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古工作者在李世民陵墓中发现“十四国蕃君长石像”,十四个蕃君长都是唐朝时期周边的少数民族国王或首领。这些“蕃君长石像”说明唐朝
A.李世民的战功卓绝
B.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军民关系十分融洽
D.加强了对藩镇的统治
2、暑假期间,学校组织部分同学开展历史研学之旅,地点是西安,除了游览西安古城墙、秦陵兵马俑外,还能参观
A.山顶洞人遗址 B.半坡遗址 C.大汶口遗址 D.河姆渡遗址
3、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说“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中国的万里长城是最美的。”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自秦朝以来,历代不断整修。其中明长城的起止点是
A.东起鸭绿江边,西到嘉峪关 B.东起山海关,西到陇西
C.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D.东起鸭绿江,西到宝鸡
4、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代王朝都管对该地区实施过有效管辖。其中清朝采取的管辖措施有
A. 设置伊犁将军
B. 设宣政院管辖
C. 册封达赖和班禅
D. 设置驻藏大臣
5、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有( )
①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提出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
③美国总统访华,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 ④日本首相访华,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6、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下列有关中华文明成就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②《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活字印刷品 ③北宋时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事业④《本草纲目》是世界医药学重要文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清朝某一官员的职责是:“行使职责,维护国家主权;巩固边防,勘平内外侵扰;赈恤灾黎,发展西藏经济;开启民智,发展文化教育。”材料中的官员是
A.伊犁将军
B.驻藏大臣
C.宣政院
D.议政王大臣
8、虞云国所著的《细说宋朝》分析辽国兴起原因,认为“敬塘献土”事件是决定性的,“直接导致了宋朝在宋辽对峙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敬塘献土”是指后唐大将石敬塘向辽太宗耶律德光称臣称子,并晋献哪一片地区的事件?( )
A.河间地区
B.虞舜十二州
C.河套地区
D.幽云十六州
9、归纳比较法是历史学习的主要方法之一。归纳比较宋辽、宋夏之间的议和,其共同点是
①宋给少数民族政权岁币 ②辽、西夏都与大宋约为兄弟之国
③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④宋割地给少数民族政权
A.②③④
B.①③
C.①④
D.①②③
10、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鸿恩大德,前古未比。”那么,隋朝修建大运河所起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
A. 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 加强北部边防
C. 加强南北经济的交流 D. 巩固隋朝的统治
11、下列关于清军入关统一中国的评价,错误的是( )
A. 有利于封建社会的发展前进 B. 有利于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交流
C. 有利于满洲族社会进步 D.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12、西藏置于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之下开始于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3、下图这位人物被毛泽东称之为“一代天骄”,他的历史功绩是
A.统一蒙古 B.建立元朝 C.建立行省 D.打退沙俄
14、外来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在元代受到高度重视,主要表现在( )
①设置澎湖巡检司 ②设置回回司天监 ③设置回回药物院 ④重用来自伊斯兰地区的天文历法、医药等方面的科技人才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15、七年级某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隋唐时期”的内容时,整理了如下资料,请你为他们的学习制定一个合适的主题
A.早期国家的建立和社会变革
B.政权并立和民族交融
C.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社会变化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6、下图是我国某朝代的“地方机构示意图”。依据留存信息,可以判断该朝代是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17、《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下列史实能在此书中查到的是
A.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B.战国七雄
C.元灭南宋
D.设置驻藏大臣
18、“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无端盗贼起,忽已岁时迁”是杜甫的一首名作。此诗可用于研究的对象是
A.唐高宗
B.唐太宗
C.唐玄宗
D.武则天
19、在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是
A. 隋
B. 唐
C. 北宋
D. 元
20、从元朝开始,历代中央政府为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都重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元朝管辖西藏地方事务的机构是
A.宣政院
B.澎湖巡检司
C.驻藏大臣
D.中书省
21、明代引进了原产于_______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2、历史典故“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其故事的主人公是________(人名);宋真宗时辽与北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这次宋辽盟约称为“________”。
23、我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起来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24、北宋、西夏、金的建立者的姓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五代十国时代特点: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_____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此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_____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26、"十万烟火,甲于天下,地值寸金"写的是________。
27、清朝时,带领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返回祖国的首领是________。
28、册封“达赖喇嘛”的的皇帝是________。
29、郑成功最大的历史功绩是________。
30、626年,李世民上台,在位统治20年,开创的盛世局面,史称“__________”。他评价为可以知得失的“镜子”,是大臣__________。
31、明清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达到古代最高峰。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说出明朝是如何强化皇权的?
材料二 (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代史学家赵翼
(2)材料二是对哪一机构的描述?这一机构是哪个皇帝在位时设立的?
材料三 “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雍正帝时的一位进士因写这两句诗而被斩首。
(3)材料三中反映了清朝的什么政策?如何评价这一政策?
32、根据所给的信息,请将相关人物的名字填在横线上。
(1)敢于直言,经常提醒皇帝居安思危,被喻为“一面镜子”,他是________。
(2)“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民族英雄是________。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是________。
(4)“他率领本部粉碎了沙俄军队的围追堵截重返祖国”,他是________。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赵匡胤称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
材料三 “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
——魏泰《东轩笔录》
请回答:(1)从材料一中找出赵普建议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和措施的语句。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期治国方略,并分析其利弊。
(3)识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是怎样发展科举制的。
(4)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三中的现象与宋朝实行的哪一国策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