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既然你来了,我也该走了。
B. 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大力发扬了敢拼敢搏,终于夺得了冠军。
C. 经过一整天的锻炼,他遍体鳞伤。
D.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
2、下面的汉字演变顺序正确的是( )
A.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草书 行书 甲骨文
B.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草书 行书
C.小篆 隶书 楷书 草书 行书 甲骨文 金文
3、《手指》一文的作者是( )
A.冰心 B.丰子恺 C.鲁迅 D.郑振铎
4、根据语境,用“享”字组成恰当的词语,并填写在括号里。
年轻时,他喜欢(_____),手里有新鲜的玩意儿也爱和朋友们(_____)。后来,他厌倦了这种(______)的生活。退休后,他在家(______)晚年。
5、读句子,根据拼音写词语。
1.我的师傅曾是一名非常优秀的shuāi jiāo_________运动员,从来没有人能赢过他。但一次比赛前,他的jiǎo wàn__________受了伤,比赛过程中不小心露出了pò zhàn___________,最后wú yí_________输掉了那场比赛。
2.一个国家的主权是shén shèng__________而不容qīn fàn___________的。
6、找朋友。(写近义词)
推却——____ 迟延——____
疑惑——____ 委托——____
7、比一比,组成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露 几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间 槛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8、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1)人有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须马革裹尸还。
(3)三万里河东入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
风筝
①时令正是仲春。大地挣(zhēng zhèng)脱了冬的纠缠,不觉之中已泛出几分淡淡的鹅黄的绿意。仰望晴空,偶见数点风筝,袅袅娜娜地飘挂在天际,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瞩望那长长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竟丝丝缕缕牵出了我的童年。
②在乡下,三月的剪剪轻风还残留着冬的料峭。我们这些颠跑在蓊郁麦田里的孩子偷偷找来竹篾,且要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我们把竹篾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弯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等几何形状,拼在一起,悉心系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的骨架。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起,叽叽喳喳商量一阵,就各出心(裁 材)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它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这完全可以与女孩子织成的(绵 锦)绣相媲美。然后用大团大团的线做放线,一头系在风筝上,一头缠在一个线拐子上。这些线来得可不易呢,是我们这些“男子汉”低三下四,求爷告奶,甚至向小姑娘一连串喊上十声“好姐姐”才弄到手的。
③好了!抬起你因做风筝而勾得酸了的头,开始放吧。咳!风筝!风筝!全是风筝!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迤逦的大道旁,激/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zhuī zhì)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我们的心醉了。
④风筝也有赌气的时候,任你如何摆布,它总要往地上栽。这时的小伙伴决不会张飞似的环眼圆睁,一脚踏翻它的,而总是小心翼翼地检查一番,找出毛病,对症下药,修好它们。随着欢呼声,风筝重又飘然升起。当放到得意处,猛不防风筝也会断线,摇头晃脑地越飘越远。我们拉着断了的风筝线,不胜惋惜……
⑤韶光如流。虽说童年已悄然离去,可风筝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的童年。我常想捡回那逝去的童年。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
【1】在文中括号里用“/”划去错误的读音或字形。
【2】仿照第②段的小标题,请分别给文中③、④两段各自加一个小标题。
第②段 做风筝 第③段___________ 第④段___________
【3】将下列做风筝的过程按先后顺序补充完整。
挑竹篾——______——______——______——做放线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排比、______、______等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
10、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父亲与男孩
操场上。一个小男孩学着骑车。旁边站着他的父亲。没有一句指导。没有一丝(慰问 安慰)。小男孩自然是摔了又摔。腿上的皮都蹭破了。终于。孩子坐在地上。哇哇大哭起来。父亲依旧是那么笔挺地站着。眼中满是冷漠。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鼓励。没有;孩子多么渴望爸爸的拥抱。还是没有。父亲那双冷漠的眼睛。让孩子感到冷酷与无情。终于。孩子不哭了。(倔强 刚强)地站起来。跨上车。开始又一次的尝试。父亲转过身。迈着大步走开了。身后又是一阵金属与地面的摩擦声。父亲假装不在意地回了下头。手却在颤抖。孩子站起来。想着刚才父亲冷漠的眼神。两行热泪(滑 流)过他的脸颊。
一步、两步、三步……父亲的脚步依旧坚定。
【1】选择括号内合适的词语。用“√”标出。
【2】文中画“ ”的两个句子分别体现了父亲什么样的心理?
第一处表现了父亲________。
第二处表现了父亲________。
11、课外阅读。
剥 豆
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豌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推。
看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
“对。” 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可这不公平,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刚开始。”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在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 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速度。”
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这样想着,我的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借拾豆的机会稍停一下。
“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想到这里,我剥豆的速度分明快了。
儿子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中睃。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的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动作不觉中又缓了下来。
转念一想:“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我剥豆的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光。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肯定输了,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新拿来了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著。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和我争。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
细想起来,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
【1】写出同义词。
敛声息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瞻前顾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母亲剥豆的速度时快时慢,请用自己的话分别说明其中的原因。
(1)慢下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快起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我”为什么喜悦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儿子的性格特征表现得十分鲜明,其中最突出的两点是:_____和____。 用“﹏﹏﹏﹏”划出文章中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语句。(只划一处)
【5】“‘ 我少,是我输了。’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的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的清澈笑容。”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为什么说“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读《军神》选段,完成练习。
病人一声不吭,他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床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床单居然被抓破了。
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
病人脸色苍白。他勉力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
沃克医生吓了一跳,不相信地问:“我割了多少刀?”
“七十二刀。”
沃克医生惊呆了,大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1】写出两个带“如”字的四字词语:______、______。
【2】用“ ”在选文中画出描写病人手术时表现的句子。
【3】沃克医生为什么会吓了一跳呢?
___________
【4】写出沃克医生称病人为“军神”的原因。
__________
【5】选文多处描写沃克医生,这样写的目的是( ) 。
A.说明沃克是个胆小的医生。
B.说明沃克很细心,反衬出病人的草率、马虎。
C.反衬出病人的镇定、勇敢与从容。
D.让文章更真实,让沃克的形象更生动。
13、课外阅读。
晏婴劝谏
晏婴和齐景公及群臣到纪国的纪地游览,手下人无意中捡到了一个精美的金壶,送给景公。那金壶的内壁还刻着“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八个大字。齐景公看了看,故作聪明地解释道:“吃鱼不吃另一面,是因为讨厌鱼的腥味;骑马不骑劣马,是嫌它不能跑远路。”众人无不随声附和,赞叹景公理解得很深刻。晏婴在一旁说道:“臣觉得这八个字里面包含的是治国的道理。‘食鱼无反’是告诫国君不要过分压榨百姓;‘勿乘驽马’是告诫国君不要重用那些无德无才的人。”齐景公有些不服,于是反问:“纪国既然有这么好的格言,为什么还亡国了呢?”晏婴答道:“臣听说,君子们的主张应该高悬于门上,牢记不忘。纪国却把它们放在壶里,既不能经常看见,也不能对照着去做,能不亡国吗?”齐景公若有所悟,频频颔首,并对随从的大臣说道:“大家要记住金壶里的格言。”
齐景公在牛山上游览的时候望着都城临淄,泪流满面地说:“美丽的国都啊,草木多么茂盛!为什么随着时光的流逝,万物都要死亡呢?假若从古到今没有死亡,那么我将到哪里去呢?”他的两个大臣史孔和梁丘据也跟着流泪:“我们依靠君主的恩赐,饭菜可以吃饱,车马可以乘骑,看见死亡临近,禁不住都很悲伤,何况我们的君主呢?”听了他们这些话,晏婴在旁独自冷笑。
齐景公看晏婴冷笑,便揩干眼泪问道:“我和我的大臣触景伤情,有什么值得你发笑呢?”
晏婴说:“假如贤明的君王不生老病死,那么您此时只会在农田里,哪里还会有时间触景伤情呢?正是因为一个人离开了君位,才有机会让另一个人被立为君,也才有机会轮到您当上国君,可笑您身在福中不知福。您却为自己即将死亡而悲伤哭泣,这是很不仁不义的啊!我对不仁不义的君王及讨好巴结的大臣怎能不讥笑呢?”
齐景公听了十分惭愧,举起酒杯来自己罚自己的酒,又罚史孔和梁丘据两人各一杯酒。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稀疏——(______) 乞求——(______)
昏庸——(______) 浅显——(______)
【2】晏婴是如何理解“食鱼无反,勿乘驽马”这八个字的?
(1)“食鱼无反”是告诫国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勿乘驽马”是告诫国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齐景公和晏婴对金壶中所刻的句子理解不同。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齐景公、群臣和晏婴各是什么样的人?请用一个词语分别概括出他们的形象特点。
齐景公:____________ 群臣:____________
晏婴: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一共讲了哪两件事?请概括出来写在横线上。
(1)第一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结尾写道“齐景公听了十分惭愧”,你觉得齐景公惭愧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
女儿很早就有个心愿,要亲眼看一看(yī yi yì)大海。
爸爸对女儿说:“你好好学习,期末考试考个好成绩,暑假时我带你去看一看真正的大海。”女儿听说爸爸要带她去看大海,脸上当然流露出激动的神情。
“不过,我领你去看海是有条件的,就是你必须得考多少多少个优秀才行。”
其实女儿学习不错,考好成绩是经常的事。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只要她考好,爸爸都给予(jǐ gěi)一定的物质奖励,买个书包或买件新衣服啦。‖
这次女儿考得仍然不错。
爸爸和女儿开始准备行囊去看海。爸爸对女儿说:“你看海可不能白看,带个笔记本记点什么,回来后写看大海的观后感。”没待爸爸说完,女儿就笑了。
她说:“我早就知道你会来这套,这是大人们的一贯做法。我们学校组织大家看电影或每次春游、秋游,不都是让我们完成这个那个作业,然后还要写什么观后感或游记吗?不管有没有感觉都得写。”
爸爸说:“不管怎么样,这次去看海,你必须把观后感写好,要不我们不去,我手里可是有主动权的。”
女儿脸上一片无奈。‖
他们准备好了外出旅游的东西。小到药片大到雨伞,吃的用的样样带齐。深夜,他们走向火车站。爸爸忽然想起来要买包烟,就和女儿一起去了一家小店。爸爸的烟瘾很大。这家小店卖烟时,却强行搭给他们两盒火柴。
我只买烟爸爸说不要火柴
“要烟就得要火柴。”
“我有打火机,不要火柴!”爸爸生气地说
卖烟的也来了气:“这里的烟和火柴一起卖!”
爸爸往四周瞅瞅,夜深了,周围的商店都已关门,他别无选择。
这时女儿说话了:“爸爸,买了吧买了吧,主动权在人家手上呢,你有啥办法?”
爸爸从女儿的眼睛中似乎看到了更深一层的含义。
【1】在短文处加上标点符号。
【2】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3】根据文章划分的段落分别给每段加一个小标题。
第一段:___
第二段:___
第三段:___
【4】联系上下文,说说句子中的“主动权”各指的是什么。
①爸爸说:“不管怎么样,这次去看海,你必须把观后感写好,要不我们不去,我手里可是有主动权的。”
___
②这时女儿说话了:“爸爸,买了吧买了吧,主动权在人家手上呢,你有啥办法?”
___
【5】文章的最后,“爸爸从女儿的眼睛中似乎看到了更深一层的含义”,是什么呢?请你模仿爸爸的口气,写一段想法。
___
15、阅读·理解
刷子李(节选)
……此刻,曹小三借着给师傅倒水点烟的机会,那目光仔细搜索刷子李的全身。每一面墙刷完,他搜索一遍,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粉点也没发现。他真觉得这身黑色的衣服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当刷子李刷完最后一面墙,坐下来,曹小三给他点烟时,竟然瞧见刷子李裤子上出现一个白点,黄豆大小。黑中白,比白中黑更扎眼。完了,师傅露馅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他怕师傅难堪,不敢说,也不敢看,可忍不住还要扫一眼。
这时候,刷子李忽然朝他说话:“小三,你瞧见我裤子上的白点了吧。你以为师傅的能耐有假,名气有诈,是吧?傻小子,你再仔细瞧瞧吧——”
说着,刷子李手指捏着裤子轻轻往上一提,那白点即刻没了,再一松手,白点又出现,奇了!他凑上脸用神再瞧,那白点原是一个小洞!刚才抽烟时不小心烧的。里边的白衬裤打小洞透出来,看上去就跟粉浆落上去的白点一模一样!
【1】天津人好把手艺人的姓和他们擅长的行当连起来称呼,表示对手艺人的肯定与尊重,如“刷子李”。那么,魏师傅做的风筝形象逼真,构思精巧,天津人称他为“_______”;张师傅捏的泥人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人们称他为“_______________”。
【2】请用“_____”画出第1-2自然段中曹小三看师傅刷墙的举止和心理活动。画“_____”的句子写出了曹小三怎样的感受?这样写对表现刷子李的“奇”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选文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刷子李故意在徒弟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让徒弟对自己刮目相看,心服口服,把自己当作榜样。
B.刷子李以“身上没有白点”为自己功夫的最后标志,是在以极端的形式向世人昭示自己的高超技艺,其中流露出对自己手艺的绝对自信和自豪。
C.曹小三的内心随着寻找“师傅黑衣上的白点”而跌宕起伏,从开始对师傅的敬重到失望、惋惜,最后是由衷的赞叹。
【4】曹小三为什么最关心刷子李身上到底有没有白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马陵之战
战国时,魏国与赵国举兵攻打韩国。
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派大将田忌、军师孙膑率军前往救援韩国,他们直奔魏国都城大梁。魏军主帅太子申、大将庞涓得知这一消息后,率军撤 离韩国赶回魏国。可是,魏军抵达齐魏边境时,齐军早已越过边境西去了。 魏军猛追齐军,田忌问孙膑如何对付魏军。孙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对田忌说:“魏军素以剽悍著称,以为我军怯弱,而我们利用魏军的轻敌思想,减灶示弱,诱敌追赶,然后伺机伏击敌人。”田忌连连称赞:“好极了!好极了!”便采用了孙膑之计。
根据预定的作战方案,两军一接触,齐军就立即后撤,诱敌深入。庞涓在追赶齐军途中,发现齐军遗下的灶足够十万人吃饭使用,心里不免惴惴不 安。第二天却发现齐军的灶减去了一半,他又振作精神,命令士兵加速追 赶。第三天,齐军的灶只剩下供三万人用的了,庞涓认为这是齐军不敢迎战纷纷逃亡所致。他骄傲地说:“我知道齐军一向怯弱,你们看,三天之中,逃跑的士兵就已经超过半数!”于是,他丢下大军,率领一支轻装的骑兵,孤军深入,不分日夜地穷追齐军。
孙膑根据庞涓的行军速度,判断魏军在日落后可到达马陵道。马陵道位于两座大山之间,地势险要,树林茂密。孙膑让士兵把树砍倒,横七竖八地丢 在路上,只留其中最大的一棵,剥去树皮,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几个大字。孙膑挑选了一万名弓箭手埋伏在附近,命令他们夜间看到火光就一齐放箭。
一切布置停当,夜幕降临时庞涓已率领部队进入马陵道。因为道路被 树木阻塞,魏军只得停下来。暮色中,庞涓隐约发现一棵剥了皮的大树上写 有几个大字,就命人点起火把,想看个究竟。就在这时,齐军万箭齐发。庞涓自认为败局已定,无法挽回,长叹道:“成全了孙膑这小子的名声。”于是,他手持佩剑,自刎而死。魏军失去大将,顿时乱成一团,溃不成军。齐军乘胜进攻,全歼魏军,并俘虏了主帅太子申。
【1】马陵之战的敌对双方分别是( )
A.孙膑、庞涓;太子申、田忌
B.田忌、孙膑;太子申、庞涓
C.庞涓、孙膑;齐威王、田忌
【2】关于孙膑的思维过程,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减灶示弱→利用弱点→诱敌追赶→伺机伏击
B.利用弱点→诱敌追赶→减灶示弱→伺机伏击
C.利用弱点→减灶示弱→诱敌追赶→伺机伏击
【3】庞涓在追赶齐军时心里惴惴不安的原因是( )
A.认为对方兵强马壮
B.认为对方粮草充足
C.认为对方势单力薄
【4】根据短文内容推测,孙膑最有可能与下列典故有关的一项是( )
A.围魏救赵
B.赤壁之战
C.四面楚歌
【5】你认为孙膑是个怎样的人?请根据短文内容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颜料坊的孩子》这本书的宣传页,获取有用信息。
(1)“100%的精品”说明________ ,“75%的价格”说明________ 。
(2)这本书的书写对象是________ 。
(3)推荐阅读这本书的理由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 。
1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想象可以走多远
有一个孩子在同学中的人缘并不好,因为他经常“说谎”。譬如他捡到了一块怪异的石头,他会对同学们说:“这是一块宝石,可能价值连城。”同学们当然哄堂大笑。可是他并不在意,他常会对身边的东西发表另外一种看法。久而久之,老师把这个孩子的问题反映到了孩子的父亲那里。父亲听了却不认为孩子是在撒谎,而是在进行想象。
父亲没有批评他,只是暗中观察孩子是否真的像老师说的那样在说谎。
有一次,孩子在泥地里捡到了一枚硬币,他神秘兮兮地拿给他的姐姐说:“这是一枚古罗马造的硬币。”孩子的姐姐拿过来看,发现这是一枚十分普通的旧币,只是由于受潮生锈,显得有些古旧罢了。孩子的姐姐便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希望父亲好好教训他,让他改掉令人讨厌的“说谎”习惯。可是父亲听了把孩子叫过来,说:“我怎么能责备你呢,你的想象力真伟大。”
对于孩子父亲的“怂恿”行为,许多人都不以为然,认为这势必害了孩子,他长大以后会变成一个满口大话的虚伪的人。但是,谁也没有料到,这个孩子长大以后却成了著名的科学家,他名字叫达尔文▪严。
现在,所有人都知道他的“进化论”就是建在超乎常人的想象和为此进行的大量实物证明之上的。没有想象,就没有今天的“进化论”。
【1】解释词语。
(1)价值连城: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哄堂大笑: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波浪线画出当老师和同学们说达尔文“说谎”时,达尔文的父亲是怎样做的。
【3】短文举了哪两个例子来说明达尔文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短文内容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短文说明了大胆想象的重要性。 ( )
(2)短文告诉我们,不要轻易否定一个人。 ( )
(3)短文画横线的两个句子中,引号的作用是相同。 ( )
【5】你喜欢短文中的父亲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周恩来的故事
伟人周恩来被人们永远铭记,不仅因为他的丰功伟绩,也因为他睿智幽默的外交语言。周总理在几十年的外交生涯中,一直以德高望重、幽默风趣著称,不管在何种场合,遇到什么样的对手,周总理都能以超人的智慧自如应对,对手甭想占到便宜。
有一次,周恩来和一个美国记者谈话时,记者看到总理办公室里有一支派克钢笔,便带着几分讽刺发问:“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恩来听了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的脸一直红到了耳根。
那时候,中国经济并不发达,条件还很落后,因此,外国记者常常带着嘲讽的语气来为难周恩来。有一个美国记者不怀好意地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马路'?”这分明是在嘲笑我国当时的落后。周恩来听后没有急于用激烈的言语进行反驳,而是妙趣横生地说:“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总理阁下,在我们美国,人们都是抬着头走路,而你们中国人却低头走路,这又怎么解释呢?”周总理知道他要嘲笑中国人不自信,怎样才能既表现出中国人的自信,又能回答记者的问题呢?周恩来总理笑着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在日内瓦会议期间,一个美国记者先是主动和周恩来握手,周总理出于礼节没有拒绝,但没有想到这个记者刚握完手,忽然大声说:“我怎么跟中国的好战者握手呢?真不该!真不该!”然后拿出手帕不停地擦自己刚和周恩来握过的那只手,然后把手帕塞进裤兜。这时很多人在围观,看周总理如何处理。周恩来略略皱了一下眉头,他从自己的口袋里也拿出手帕,随意地在手上扫了几下,然后—走到拐角处,把这个手帕扔进了痰盂。他说:“这个手帕再也洗不千净了!”
次记者招待会上,周恩来总理介绍了我国的建设成就。一个西方记者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这涉及国家机密,不可能直言相告。总理眉头一皱,很快答道:“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有18元8角8分。”在场的人全都愕然。总理解释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分……”话音刚落,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总理有意回避问题的实质,以“总面额”替代“总金额”,既堵了外国记者的口,又不破坏招待会和谐的气氛。语言犀利而风趣,充分表现出他过人的应变能力和高超的语言艺术。
周恩来总理的语言智慧也表现在同国民党政府的谈判中。有一次,在谈判中,国民党人士说同我方谈判是“对牛弹琴”。周恩来总理灵机一动,利用对方抛来的成语,将计就计,巧妙地回敬了对方:“对,牛弹琴。”在这里,周恩来总理把对方抛来的“对牛弹琴”这个成语巧妙地进行了结构上的调整,变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对,牛弹琴”,让对方自取其辱,陷入窘境。
周恩来总理用他风趣、充满智慧的语言,一次次战胜对手,使中国自信地立于世界之林。
【1】周恩来总理在对派克钢笔的回答中,要表达的意思是( )
A.派克钢笔很难得到,很有意义。
B.派克钢笔非常昂贵,值得纪念。
C.派克钢笔来自朝鲜,与你无关。
D.派克钢笔是抗美战利品,很有意义。
【2】周恩来总理与外国记者之间的语言交锋不包括( )
A.巧答“马路”难题。
B.巧化“手帕”尴尬。
C.巧解银行存款难题。
D.巧化成语“对牛弹琴”。
【3】关于本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总分结构,开头总写,后面分写。
B.本文首尾呼应,赞美了周恩来总理高超的语言艺术。
C.本文列举了诸多事例来写周恩来总理,重点描写了与国民党谈判一事。
D.本文抓住动作描写,表现了周恩来总理的机智与幽默。
【4】国民党人士在判中说的“对牛弹琴”和周恩来总理说的“对,牛弹琴”在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周恩来总理的话妙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按要求写句子。
(1)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木桥开始___________,开始________。 (补充拟人句)
21、照样子,给句子换个说法。
例: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
这比山还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不会忘记。
1、 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娘,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妈妈忘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扩句。
(1)大雁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空气清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
除了良渚古城遗址,我国还有很多令人骄傲的世界文化遗产,如长城、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福建土楼等。这次习作,选择一处你感兴趣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写一份简介。题目自拟,4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