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要送给方志敏两句诗,我会选择本课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浪费_________ 倒霉_________ 衰弱________ 目不转睛_________
单调_________ 保护_________ 敏锐________ 司空见惯_________
鄙夷_________ 保密_________ 惬意________ 锲而不舍_________
3、根据语境填写表示“看”的词语。
(1)院子里的鹅和鸡立即掉过头来( )男孩,并发出了一阵使人无法忍受的咯咯声。
(2)他爬到了长满荆棘和黑莓藤蔓攀缘的厚石头围墙上,坐在那里( )着自己的家。
(3)在陵园,我们( )了烈士纪念碑。
(4)时间不多了,我只能匆匆( )一下这本书的大概内容。
4、“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读到这句话,
我的体会是(体会对比、反衬的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句、名言警句巧收藏。
1.稻花香里说丰年,_____________。
2.横眉冷对千夫指,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
4.老师循循善诱像春雨一样,正如杜甫的诗句“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说答应给别人的不能少,与人约好的不能变。
6、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展现了几幅图画?
。
7、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1】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
中庭地白树栖鸦_______ 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
【2】前两句诗描写出了景物_______的特点。
【3】下列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前两句诗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了月光的皎洁。
B.第二句诗中的“湿”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C.末句中的“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D.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因思念家乡和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情感。
8、课内阅读。
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轻烟散入五侯家。
【1】请将古诗补充完整。
【2】诗的前两句用“____”“____”两字点明诗歌描写的是春天景色;后两句用“_____”“_____”两词点名享受特权的对象,现人们常用“________”这句诗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色。
【3】第一句诗意是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无处不”用双重否定写出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B.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刻画了一幅夜晚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C.后两句诗歌说明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皇宫也不例外。
D.“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的是皇宫园林中的风光。
【5】《寒食》的作者是_____代的______。《寒食》是一首_______诗。诗人笔法巧妙含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_______,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诗人______________。
9、阅读,完成练习。
《鲁滨孙漂流》节选
我现在开始郑重其事地考虑我目前的情形和环境,把我每天的经历一一用笔记下来。我这样做,为的不是留给后来的人看(①我不相信以后会有人到这荒岛上来),只不过写出来给自己每天看看,减轻一点儿心中的苦闷罢了。我的理智现在已经能够逐渐控制我的失望心情,②我开始尽量安慰我自己,把当前的好处和坏处加以比较,使自己能够知足安命,并按照商业簿记上“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我的幸与不幸,好处与坏处公正地排列出来:
……
【1】根据课文内容给文中①②处填上关联词。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滨孙减轻自己心中苦闷的方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鲁滨孙为了使自己更理智,按照商业簿记上“借方”和“贷方”的格式,把他的幸与不幸,好处与坏处公正地排列出来。这种方式被很多在困境中的人采用,请你用这种方式,帮帮一位总是担心自己考不好而焦虑不安的同学,并提出建议。不足与优势可以根据生活情况虚拟。
不足:
优势:
建议:
10、 野菊花
你见过生长在山坡野地上的野菊花吗?你喜爱那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吗?也许,它们不惹人注目,因为它们只不过是一朵朵普普通通的小花。
我特别喜爱野菊花。记得小时候在南方的外婆家,一年秋天,外婆带我到野外去玩,来到一处山坡上,只见满山盛开着黄茸茸的野菊花。它们那小小的绿色叶片衬托着那小小的黄色花朵,好看极了。可当它们没有开花的时候,人们以为它们是一棵棵小草。秋天,一旦开花,它们就很美,美得自然,美的朴实。野菊花没有兰花的芬芳,更没有牡丹的富贵。但野菊花生命力很强,花期也长,到了深秋初冬时节,百花凋谢,它们却依然开放。
外婆告诉我,野菊花还有很多用途。那天我爬上山坡去摘花时,不小心滑了一跤,脚上擦破皮,出血了,我直叫痛。这时外婆马上摘了几朵盛开的野菊花,挤出汁,敷在我的伤口上。我觉得清凉清凉的,不几天伤口就好了。外婆说,野菊花有消毒止血的功能。解放前穷人治伤买不起药,就用干的野菊花熬水洗伤口,还真管用。外婆又说,野菊花还能清热败火,治感冒。我没有想到野菊花有这么多用途。
我长大回到北方上学以后,心里总是惦记着野菊花。假期去外婆家总要摘不少带回家里来。妈妈教我把野菊花洗净晒干泡茶渴。我喝过红茶、绿茶,可从没有喝过野菊花茶。泡了一杯,尝了一口,只觉得沁人的清香直入肺腑,真顶得上清凉饮料哩。
野菊花土生土长,无所需求,却默默无私地向人们奉献。我喜爱它的朴素它的顽强。我觉得人不也需要有一种野菊花的精神吗?人应像它那样默默地生长 □ 不求索取 □ 只是给予 □ 给予 □
我愿做一朵小小的野菊花
【1】对第二自然段段意概括最准确的是( )
A. 我特别喜爱野菊花。
B. 我喜爱野菊花朴实的美。
C. 我喜爱野菊花的朴素和顽强。
【2】第五自然段中“□”中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 , 。 B. , , , …… C. , , 、 。
【3】把反问句“我觉得人不也需要有一种野菊花的精神吗?”改为陈述句,正确的是( )
A. 我觉得人不需要有野菊花的精神。
B. 我觉得人不能不有一点野菊花的精神。
C. 我觉得人也需要有一点野菊花的精神。
【4】对选文的中心思想,概括的最确切的是( )
A. 本文通过记叙野菊花的特点及用途,赞美了野菊花朴实、顽强的品格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我”愿向野菊花学习的美好愿望。
B. 本文通过记叙野菊花的特点,说明了野菊花的广泛用途。
C. 本文通过记叙野菊花的特点及用途,赞美了野菊花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我”喜爱野菊花的思想感情。
11、课内阅读。
不懂就要问
孙中山小时侯在私塾读书。那时侯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叫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1】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①诵(A.sòng B.sóng C.sōng)________
②戒(A.jiè B.jiē C.jié )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对下列词语理解不正确的是( )
A.霎时:指时间很短。本文指同学们听了孙中山的请求后,马上被吓呆了。
B.照例:指照平常的做法。
C.鸦雀无声:指乌鸦和麻雀都不出声了。
【3】文中最能表达文章中心思想的语句是( )
A.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
B.文章第6自然段的那句话
C.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的那句话
【4】本文可分为三段,对段落的划分及段意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第一段:(第1自然段) 段意: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老师只让背不给讲。
B.第二段:(第2—7自然段) 段意:写了孙中山学习时壮着胆子请老师讲一讲课文的一件事。
C.第三段:(第8—9自然段) 段意:赞扬了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态度。
D.第一段:(第1-2自然段)段意: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老师只让背不给讲。
【5】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小时候勤学好问?( )(多选)
A.为了学好知识,不懂就大胆提问。
B.为了弄清道理,挨打也值得。
C.不怕先生,不怕打戒尺。
12、课内阅读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的很厉害,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这段话选自一课______________,作者是俄国作家______________ 。
【2】文中的“这样做”指的是什么?
【3】用“____________”画出桑娜的心理活动。
【4】从桑娜矛盾的内心活动中你体会到什么?
13、按课文《小柳树和小枣树》内容填空。
院子里有一棵小柳树和一棵小枣树。
小柳树的腰细细的,树枝绿绿的,真好看。小柳树看看小枣树,树枝弯弯曲曲的,一点儿也不好看。小柳树说:“喂,小枣树,你的树枝多难看哪!你看我,多漂亮!”
春天,小柳树发芽儿了。过了几天,小柳树的芽儿变成小叶子,她穿上一身浅绿色的衣服,真美!她看看小枣树,小枣树还是光秃秃的。小柳树说:“喂,小枣树,你怎么不长叶子呀?你看我,多漂亮!”
又过了好些日子,小枣树才长出了小小的叶子。这时候,小柳树的叶子已经长得又细又长了。在微风里得意地跳起舞来。
到了秋天,小枣树结了许多又大又红的枣子。大家把枣子打下来,坐在院子里,高高兴兴地吃起来。
小柳树看看自己,什么也没结。她想:从前我总是说枣树不好看,这回她该说我啦!可是过了一天又一天,小枣树什么也没说。小柳树实在忍不住了,她问小枣树:“你怎么不说我呀?”小枣树不明白,问道:“说你什么呀?”小柳树低下头,说:“说我不会结枣子呗……”
小枣树温和地说:“你虽然不会结枣子,可是一到春天,你就发芽长叶,比我绿得早;到了秋天,你比我落叶晚。再说,你长得也比我快,等你长大了,人们在树阴下乘凉,那有多好啊!”
小柳树听了,觉得非常不好意思。
【1】小柳树听了小枣树的话,为什么觉得非常不好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内阅读:
陆羽与《茶经》(节选)
二十一岁那年,陆羽为了搜集撰写《茶经》的资料,开始游历天下。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晒雨淋,足迹遍布巴山蜀水、荆楚大地、吴越山川……每到一处,陆羽都向当地百姓请教如何种茶、制茶、烹茶、饮茶,并把搜集到的资料详细记入“茶汇”。他还细心地将各种茶叶制成标本,随船运回老家。经过十六年的游历后,陆羽隐居浙江湖州,潜心从事茶的研究和著述。他凭借实地,考察三十二州茶叶产地所获的资料和多年的研究所得,历时五年,写成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茶经》。又过了五年,经增补修订的《茶经》正式出版,这时,陆羽已经四十七岁了。整部巨著的完成,历时二十六年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 “标”字的音序是 ,部首是 ,除了部首外有 画。“标”的解释有:①树木的末端。②记号。③用文字或其他事物表明。④给竞赛优胜者的奖品,文中的“标”应取第 种解释。
【2】从文段中可看出《茶经》这本书的内容有 、 、 。
【3】作者写陆羽游历天下搜集资料,先写游历天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写搜集资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用“∥”把这段话划分为两层,概括每层大意。
第一层:
第二层:
15、将下列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①那平静的“湖面”就是被它踩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姑娘天真的心灵,正像一个含苞欲放的花蕾。
____________________
16、把下列句子改成“把”字句和“被”字句。
1.垃圾填没了船与船之间的空隙。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正好包住了苍蝇和蜘蛛。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雨水淋湿了战士们的衣服。
改成“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成“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改反问句为陈述句
(1)难道你们没有看到我放入嘴里的是中指吗?(改反问句为陈述句。)
(2)一只兔子怎么可能同时砸晕3只猎狗呢?(改反问句为陈述句。)
(3)烤过的贝壳不会磨成黑色的细粉。(改为反问句)
(4)不注重细节的人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改双重否定句为肯定陈述句)
18、把双重否定句改为肯定句。
1.这个问题不能不讲清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起地道战,谁也不能不承认是个奇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不能不遵守交通规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完成下列句子练习。
①美丽的大草原令人神往。(改为反问句、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森林爷爷战胜了妖魔。(改为“把”字句、“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妈妈对我说:“等你测试完回来,陪我去书城买些教学用书。”(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满园的柿树上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改为比喻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写句子。
(1) 能不能战胜自己的决心,是每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修改病句)
。
(2) 第二天,他把这两个日本孤女送往石家庄。(改为被字句)
。
(3) 看到他今天的成功,我真感到自豪。(转换句式,意思不变。)
21、要求:(1)下面题目自选,注意先把题目补充完整。(2)感情真实,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格式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不写错别字,字数不少于450字。(3)注意不出现真实的学校、班级、姓名。
题目一:最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如“心灵”、“语言”、“瞬间”、“画面”、“风景”等,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题目二:生活中,我们一天天长大,懂得了学习,懂得了孝敬父母,懂得了尊重他人,懂得了珍惜友情,懂得了珍惜幸福,请你通过一、两件事写一篇文章,表达生活中的某一个道理。题目自拟,字数在500字以上。
(1)词语准确,语句通顺,要有新意。
(2)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