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鉴真和玄奘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②都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③都是实现人生目标历尽艰辛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近代西方人把科举制称为古代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孙中山说:“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制度。”最早创立科举制的是
A. 西汉
B. 隋朝
C. 唐朝
D. 北宋
3、明末农民起义首先爆发在陕北的原因是( )
①连年发生大旱
②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
③官府不顾民众死活
④宦官专权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4、清朝前期,率领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的首领是( )
A.阿骨打
B.阿保机
C.元昊
D.渥巴锡
5、武则天时期,科举考试中新增加的科目是
A. 文科
B. 武科
C. 进土科
D. 殿试
6、假如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南宋临安城,你最不可能看到的情况是
A. 一位富商在把玩冰裂纹瓷器
B. 店铺在晚上关门不营业
C. 船坞水手在研究指南针的使用
D. 人们使用纸币交易
7、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折历史事实的看法和状态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 12世纪时,蒙古草原分布着许多部落,各部落之间互相仇杀
B. 《全唐诗》辑录的诗歌有近5万首
C. 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D. 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8、下列诗句和谚语中,反映江南地区已经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是
A.“忆昔开元全盛口,小邑犹藏万家室。” B.“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C.“苏湖熟,天下足。”(宋·谚语) D.“无徽不成镇。”(明清·谚语)
9、《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它的主持编写人是
A. 司马迁 B. 司马光
C. 司马睿 D. 司马炎
10、下列历史人物中被毛泽东称为“一代天骄”的是
A.
B.
C.
D.
11、隋文帝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增长,史书记载政府仓库的积蓄可供开销五六十年。与这种局面的形成无关的是
A.改革制度
B.发展生产
C.开凿运河
D.加强中央集权
12、“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该诗反映了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期的社会繁荣景象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3、下列生产工具是在唐朝才出现的是
①耧车
②秧马
③曲辕犁
④筒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4、光明网2016年8月26日文章:天宝十四载,又请以蕃将三十二人代汉将,组成一个以少数民族武人为骨干、有汉族失意文人和地方军人参加的财富力强的武装集团,最终导致爆发( ),使唐朝由盛转衰。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七国之乱
D.八王之乱
15、在历史上某个时期的黄河流域曾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引起了皇帝的重视,“尔食朕百姓五谷,如食朕之肺腑。”在宰相姚崇的辅佐下,蝗灾没有继续蔓延,很快被制止住了。上述事件发生于( )
A.唐太宗时期
B.唐玄宗时期
C.武则天时期
D.宋太祖时期
16、为进一步强化军权,增设特务机构东厂的皇帝是
A. 明太祖
B. 建文帝
C. 明成祖
D. 明熹宗
17、自称是唐朝皇帝外甥的少数民族首领是下列哪个民族的( )?
A. 吐蕃 B. 回鹘 C. 突厥 D. 南诏
18、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 )
A.加强中央集权
B.消灭割据政权
C.御辽兵进攻
D.节省军费开支
19、以下属于隋炀帝历史功绩的是( )
A.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确立
B.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C.厉行节俭,发展经济
D.以德治国
20、元朝时设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是中央的哪个机构的下设机构?
A. 中书省
B. 行省
C. 宣政院
D. 御史台
21、唐代劳动人民对生产工具作了重大改进。新耕犁有______、灌溉工具有___;唐朝手工业也很发达,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被称为世界工业珍品的是_________。
22、开创贞观之治的皇帝是________。
23、灭西夏: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首先进攻____,西夏向____求援被拒,_____年西夏灭亡。
24、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的皇帝是________。
25、1206年,________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尊称他为成吉思汗。
26、随日本遣唐使一同来中国的还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7、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______________。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了前代。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________(机构)加以管理。
28、1616年,________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________改国号为清。
29、元朝末期爆发农民起义 ______领导的队伍逐渐强大,于1368年建立明朝。明朝末年,政治腐败 ______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于1644年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30、郑成功最大的历史功绩是________。
31、一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学习历史就要在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中寻找历史真相。
材料一 (唐)杜甫《忆昔》
“忆昔开元全盛日(遥想当时开元盛世年间)。
小邑犹藏万家室(小县城里也有万户人家),稻米流脂粟米白(丰收的稻米泛着白玉光),公私仓廪俱丰实(公家私家的粮食存满仓)。”
(唐)杜甫《垂老别》
万国尽征戍(全国男子应征入伍去参战),烽火被冈峦(叛乱的烽火已弥漫了山峦)。
积尸草木腥(尸体堆积如山草木也变腥),流血川原丹(流血把河流平原都染红了)。
(1)材料一中杜甫的两首诗描写了同一位皇帝在位时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情景。这是哪一位皇帝?
(2)《忆昔》和《垂老别》分别描写了一种怎样的社会情景?
(3)造成《垂老别》中所描述情景的事件是什么?
材料二 (元)刘因《白雁行》
“北风初起易水寒(蒙古势力初次南下占领河北),北风再起吹江干(再次南下占领整个长江以北)。
北风三起白雁来(三次南下席卷整个中华大地),寒气直薄朱崖山(蒙古大军直逼崖山灭掉南宋)。
乾坤噫气三百年(宋朝政权生存了三百年之久),一风扫地无留钱(如风扫落叶般没有一丝残留)。……”
(元)虞集《挽文丞相》
“徒把金戈挽落晖(您想同鲁阳公一样挥动金戈挽回落日,却是徒劳),南冠无奈北风吹(被俘入狱,眼见蒙古势力如北风般劲吹日益横骄)。
子房本为韩仇出(张子房本是为韩国复兴而出,最终没能达到目的),诸葛宁知汉祚移(诸葛亮虽鞠躬尽瘁,但汉家终于灭亡他岂能料到)。……”
(4)材料二刘因诗中“北风三起白雁来,寒气直薄朱崖山”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有何影响?
(5)材料二虞集《挽文丞相》,文丞相指的是谁?有人说文丞相的活动阻碍了国家的统一,应该否定,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文丞相?
材料三 (清)纪昀《凯歌十六首其六》
“满耳秋风入短箫(秋风中耳畔回响着箫声),黄榆叶落草萧萧(黄榆叶落草原一片萧瑟)。
回部已破无征战(回部已被平定再无战乱),只向高原试射雕(再来高原无非打猎射雕)。”
(6)纪昀的这首诗歌颂了乾隆皇帝的哪一历史功绩?说一说这件事的历史意义。
材料四 “一把心肠论浊清”
——清·胡中藻
“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
——清·沈德潜
“半轮明月西沉夜,应照长安尔我家。”
——清·世臣
“举杯忽见明天子,且把壶儿抛半边。”
——清·徐述夔
“蒹葭欲白露华清,梦里哀鸣听转明。”
——清·方芬
(7)材料四中的这些官员或者诗人因为写了这些诗,全部被乾隆皇帝被下狱或者处死,甚至满门抄斩。这种冤狱被称为什么?造成了怎样的恶果?
32、列举题
(1)宋朝统治的特点是什么?
(2)请列出宋元时期两项著名的科技成就。
(3)元朝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谁?其代表作是什么?
(4)写出《资治通鉴》的时间、作者、体例、和记载内容?
(5)分别写出辽、北宋、西夏、金的建立者。
33、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发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现经济集中化。……
——斯托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秦始皇最先将谁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国?
材料二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护“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
——《“大一统”之梦》
(2)秦汉统治者是如何“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的?
材料三 唐太宗常说“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唐太宗问魏征:“何谓明君?”魏征:“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比籍忠臣。”
(3)材料三体现了唐太宗的哪些执政理念?请各举一例说明他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的?
材料四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4)材料四中的“帝”指哪位皇帝?请指出丞相这一官职设立和废除的朝代?
材料五 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下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5)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这一机构的设立标志着什么?
(6)结束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