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温州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宋代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中国商船的踪迹最远可到达(  )

    A. 朝鲜

    B. 日本

    C. 南海诸国

    D. 非洲东海岸

  • 2、明清是我国古代小说创作的黄金时期,其中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是曹雪芹的

    A.《三国演义》

    B.《红楼梦》

    C.《水浒传》

    D.《西游记》

  • 3、“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促使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伟大”的主要因素是

    A. 知人善任

    B. 隋亡之鉴

    C. 居安思危

    D. 虚心纳谏

  • 4、1141年后,我国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南方经济得到发展。这主要是因为

    A. 北宋陆续消灭了各地的割据政权

    B. 宋辽议和

    C. 南宋与金订立了和约

    D. 经济重心的南移

  • 5、明朝末年,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非法占据我国澳门的国家是:

    A. 英国

    B. 西班牙

    C. 葡萄牙

    D. 法国

  • 6、“宣政院,从一品,掌释教,治吐蕃。其用人,自为选。”——《元史》·卷八十七。这一记载,最能说明

    A. 元朝实现全国统一

    B.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C. 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

    D. 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机构

  • 7、唐太宗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话中的“人”指 ( )

    A.魏征

    B.房玄龄

    C.杜如晦

    D.姚崇

  • 8、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明清时期阶段特征的归纳正确的是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

    D.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 9、明朝时,郑和能够完成七次下西洋壮举的主要原因是

    A.国力强盛

    B.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C.造船技术高超

    D.地理和航海知识的丰富

  • 10、《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哪个城市的商业繁荣景象( )

    A. 唐都长安   B. 北宋都城东京   C. 南宋都城临安   D. 元大都

  • 11、以下政权被金消灭的有

    ①辽

    ②北宋

    ③西夏

    ④南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④

  • 12、某同学在观看某古装电视剧时发现,城市中的大街小巷店铺林立,街头巷尾还有很多游走商贩,热闹非凡,凌晨仍有许多店铺营业。由此可以推断

    A.当时政府重农抑商

    B.政府对于商业的限制非常严格

    C.海外贸易非常繁荣

    D.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宋朝

  • 13、“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领着她的儿子耶律隆绪,率二十万大军长驱南下,再次攻打宋朝。……寇准力劝宋真宗御驾亲征。宋真宗亲率大兵北上抗辽……”材料所述史实是( )

    A.黄巢起义 B.宋夏议和 C.澶州之战 D.郾城大捷

  • 14、《东京梦华录》记载:“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50余座,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城市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B. 北方人迁到江南,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C.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学习和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

    D. 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重本抑末”政策

  • 15、浙江杭州西湖边有座岳王庙,人们立庙纪念岳飞主要是因为

    A.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B.岳飞是北宋名将

    C.岳家军作战勇敢

    D.岳飞被害

  • 16、下列事件中,不属于唐朝对外关系的是(       

    A.玄奘西游

    B.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C.鉴真东渡日本

    D.新罗派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

  • 17、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其中类雪似银称誉的是(

    A. 越窑青瓷   B. 邢窑白瓷   C. 唐三彩   D. 景德镇瓷器

  • 18、下表为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表中户数变化最能说明唐至宋代这一时期的什么情况

     

     

    西汉(2年)

    西晋(280年)

    唐代(742年)

    宋代(1080年)

    北方

    965

    149

    493

    459

    南方

    111

    65

    257

    830

     

     

    A. 经济重心南移

    B. 政权并立

    C. 城市经济活跃

    D. 民族交融加强

  • 19、明朝统治者为了从思想上加强对人民的控制,采取的措施(     

    A.焚书坑儒

    B.重文轻武

    C.八股取士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20、“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深受唐玄宗喜爱,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他是中国继屈原后有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他是( )

    A.李白 B.杜甫 C.王勃 D.白居易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由于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故有“________”之称。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编的《________》,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 22、民族交往与交融

    (1)文成公主入藏

    ①唐太宗时,吐蕃赞普_______统一了青藏高原,定都______,唐太宗把________嫁给了他。

    ②意义:唐蕃和亲促进了___________

    (2)民族交融

    ①汉族和北方一些少数民族杂居,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

    ②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朝关系密切。

    (3)唐太宗实行_______的民族政策,被尊称为_______

  • 23、唐朝长安城内的居民区被称为________

  • 24、后人尊称炎帝和________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________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

     

  • 25、党项族:(1)区域: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_____的一支。(2)建国: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_____称大夏皇帝,定都____,史称____。(3)统治:仿效_____,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西夏文字。

    知识点2 辽与北宋的和战

  • 26、武则天统治期间,社会生产继续发展,边疆得到开拓,人口明显增长,统治基础得以扩大,因此,史称有________,为唐朝________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 27、隋朝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以________为中心,全长两千多公里。

     

  • 28、唐朝国势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29、赵州桥的设计者是隋朝的工匠________

  • 30、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是

     

三、连线题 (共1题,共 5分)
  • 31、连线题

四、列举题 (共1题,共 5分)
  • 32、请根据提示信息列举出相关的思想文化成就

    (1)北宋毕昇发明的新技术_______

    (2)明代末年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_______

    (3)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_______

    (4)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_______

五、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1)材料中“最早的考试制度”指的是什么?它正式诞生在谁统治时期?

    (2)列举出唐朝时完善这一制度的两位关键人物及其措施。

    (3)这一制度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65
题数 3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连线题
四、列举题
五、综合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