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德宏州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对谚语“苏湖熟,天下足”最准确的理解是

    A.苏州、湖州地区气候宜人 B.苏州、湖州地区商业繁荣

    C.苏州、湖州地区成为国家的重要粮仓 D.苏州、湖州地区物产丰富

  • 2、二百余年间,日本19次派遣唐使(其中到达中国15次)来华,规模之大,少则二百人,多至五六百人。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B.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

    C.加强两国间的友谊

    D.求取佛教经义

  • 3、下图为雕像契丹大帝——耶律阿保机。从画面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①契丹族是一支游牧民族

    ②契丹人的生活中骑马、狩猎很是平常

    ③契丹人学会了牛耕等技术,过着定居生活

    ④阿保机发动了同北宋的战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4、观察下面政权形势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应当是(  )

    A.唐朝统一示意图 B.安史之乱路线图

    C.五代十国形势图 D.陈桥兵变示意图

  • 5、宋朝时期都市的商贸活动辐射到乡镇,形成新的商业区,叫作

    A.坊市

    B.瓦子

    C.草市

    D.勾栏

  • 6、589年,结束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的是

    A.秦灭六国

    B.西晋灭吴

    C.隋灭陈朝

    D.北宋灭后周

  • 7、1954年6月14日,毛泽东说:“宪法草案的初稿,在北京五百多人的讨论中,在各省市各方面积极分子的讨论中,也就是在全国有代表性的八千多人的广泛讨论中,可以看出是比较好的,是得到大家同意和拥护的。”这段材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 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

    B. 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C. 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 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 8、清初,政府颁布法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规定“凡沿海地方口子,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据此可知,清朝实行的政策是:(  

    A.闭关锁国

    B.开明开放

    C.重农抑商

    D.休养生息

  • 9、“至德二年(757年),安禄山死后,其子安庆绪派精锐兵力,进攻睢阳。”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贞观之治

    B. 安史之乱

    C. 黄巢起义

    D. 朱温灭唐

  • 10、中国古代史上涌现了很多反抗外来侵略的壮烈事迹,下列哪一史事不属于该主题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雅克萨之战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 11、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最终完成于(  )

    A.北宋

    B.南宋

    C.元朝

    D.清朝

  • 12、某校七年级的孙丽同学想制作一期“开元年间名臣榜”的手抄报,下列人物能够入选的是(  )

    ①姚崇 ②房玄龄

    ③宋璟 ④魏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 13、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B. 宋朝的武将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指挥军队作战

    C.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D. 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 14、40年前,在邓小平同志倡导和带领下,中国人民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中国人民毅然决然地踏上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的标志是

    A.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革”内乱

    B. 恢复并进行第一次高考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 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经济特区

  • 15、三大改造是一次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我国三大改造的完成是在(   

    A.1952年底 B.1953年底 C.1956年底 D.1978年底

  • 16、清朝时期,有一商帮,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他们贾而好儒,富甲一方。他们可能是

    A.山西商帮 B.徽州商帮 C.陕西商帮 D.宁波商帮

  • 17、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灾害严重

    B.暴虐无道的统治

    C.外戚、宦官专权

    D.土地兼并严重

  • 18、“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三徒弟,西天取经不容易……”歌曲中的“唐三藏”到达西天(天竺 )后,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学最高的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由他口述,其弟子记录所成的一本书,成为后世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这本书是

    A.《金刚经》

    B.《大唐西域记》

    C.《西游记》

    D.《史记》

  • 19、下图所示“开元通宝”,开始铸造于唐高祖时期。“开元”,意指开辟新纪元。但小明却错误地认为货币的得名源自一位帝王的年号,这位帝王是

    A. 唐太宗

    B. 武则天

    C. 唐玄宗

    D. 唐高宗

  • 20、史书记载12世纪的蒙古“没有逃避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结束这一局面,建立蒙古政权的历史人物是

    A.成吉思汗 B.忽必烈 C.顺治帝 D.渥巴锡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者是高僧_____,他还以亲身见闻写成《_____》。

  • 22、科技名著

    (1)李时珍的药物学著作《_____》,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宋应星的科技巨著《_____》,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_____”。

    (3)徐光启的农业著作《_____》,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等大类,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末一部重要的____科技巨著。

  • 23、宋金绍兴议和后,双方以淮水至 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 局面形成。

    三、解答题(共3小题)

  • 24、唐玄宗表示要量才任官,提拔贤能人做宰相。在这方面,他眼光精准, 能根据时代需求来选拔资才,如著名的宰相姚崇、______等。唐玄宗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办事干练果断,这也是他能开创______的主要原因。

  • 25、军机处的设立

    (1)背景:清初还保留着专门由满洲贵族组成的________。一切郡国大事都要经过________讨论,而且一旦作出决定,连皇帝也不能改变。

    (2)目的:抑制________族贵族的一些权力,加强君主专制。

    (3)措施:

    康熙帝

    设立________,直接为皇帝草拟谕旨和处理奏章,从而绕开________

    雍正帝

    军机房

    处理西北军务,后改名

    ________

    由皇帝选派亲信大臣组成,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________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票拟),经皇帝审阅同意(批红)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机构去________________名存实亡。

    乾隆帝

    直接废除________

    (4)影响: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________的设立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 26、司马迁所著的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诗仙是指____________

  • 27、618年,唐朝建立,建立者________,都城________

     

  • 28、宋朝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________加以管理;元朝设置________,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 29、1644年  ______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明朝最后一位皇帝________逃至煤山,自缢而死,明朝至此灭亡。

  • 30、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的是

三、连线题 (共1题,共 5分)
  • 31、连线题

     

四、列举题 (共1题,共 5分)
  • 32、她被西藏人民亲切称为“阿姐甲莎”(意为汉族阿姐),她密切了汉藏交往的基础,使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

     

五、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地7万顷;明熹宗进一次赏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明崇祯帝时,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三分之一。

    材料二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

    材料三明末民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明朝什么社会问题?

    (2)材料二和材料一有何联系?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情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4)“均田免粮”口号的提出,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65
题数 3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连线题
四、列举题
五、综合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