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牡丹江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北宋初年,宋太相赵匡胤制定“成法”,其中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防地,将领不随军调动。其主要目的是(  )

    A.重用功臣宿将 B.实行兵农合一

    C.锻炼士兵 D.防止武将专权

  • 2、隋文帝统治时期,社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增长,史书记载政府仓库的积蓄可供开销五六十年。与这种局面的形成无关的是

    A. 改革制度

    B. 开凿运河

    C. 加强中央集权

    D. 发展生产

  • 3、历史告诉我们,制度创新、科技创新都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力量,社会主义改造中最能体现创新精神的是( )

    A.农业生产合作社 B.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赎买政策 D.全行业公私合营

  • 4、宋人吴自牧的《梦梁录》中说:“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所谓春牌,就是今天在红纸上写的“福”字。这是当时的人们在欢庆哪个节日

    A.春节

    B.元宵节

    C.清明节

    D.中秋节

  • 5、下列哪一个大臣不是唐太宗时期任用的

    A.魏征 B.房玄龄 C.姚崇 D.杜如晦

  • 6、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

    C.急于求成,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D.“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 7、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元朝,管辖今天台湾地区的行政机构是( )

    A.安西都护府 B.中书省 C.西域都护 D.澎湖巡检司

  • 8、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建立了什么政治制度

    A.郡县制 B.行省制 C.中书省 D.军机处

  • 9、明太祖实行了一系列加强君权的措施,下列的描述中,不符合其措施的一项是(   

    A.废行省,设承宣布政使司

    B.废中书,权分六部

    C.废丞相,加强君权

    D.废宰相,设军机

  • 10、假如班级某小组正在开讨论会,是关于“平定噶尔丹叛乱”“中央册封达赖、班禅”“金瓶掣签制度”“土尔扈特部回归”等内容,你认为主题应为

    A.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

    B.清朝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管理的强硬措施

    C.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

    D.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

  • 11、浩白的哈达、浓香的青稞酒、雄伟的布达拉宫……这就是美丽的西藏。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的标志是

    A.市舶司的设置 B.中书省的设置 C.宣政院的设置 D.枢密院的设置

  • 12、“风从草原走过,吹散多少传说,留下的只有你的故事,被酒和奶茶酿成了歌……到处传扬你的恩德,在牧人心头铭刻。”这首《成吉思汗》歌曲中,成吉思汗被牧人传唱的“恩德”是

    A.建立元朝 B.统一蒙古 C.修筑长城 D.开发江南

  • 13、有学者提出了“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的观点。其中五四运动是中国

    A.由君主专制走向民主共和的开始

    B.由民主共和走向社会主义的开始

    C.资产阶级共和国向人民民主专政过渡的开始

    D.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

  • 14、我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北宋时,匠人毕昇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B.火药在唐朝时发明,并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

    C.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D.雕版印刷比活字印刷更能提高印刷的效率

  • 15、下列四本书中,记载“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逐渐)广种(广泛种植)”一语的,只能是( )

    A.《本草纲目》

    B.《天工开物》

    C.《齐民要术》

    D.《农政全书》

  • 16、宋经济下列古钱币中,最能反映北宋商品经济繁荣的是

    A. B.

    C. D.

  • 17、端午节到了,青青想到山上采些艾草(一种中药),她应查阅的著作是

    A. 《天工开物》

    B. 《本草纲目》

    C. 《水经注》

    D. 《缀术》

  • 18、辽、西夏、金是公元10-13世纪中期活跃于我国历史舞台的非汉族政权,建立辽、西夏和金三个政权的民族依次是

    A. 匈奴、突厥、回鹘

    B. 蒙古、瓦剌、满洲

    C. 回纥、靺鞨、吐蕃

    D. 契丹、党项、女真

  • 19、其史学地位与司马迁并列,其著作被宋神宗御批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部史学巨著指的是(     

    A.《资治通鉴》

    B.《史记》

    C.《左传》

    D.《汉书》

  • 20、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域地区和台湾地区的管理,分别设置了( )

    A. 北庭都元帅府、澎湖巡检司 B.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中书省

    C. 北庭都护府、 中书省 D. 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唐太宗时期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被称为是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说的是_____

  • 22、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____

    (2)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____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 23、元朝时期,为了加强同各地的联系,建立了四通八达的________

  • 24、宋太祖晚期:北宋与________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 25、宋元时期海路:宋元时期造船和_______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_______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 26、根据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作品。

    (1)司马光的代表作——

    (2)王祯对木活字技术作系统总结的作品——

    (3)李时珍的代表作——

    (4)吴承恩的代表作——

  • 27、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__________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 28、中国发明的________________传入欧洲,对于欧洲的作战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

  • 29、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_____体的通史巨著。

  • 30、我国古代文艺昌盛,异彩纷呈,根据下列提示信息完成列举。

    (1)“世上疮痍,诗中圣哲”,其诗有“诗史”之称的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是________

    (2)书法《九成宫醴泉铭碑》字方折峻丽,笔力险劲,它出自于唐代书法家________之手。

    (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词风豪放,报国情切,它的作者是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________

    (4)关汉卿名列“元曲四大家”,其代表作是悲剧《________》。

    (5)“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出自于著名章回体小说《________》。

    (6)清朝乾隆年间,徽班进京,后来在徽调的基础上,融合了其他戏剧的优点,形成了我们的“国剧________

三、连线题 (共1题,共 5分)
  • 3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松赞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迎接文成公主,行子婿之礼。之后与公主同返逻些(今拉萨),为公主筑城、修建宫室,遂“和同为—家”。

    材料二: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后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停战,约为兄弟之国。

    材料三:宋向金称臣,金册封宋康王为皇帝;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属宋,北属金,割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予金;宋每年向金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从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送至泗州交纳。

    (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与哪个民族的友好关系?唐朝与这个民族“和同为—家”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的“和议”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给双方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盟约指出,宋金议和划定的分界线是什么?该盟约签订后,形成了怎样的政治局面?

    (4)民族交融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上述三则材料反映了促成这种趋势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四、列举题 (共1题,共 5分)
  • 32、列举为削夺地方割据势力,北宋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五、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3、综合探究:宋元时期,我国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灿烂,科技发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分立与统一)

    材料一《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1)写出材料图片中①对应朝代名称?元朝疆域空前辽阔,统治者开创了什么制度来巩固统治的?

    (经济繁荣)

    材料二 朝廷在故都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本,语日:“苏湖熟,天下足。”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

    (文化璀璨)

    材料三 “风暖繁弦翠管,万家竟奏新声”是宋词流行盛况的写照。

    材料四 元朝时,曲是最活跃的文学形式。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两大基本祥式。观赏戏刷、崇拜名角成为那时的社会风尚。

    (3)列举一位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谁?

    (科技高峰)

    材料五 美国学者李约瑟说:“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

    (4)根据材料回答我国古代科技发展高峰在哪个朝代?结合所学,请写出这一时期的两项重大科技发明。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65
题数 3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连线题
四、列举题
五、综合题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