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但丁、伏尔泰、马克思、陈独秀。归纳一个主题
A.思想解放运动 B.资产阶级革命
C.国际工人运动 D.近代文学艺术
2、2022年,中国成功举办了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向世界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时代强音,推动全球团结与合作。下列选项属于20世纪50年代推动中国同亚非各国团结与合作的是( )
A.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
B.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C.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下面两幅图片,反映的是哪一民族遭到法西斯的迫害?
A. 阿拉伯人
B. 日耳曼人
C. 巴勒斯坦人
D. 犹太人
4、APEC与WTO组织的出现反映了当今世界
A. 政治发展呈现多极化趋势
B. 经济发展出现全球化趋势
C. 军事武器高科技化的趋势
D. 恐怖主义日益国际化趋势
5、19世纪以后,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的目的是:
A.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B.满足资产阶级文化生活的需要
C.适应工人阶级斗争的需要
D.调节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6、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根源于一种愈来愈恶化而且逐渐超出各国政府所能控制的国际形势,欧洲逐渐形成两个对立的列强集团,这两个列强集团的核心分别是
A.德国和俄国
B.法国和意大利
C.德国和英国
D.奥匈帝国和俄国
7、当今“国民经济五年计划”一词经常见诸报端,它最早出现于( )
A.1950年 B.1951年 C.1952年 D.1953年
8、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中,涌现出一批英雄人物。下列人物与事件搭配不正确的是( )
A.玻利瓦尔——西属拉美独立运动
B.尼赫鲁——印度独立
C.卡斯特罗——古巴革命
D.章西女王——非洲独立运动
9、在我国古代,人们常以“牛”“耕”作为名或字,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A. 春秋战国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隋唐时期
D. 宋元时期
10、根据下表,指出两次世界大战的共同影响是
项目 | 历时 | 参战国家 | 战争范围 | 卷入人口 | 参战人员 | 伤亡人员 | 经济损失 |
一战 | 4年多 | 30多个 | 400万km2 | 15亿 | 0.7亿 | 0.3亿 | 3400亿美元 |
二战 | 6年多 | 60多个 | 220万km2 | 20亿 | 1.1亿 | 1.9亿 | 4万亿美元 |
A.拯救了世纪文明 B.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C.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D.削弱了欧洲的力量
11、科学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一部反映19世纪后期的美国人生活的电影中有如下情景,你认为可能会被人们吐槽的是
A.莱特兄弟向观众介绍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B.男主角驾汽车带爱犬游纽约
C.女主角在白炽灯下完成绘画作品
D.男主角的妹妹走出家庭,去竞聘电话局接线员职位
12、条约规定:“通过加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和建立经济和货币联盟,包括最终引入本条约规定的单一货币,特别是通过建立一个没有内部疆界的区域,促进经济和社会平衡和持续的进步。”该条约中的“联盟”是
A.三国同盟
B.三国协约
C.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D.欧洲联盟
13、(它)并非对古典文化的“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这个时期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及政治、哲学著作都鲜明地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指的是( )
A.人文主义 B.理性主义 C.殖民主义 D.共产主义
14、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重视生态文明的自然之美,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也曾提出类似主张,他的主张是
A. 兼爱非攻
B. 仁政
C. 以法治国
D. 顺其自然,无为而冶
15、下列人物的贡献方面明显不同于其他三人的是
A. 文成公主
B. 鉴真
C. 玄奘
D. 郑和
16、19世纪中期,面临内忧外患的日本实现了社会变革。这里的“内忧”是指
A.国内阶级矛盾尖锐 B.西方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
C.天皇实行专制统治 D.奴隶制存废问题
17、党的十九大强调指出:“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这说明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下列不属于这一体系的是
A.养老保险 B.医疗保险 C.自主择业 D.失业保险
18、“最能够体现庄园主权威的为‘庄园法庭’,是庄园的统治机构,特点为:第一,非常设机构,根据地方问题多少和庄园主本身意愿来决定开庭间隔。第二,规定开庭时,当地农民都要参加,也非所有人有发言权,由代表组成陪审团。……庄园法庭只涉及庄园的内部事务,是为了处理‘家务事’”。下列对材料解读有误的是
A.庄园法庭开庭时庄园内的农民必须参加
B.庄园法庭是一个常设机构,体现庄园主的权威
C.庄园法庭不处理庄园以外的其它事务
D.庄园法庭开庭时间没有固定
19、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共同点是( )
①都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都带有民族解放战争的性质
③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④主力军都是大陆军
⑤都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A. ①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③⑤
20、《中国六大政治家》-书将商鞅列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体现经济发展方向促进社会转型的是
A.奖励军功 B.允许土地买卖 C.鼓励耕织 D.改革户籍制度
21、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1)公元前60年 的设置,标志今新疆地区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2)1727年清朝设置 ,代表中央政府管理西藏事务。
(3) 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2、根据下列提示信息列举相对应的法律文献
(1)罗马法制建设的第一步,是后世罗马法典乃至欧洲法学的渊源——
(2)由查士丁尼组织编纂,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3)美国独立后制定的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一
23、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______的发展,促进了_____的迅速增长。
24、1789年,巴黎人民攻占________,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1917年________武装起义的爆发,吹响了俄国十月革命的号角。
25、罗斯福新政:背景:时间:________年,人物:________就任美国总统,目的:为了应付日益严峻的________。宣布实施:________
26、填空题
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组织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成立于1945年,以维持国际和平友好、促进国际合作为主要宗旨的国际组织是______________.
(2)1993年在欧共体基础上成立,有自己单一货币的国际组织是_________________.
(3)英文缩写为“APEC”的政府间经济合作组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7、1949年,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________德国,在苏占区成立了________德国,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28、1929 -1933年经济危机首先从美国开始,很快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其特点是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 )
29、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______、______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______与______状态。
30、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________年,苏联同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建立了________委员会,简称“________”。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________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________的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31、埃及人民收回苏伊士运河的原因有哪些?
32、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是什么?
33、伴随着蒸汽机的一声鸣响,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文明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为《机器时代的享受》。它描写了美国有钱人坐汽船游览伦敦泰晤士河的场景.在他们风光的背后,大批的农村人口背井离乡涌入城市,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8世纪的70%下降到1841年的20%。大量的贫民常年居住在没有基本卫生设施和通风设备的住房内.许多巨大的蒸汽轮船,发出呛人的浓烟,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使河水变得浑浊不堪。
------摘编自《文明的力量》
(1)据材料一,“机器时代”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全部新工业仿佛一夜之间蹿升起来,但是在所有的新进展中,或许最重要的是在工业和民用中使用电力。此时科学研究成果在工业上得到更直接的应用,出现了大规模生产技术。公司制替代合伙关系成为标准,股份公司成立后,股票持有者是公司的所有者,但实际上,他们几乎好不参与公司的管理决策,管理决策权归董事会。
---摘编自《世界文明史》
(2)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的新特点。
材料三 人类文明演进坐标
---摘编自《世界现代化进程》
(3)据材料三,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第二次现代化使人类进入了什么社会阶段?以美国新经济时代为参照,归纳第二次现代化的主要特征。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地方长官的任免、考核、奖惩悉操于中央政府和皇帝之手。当西汉出现了地方割据势力对抗中央政府的端倪时,贾谊向文帝建言:“欲使天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摘编自班固《汉书》
材料二 唐末以来五十多年间,更换了五个朝代、八姓十三君。时人眼中,赵匡胤可能是五代后的第六代皇帝。“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夫节镇之强,非宋强也,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终宋无强臣之患”。今人眼中,赵匡胤是三百多年赵宋皇朝的立国者。
——摘编自邓广铭《宋史十讲》
材料三 元统治者为了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设置地方区域,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清朝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对藏族地区的统治。
——摘编自李怀孔《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1)贾谊的建言在汉武帝的哪一政策中得以体现?有什么历史作用?
(2)结合材料二,分析赵匡胤能成为“三百多年皇朝立国者”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元朝哪一项改革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统治者实行了哪些措施,从而达到加强对西藏统治的目的?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概括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发展的趋势。并分析这种趋势的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