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白杨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唐朝的哪座城市,既是当时各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   )

    A. 洛阳   B. 长安   C. 扬州   D. 成都

  • 2、它是在徽调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国粹”的剧种是(     

    A.杂剧

    B.豫剧

    C.京剧

    D.川剧

  • 3、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白发)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A.辽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地打击

    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宋、金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D.北宋出现了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

  • 4、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A. 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B. 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C. 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 三国鼎立,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 5、历史上曾经盘踞我国台湾达38年之久的殖民者是

    A. 葡萄牙

    B. 荷兰

    C. 英国

    D. 美国

  • 6、南宋时期,有一位阿拉伯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要办理手续的地方是(     

    A.外贸部门

    B.礼部

    C.蕃市

    D.市舶司

  • 7、下面不属于唐朝成就斐然的艺术创作的是

    A. 书法绘画

    B. 音乐歌舞

    C. 石窟雕刻

    D. 小说戏剧

  • 8、被誉为“世界建桥史上的一个奇迹”的古代桥梁是

    A. B.

    C. D.

  • 9、观察如图,说说这一时期创办的企业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A.企业全部分布在内陆地区 B.企业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

    C.企业主要分布在通商口岸附近 D.企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 10、在历史专题复习课上,老师用多媒体展了“文成公主入藏”“安西都护府”“唐蕃会盟碑”“金城公主入藏”等史料和信息,这一专题复习的主题应是(  )

    A.经济发展史 B.科技成就史 C.民族关系史 D.文学艺术史

  • 11、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治国举措的共同之处(  )

    ①打击敌对官僚贵族②重用人才③减轻人民负担

    ④发展经济⑤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⑥完善三省六部制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②③④

  • 12、有一部科技巨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它的作者是( )

    A.李时珍 B.宋应星 C.徐光启 D.司马光

  • 13、假设某班正在开一个讨论会,内容涉及“中央册封达赖、班禅”“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驻藏大臣与伊犁将军”。你认为讨论会的主题是

    A. 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

    B. 明朝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的管理

    C. 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

    D. 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

  • 14、以下解说词适用于下图的是

     

    A. 彻底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B.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 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

    D. 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15、下列关于宋元时期中外交通发达的原因与表现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宋代航海技术进步,海上贸易频繁

    B.宋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C.元朝建立后,陆路和海路交通范围进一步扩大

    D.宋元时期,陆上丝绸之路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 16、我们经常说的“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是指(   )。

    A. 佛教、基督教、耶稣教   B. 耶稣教、佛教、道教

    C. 佛教、道教、儒教   D.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 17、唐朝曾经盛极一时,享誉世界,但很快就走向衰落。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

    A.开元盛世 B.安史之乱 C.黄巢农民起义 D.靖康之耻

  • 18、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中西夏政权的建立者属于

    A.党项族 B.突厥族 C.契丹族 D.蒙古族

  • 19、袁腾飞在《百家讲坛》讲到“塞北三朝”,这指的是与两宋并立的三大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它们分别是

    A. 辽、西夏、清

    B. 辽、西夏、金

    C. 金、西夏、元

    D. 大理、元、金

  • 20、施展在《枢纽》一书中说:“但是安史之乱意外地促成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战乱起后,大量人口逃至江南。”“安史之乱改变了淮南、江南地区的人口密度。”从这些叙述中获得的信息不包括

    A.“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

    B.北人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C.唐朝中晚期北方人口大批南迁

    D.劳动力是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_____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______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也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 22、   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述的是_______民族的生活。

    (2)与北宋对峙,定都兴庆府的少数民族是_______,1227年,它被_______军队所灭。

    (3)1115年建立政权,1127年灭亡北宋,这个政权的建立者是__________,它在______年被蒙古所灭。

    (4)辽朝与北宋、金朝与南宋先后对峙,实际上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南北朝时代,但也促进了各族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进一步联系,为中华各民族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实现“再次统一”的朝代是__________

  • 23、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_____:为学习中国先进文化,日本派遗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_____

  • 24、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内容。

    (1)1234年灭金的政权——

    (2)制成于战国时期的指南工具——

    (3)宋太祖为分知州权力设置了——

  • 25、明朝末年,占领我国宝岛台湾的殖民者是________

  • 26、女真族的崛起

    (1)金的建立时间是____

    (2)金的建立者是____族的____,他就是金太祖。

    (3)金的都城在____

    (4)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____,发展____,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 27、2017年11月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和夫人梅拉尼娅共同参观故宫前三殿,这三殿名称分别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文化。故宫兴建于A.唐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 28、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_______年攻入北京城,明朝末帝______在绝望中自缢,明王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 29、1565年,______率军荡平东南沿海地区的倭寇;1662年,______收复台湾,给荷兰殖民者以沉重打击。

  • 30、标志中国戏曲艺术成熟的是________的诞生。

三、连线题 (共1题,共 5分)
  • 3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松赞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迎接文成公主,行子婿之礼。之后与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为公主筑城、修建宫室,遂“和同为—家”。

    材料二: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后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停战,约为兄弟之国。

    材料三:宋向金称臣,金册封宋康王为皇帝;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属宋,北属金,割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予金;宋每年向金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从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送至泗州交纳。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友好关系?唐朝与这个民族“和同为—家”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的“和议”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给双方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盟约指出,宋金议和划定的分界线是什么?该盟约签订后,形成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4)民族交融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促成这种趋势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四、列举题 (共1题,共 5分)
  • 32、请例举两个与南宋并立的民族政权名称

五、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

    材料二: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南洋各地的联系,很多国家都在和他的接触之后派使者来中国贸易。郑和下西洋也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在他的影响下,中国人到南洋去的也日益增多。郑和的历史功绩是不能磨灭的。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说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2)郑和什么时候第一次出使西洋?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了哪里?

    (3)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65
题数 3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连线题
四、列举题
五、综合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