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营口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澶渊之盟”与宋夏和约的共同点有(     

    ①都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②都有利于北宋边境贸易的发展

    ③签约的地点都在北宋的都城

    ④都是在北宋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前提下订立的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2、“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材料中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点苍山会盟

    B.和同为一家

    C.澶渊之盟

    D.经济重心南移

  • 3、唐朝由盛转衰开始于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黄巢起义

  • 4、戚继光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岁华。”诗中的“危”指的是(     

    A.东北地区遭到入侵

    B.台湾被殖民者强占

    C.新疆地区遭受侵略

    D.东南沿海倭患严重

  • 5、古代中华民族最强盛的时代,无非汉唐。而汉唐之终结,均由农民起义引起。其中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的农民起义是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藩镇割据

    D.陈桥兵变

  • 6、如图描绘的是唐朝时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使者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它体现了(       

    A.科举制度的进步

    B.开明的民族关系

    C.社会风气的开放

    D.三省六部制完善

  • 7、分析如图清朝前期人口增长与人均田地统计图,错误的是

    A.乾隆时期人口迅速增长

    B.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

    C.乾隆时期人地矛盾突出

    D.清朝前期经济衰退

  • 8、杜甫“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世。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聚丰实。”一诗,描述的盛世景象出现在(  )

    A. 汉武帝时

    B. 光武帝时

    C. 唐太宗时

    D. 唐玄宗时

  • 9、“平王之时,周室衰微,政由方伯”,说明周朝此时

    A.中央集权 B.社会安定 C.诸侯争霸 D.国家灭亡

  • 10、北宋的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

    A.勾栏

    B.瓦子

    C.柜坊

    D.茶肆

  • 11、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安史之乱发生在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 12、好多诗词当中都可以找到历史的影子。有一首描绘契丹人生活的诗道:“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知识有(  )

    ①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  ②契丹人居住在营帐里③契丹人过的是定居生活  ④契丹人靠打猎为生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 13、保证利益分配的合理、减少不必要的冲突,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历史上改革就是利益分配的交汇点,下列哪一举措体现了商鞅变法保证农民利益、打击贵族特权?(   

    A.推行县制

    B.统一货币、度量衡

    C.奖励耕战

    D.承认土地私有

  • 14、下列关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史实,论述正确的是

    ①北方出现了并立的五个政权

    ②十国都是南方政权

    ③当时我国北方连年战乱,而南方保持相对稳定的局面

    ④政权虽然分立,但统一始终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A.①③④

    B.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

  • 15、“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人…衍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这段话赞扬的中国古代制度是(  )

    A. 科举制 B. 察举制

    C. 三省六部制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16、在一次校内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提示关键词:“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天王”,参赛选手根据这些提示,可以判断出主持,人描述的历史人物是( )

    A.洪秀全 B.李秀成 C.杨秀清 D.石达开

  • 17、中印交流源远流长,唐朝时期玄奘西游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唐朝时称印度为波斯

    B. 玄奘游学的大昭寺是印度佛学的最高学府

    C. 玄奘回国后,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D. 玄奘的亲身见闻被写成《大唐西域记》

  • 18、唐太宗“以天下为家”“唯贤是与”。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既用秦王府旧人,也用东宫旧仇;既用高祖遗臣,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材料表明,“贞观之治”的出现得益于(     

    A.分封制的深远影响

    B.统治者的革新魄力

    C.统治集团重用贤能

    D.科举制的发展完善

  • 19、我国的历史是由整个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在其发展长河中,出现了许多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中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全国性统一封建政权是(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 20、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开创于唐初,废除于清末

    B.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C.毫无公平公正性可言

    D.看重门第,不利于选拔人才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由隋朝工匠李春设计修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是________

     

  • 22、宋朝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________加以管理;商贸的繁荣促进了货币的发展,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纸币“________”。

     

  • 23、科技名著

    (1)李时珍的药物学著作《_____》,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宋应星的科技巨著《_____》,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_____”。

    (3)徐光启的农业著作《_____》,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等大类,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末一部重要的____科技巨著。

  • 24、今天的新疆、_______、云南、东北广大地区,_______及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之内。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 25、隋的统一

    (1)隋朝建立

    ①背景:北周末年,外戚______掌握大权。

    ②时间:_____

    ③都城:____

    (2)隋朝统一

    ①时间:____

    ②结果:隋文帝灭掉____,统一全国。

    ③意义:隋的统一,结束了____,顺应了____

    (3)隋朝的巩固

    ①措施:____,编订户籍,统一________制度;加强____,提高____

    ②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____的王朝。

  • 26、______年,铁木真统一______,建立蒙古政权,铁木真被拥立为大汗,尊称为______

  • 27、历史典故“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其故事的主人公是________(人名);宋真宗时辽与北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这次宋辽盟约称为“________”。

  • 28、和: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_____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 29、“房谋杜断”指的是唐太宗时期重用的两位宰相:________________

     

  • 30、册封西藏佛教首领达赖喇嘛的皇帝是________;册封班禅额尔德尼的皇帝是________。设置驻藏大臣的皇帝是________。颁布金瓶掣签制度的皇帝是________

三、连线题 (共1题,共 5分)
  • 31、连线题

四、列举题 (共1题,共 5分)
  • 32、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1)________年,隋朝灭掉南朝的最后一个政权陈,重新统一全国。

    (2)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____________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__________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

五、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3、明清时期,农业发展对比前代有了长足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生齿殷繁(人口众多),土地所出,仅可赡给(周济救助),偶遇荒歉,民食维艰,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

    ——《清实录》

    材料四: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材料所示著作的成书年代及作者,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著作的历史地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朱棣和康熙的共同主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前期所面临的社会问题以及解决“于百姓最有裨益”的措施。

    (4)根据材料四,概括明清农业较前代相比的新发展。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65
题数 3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连线题
四、列举题
五、综合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