重,很多诗作反映了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悲愤凄婉之情。由于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________”。 |
________ | 他的诗直面社会现实,揭示了统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他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深受大众欢迎。 |
29、在粮食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_____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30、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3世纪时,传入_____________,之后传到日本和东南亚,又经_____________传到波斯,后来经过___________的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31、中国古代文化灿烂,科技成就领先世界。请将下列人物与他们的贡献连起来。
毕昇________ ①编写《资治通鉴》
司马光________ ②发明活字印刷术
李时珍________ ③编写《本草纲目》
徐光启________ ④编写《天工开物》
宋应星________ ⑤编写《农政全书》
32、列举唐玄宗册封的三位少数民族首领
33、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措施的调整关乎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耕,地利不尽出……务本于内,废井田,开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咬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材料三“行之五六年,民间垦辟种艺之业,增前数倍。”
《农桑辑要》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谈谈当时是如何解决“草不尽耕,地利不尽出”的现象的
(2)材料二说明唐太宗的何种治国理念?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太宗的什么措施体现了这种思想
(3)材料三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次改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