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后来北宋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准备了重要的条件的是( )
A. 王安石变法 B. 后周世宗的改革 C. 杯酒释兵权 D. 陈桥兵变
2、唐朝的哪座城市,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
A. 洛阳 B. 长安 C. 扬州 D. 成都
3、语文阅读赏析课上,同学们发现在后世眼中,文赋必秦汉,诗词必唐宋,而论起散曲杂剧,也只有元朝才当得真正的大统。为探究原因,有同学在线查阅了《宋元戏曲史》,文中提出“士之竞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废之,彼其才力无所用,而一于词曲发之”。由此揭示出元曲兴盛的原因是( )
A.国家政策的影响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元朝的高压统治
D.考试做官的需要
4、清朝前期统治者处理边疆民族关系时,“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能够印证该特点的是
A. 迁都洛阳
B. 澶渊之盟
C. 郑和下西洋
D. 册封达赖、班禅
5、“在宋之时,见胡服,闻胡语着甚为……至于元,百年间,四海之内,起居、饮食、声音、器用,皆化而同之。”材料反映了元朝的什么历史现象?( )
A.民族融合 B.政治清明 C.经济繁荣 D.科技发达
6、将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
②皇太极改女真族名为满洲
③努尔哈赤自立为汗,建立后金
④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
A.③②①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③②
D.①②③④
7、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能深刻反映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的是
A. 玄奘西行
B. 鉴真东渡
C. 文成公主入藏
D. 遣唐使来华
8、唐朝以诗风淳朴厚重,反映历史真情实况的大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杜牧 D.白居易
9、归纳分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请为下列历史事件拟一个共同的主题
①戚继光抗倭
②郑成功收复台湾
③康熙领导雅克萨之战
A. 边疆地区的治理
B. 民族关系的发展
C.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 反抗外来侵略
10、历史老照片是人们用相机留下的历史印迹,是历史事实的形象再现。老照片《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下图)再现的历史场景出现的原因有( )
①朝鲜爆发内战 ②美国派兵侵略朝鲜
③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④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乔家大园》是一部描写著名晋商乔致庸奋斗史的电视连续剧。在当时的商业活动中,能够和晋商并驾齐驱的著名商帮还有
A. 鲁商 B. 徽商 C. 苏商 D. 闽商
12、史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反映了西周
A.实行禅让制
B.实行分封制
C.确立世袭制
D.推行县制
13、对联“传时珍济世伟业,谱本草科学新篇”反映的我国古代科技成果当属( )
A.史学 B.农学 C.建筑学 D.医药学
14、《宋史•太祖本纪》记载:“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这段史料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
A. 澶渊之盟 B. 郾城之战 C. 靖难之役 D. 陈桥驿兵变
15、《“隋何以亡”新论》一文指出:“隋朝的速亡只是由于炀帝在国家立足未稳的情况下不计代价地肆意征伐,穷兵黩武。”下列史实能够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开凿大运河
B.三征辽东
C.修建驰道
D.巡游江南
16、元朝漕运、海运的交汇处是( )
A.杭州 B.刘家港
C.大都 D.直沽
17、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B.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落后状况之间的矛盾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8、唐朝末年以来,武将拥兵自重,致政权更迭、战乱不休。宋太祖接受这一历史教训,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 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B. 禁军将领有领兵之权却无发兵之权
C. 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D. 设太尉节制武将
19、印度总理莫迪访问中国,中印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追溯到唐朝,为中印文化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
A.鉴真
B.张骞
C.玄奘
D.班超
20、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历代王朝设置管辖机构,其中,清朝设置的是
A. 西域都护府
B. 北庭都护府
C. 乌里雅苏台将军
D. 伊犁将军
21、六次东渡,最终成功到达日本传播唐朝文化的高僧是________。贞观年间,________历尽艰辛,西行天竺学习佛法。960年,________建立北宋,以________(称为东京)为都城。
22、措施:(1)军事上:解除禁军将领的___;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将领,定期换防。(2)政治上:①在中央,采取____的办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②在地方,派____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频繁调动,三年一换;在各州府设置____,以分知州的权力。(3)经济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后来又在地方设置____,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宋朝把_____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____大大加强。
知识点2 重文轻武的政策
23、__由杂剧和散曲组成。元朝剧作家人才辈出,最优秀的是__代表作有悲剧《窦娥冤》。
24、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_____,他就是明太祖。
25、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2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南宋抗元名臣____________的千古名句。
27、元朝的开国皇帝是________。
28、唐玄宗李隆基(712~756年在位)。他即位以后,在贤相________和________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________。
29、960年,后周大将___________在开封东北的_________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史称________,他就是_________。
30、背景:隋炀帝的_____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灭亡:______年,隋炀帝在_____被判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
31、连线题
32、请列举唐朝和元朝设立的管辖西域地区的机构名称。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科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二:在当时(隋唐时期)的条件下,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考试制度”始于何时?你知道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古代科举制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
(3)请你就如何促进今天我国考试制度的改革提一些合理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