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保山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填人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成功的天才内心往往 ①  隐藏着某种自卑,  ② 有人因此要把自卑列入成功之道,向世人推荐,则我对他完全无话可说。  ③  非说不可,我  ④  告诉你两个最简单的道理:其一,人可以培养自信,  ⑤  无法培养自卑;其二,就世俗的成功而言,自信  ⑥ 比自卑有用得多。

    A. A   B. B   C. C   D. D

     

  • 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汉唐时,“关东”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

    B. 秦都咸阳,汉都长安,故“关中”指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以西,今陕西一带。

    C. “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如杜甫写昭君出塞“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肯冢向黄昏”。

    D. “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黄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如李白形容天姥山“势拔五岳掩赤城”。

  •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故乡的模样,数十座低矮不一的房屋,在烟弥散的树影里错落,根茎般伸延的土路衔连着所有的院落;几棵浓荫翳日的榕树________在村头,一湾沟渠从树旁穿过。村里人总是与缠身的贫穷作战,无论白天黑夜,他们总是把心搁在田野上,搁在泥土里,搁在庄稼中。他们甚至在春意________的日子里,也无心留意花红柳绿,即使是夜晚,也没有闲心去想一想春天的姹紫嫣红,而是头顶三两疏星,到下弦月映照下的田沟里去看水、放水。而今,故乡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最让我高兴的是,故乡开始注重生态保护,疏浚河沟,遍栽果树,花草复萌,竹林滴翠。每当我在村头漫步、桥上________;或在亭中流连、塘边沉吟……无不身入、心入,感受着每一寸土地呈现的变化。对我自己来说,尽管往事如流水一般过去,但回望故乡人身上________的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品格,都激励着我在生活中、在学习上,努力拼搏,争创佳绩。

    A.屹立 萦绕 徜徉 凸现

    B.屹立 萦绕 徜徉 凸显

    C.矗立 缠绕 徘徊 凸显

    D.矗立 缠绕 徘徊 凸现

  •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

    清博研究院的《造假风暴和大数据异常分析报告》显示,2016年抽检的近万个疑似造假账号中,自媒体占比近88%,尤其是营销、公关类公众号成为重灾区。而2018年以来,从“企业家被抓”“企业家子女表白”之类的恶意中伤,到“明星出轨”“明星怀孕”之类的无中生有,再到涉机构改革、涉军涉警谣言兴风作浪,对当事方造成极大困扰,在社会上产生恶劣影响。

    A.疑似造假账号影响深远 B.自媒体谣言危害性极大

    C.造假风暴牵涉范围广泛 D.无中生有事件反响恶劣

  •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真正的写实,是要在生活中有属于自己的全新的发现,而不是用“生活”去________已被预设了的俗套化想象。有些作品虽然“生活气息”很浓,写农村的老屋、农民的吃食等等,看上去都________、栩栩如生,但那其实只是“真实”地再现了老屋和吃食,更像是一种民俗式的文学________,而与真正的中国现实________没什么关系。

    A. 填写      入木三分      调查      反正

    B. 充实      谨小慎微      体验      然而

    C. 填补      无微不至      考查      竟然

    D. 填充      细致入微      考察      反而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各题。

    “鬼畜”文化的流行

    黄西蒙

    随着95后、00后在互联网上话语权的增强,他们偏爱的表达方式,也在影响着网络文化的风向,“鬼畜”文化就是其中的典型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在网上看不看“鬼畜”、懂不懂“鬼畜”,已经成为区别年轻网民与“老人”的关键要素。

    “鬼畜”爱好者最初只是网络二次元领域的一个小众群体,但伴随弹幕视频在国内的兴起,“鬼畜”视频的制作者与观看者群体愈发壮大。在年轻人聚集的B站(哔哩哔哩动画网站)上,视频分类中就有专设的“鬼畜”区。截至2019年12月,在百度上搜索“鬼畜B站”,共有6230000个相关结果,其影响之大,可见一斑。但是,何为“鬼畜”,以及它为何令年轻人着迷,却在舆论场上始终争议不休。甚至有人批评“鬼畜”就等同于网络恶搞,属于网络文化中的低俗文化。事实果真如此吗?

    据网络文化辞典《破壁书》考证的结果,“鬼畜”最早来自一个叫《最终鬼畜蓝蓝路》的视频,它于2008年发布在一个日本动漫网站上。视频中真人扮演的“麦当劳叔叔”在搞笑音乐的配合下做着夸张的动作,令人捧腹大笑,却又十分怪异。虽然人们并不明白这个视频到底要表达什么,但这种幽默古怪的风格让年轻人颇为喜欢。此后,类似的视频在网上越来越多,基本方法就是通过变形、夸张、重复、演绎等形式,对一些经典的荧屏形象加以改造,并配合“音MAD”(一种网络音乐素材的呈现方式)来展现。

    因此,“鬼畜”文化的一大特征,就是对经典形象的解构。网络流行文化本身就具备“去中心化”的特征,加上年轻人的丰富创意,“鬼畜”也包含着解构经典的快感。比如,最经典的“鬼畜”视频之一“诸葛亮VS王司徒”,就是对老版《三国演义》电视剧中情节的解构。原版中唐国强饰演的诸葛亮,在两军阵前痛斥魏国的王司徒,说出了“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这段对话被很多网友“鬼畜”,变成了极具幽默感的网络视频。越是严肃的对话,看起来一板正经的事物,越有可能成为“鬼畜”素材。

    正如英国文化学者苏珊·海沃德在《电影研究关键词》中所指出的,对视频影像的“解构”意味着“反电影”,是对固有的意识形态的反击。因此,越是看起来经典的、严肃的内容,越有可能成为网友解构的对象。“鬼畜”的解构意味也在于此,但也并非所有的经典都可以被“冒犯”。

    一方面,“鬼畜”的经典大多是古代历史或国外的题材,极少涉及中国近现代历史内容,然而,电视剧《亮剑》却是个例外。《亮剑》在革命历史剧中原本就颇为另类,主角李云龙并非一贯的革命英雄形象,这也给“意大利炮”“李云龙”等符号“被鬼畜”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被“鬼畜”的往往是经典、严肃形象里偶尔展示的诙谐一面,比如风度翩翩的诸葛亮突然在王司徒面前“爆粗口”,影星成龙在广告里突然发出“duang”的声音等。越是那些出人意料的语言、动作、表情,越容易产生搞怪、反讽的效果。

    各种“鬼畜”视频在网上流行,也引起了一些人的担忧。与之前被批评的网络恶搞类似,它也遭到了“格调不高”“品味低下”等方面的批评。其实,外界不妨对年轻人的娱乐精神保持宽容的理解,其实很多人观看、消费“鬼畜”,只是舒缓情绪、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只要它不是建立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就不必抡起道德的大棒加以批评。

    实际上,“鬼畜”视频潜在的风险,并不是什么文化格调上的,而在法律层面上。比如,一些“鬼畜”制作者随意拼接影视剧中的镜头,如果剪辑、改造内容过多,则有侵犯原版版权之嫌。而且,一些“网红”的头像被任意“鬼畜”,也存在肖像权被侵犯的风险。这些问题才是“鬼畜”的拥趸们需要格外注意的。至于网络文化层面上的“鬼畜”,其发展、演变方向,自然也会随着网络文化的生态改易而变化,观察者不妨多一些耐心,从更漫长的时间尺度上,看看这些“鬼畜”文化最终会成为何种模样。

    (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初“鬼畜”流行于网络二次元领域的小众群体,而现在看不看、懂不懂“鬼畜”,已经成为区别年龄的重要标准。

    B.“鬼畜”的基本方法就是通过变形、夸张、重复、演绎等形式,对一些经典的荧屏形象改造,并配以相应的音乐。

    C.中国近现代历史内容极少被“鬼畜”,“鬼畜”对象大多是古代历史或国外题材。《亮剑》被“鬼畜”是一个例外。

    D.“鬼畜”视频也遭到了不少批评,例如类似网络恶搞、格调不高、品味低下等;但这并不是它最大的潜在风险。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鬼畜”文化源头是日本动漫网站上一个搞笑视频,这个视频也奠定了“鬼畜”文化一以贯之的幽默古怪的风格。

    B.网络流行文化本身具备“去中心化”的特征,加上年轻人的创意,“鬼畜”视频常常选择一板正经的事物为素材。

    C.苏珊·海沃德对“鬼畜”文化有深入研究,她认为“鬼畜”解构经典和严肃的本质是针对固有的意识形态的反击。

    D.“鬼畜”视频制作很难摆脱侵犯版权和肖像权之嫌,但作为一种网络文化,它还会有变化,我们需要耐心的观察。

    3从全文来看,“‘鬼畜’文化的流行”原因有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

    (2)杜牧的《阿房宫赋》最后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文章的创作目的,即警示后人:不仅要哀悼秦国的灭亡,而且要能够吸取秦亡的教训。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前辈的声威气势,再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述后辈的狼狈之相,前后可谓对照鲜明。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的《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的手法表明作者因为不被接纳、遭受指责,决心退隐并秉持原先的志向。

    (2)《赤壁赋》中,苏轼放开小船自由飘荡后“_______________”,此情此景,让他欢乐至极,不禁“_______________”,想要登仙而去。

    (3)古人“闲来无事不从容”。在《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苏轼闲游承天寺,借月、竹、柏抒旷达之情,最后说“_______”。李白在《行路难》中闲来垂钓,却“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描写了抒情主人公年少时的率真情怀,她登上墙头极目眺望,看不到心上人时,就“__________”;看到心上人时,就“__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用“__________”几个字指出了孩子学习成果的不足,接着又用“__________”直接否定了时人对孩子从师学道的错误认识。

    (3)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洁净清澈,百十来头鱼 “__________”,让人仿佛只见鱼不见水。它们自由游弋,不仅不怕人,还“__________”。

  • 10、临安春雨初霁

    (1)“________________”两句透露出诗人对客居京华的懊悔,含蓄地指责朝廷不图恢复,得过且过。

    (2)陆游《临安春雨初霁》的诗眼是“________________”,历来评此诗的人都以为这两句细致贴切,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

    (3)“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闲居小楼写字品茶消磨时光,但毕竟放不下未酬之志,故以此自嘲,表明自己不能建功立业的焦虑郁闷。

    (4)“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不愿在京城堕落于风尘,决定趁着清明时节还乡,从此隐遁山林,尽享山林之乐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向后主建议要广泛听取朝中大臣的意见,那么在政事治理上就 “__________________ ”。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摹表现沧桑巨变、抒写英雄不再之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注:这是一首送别词,作于公元1178年(宋孝宗淳熙五年)春作者自豫章赴临安途中。这时的他在仕途上经历几番挫折,因作此词抒发感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上片首句直接点题写送别,“唱彻”“泪未干”五字,形象生动地道出了无限的伤感。

    B.词上片第二句,作者视功名为余事而劝加餐,运用反语的修辞,表达了内心的激愤之情。

    C.词下片中“只应”一词加强了反问语气,富有言外之意,国家分裂、人民苦难更值得关注。

    D.江头风高浪急,十分险恶,有别于人间行路的艰难,表达了对行人的担忧和离别的伤痛。

    【2】请简要赏析词上片的后两句。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课文4、5段,完成下面问题。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① (② ),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③ )吾居乡,见(④ )人者好(⑤ )其令,(⑥ )甚怜焉,而(⑦ )以(⑧ )。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⑨ (⑩ )耕,勖( )尔植,督尔获,早缫(sāo   )绪,早织而缕, )而幼孩, )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 )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 )且怠。若是 ),则与吾业者 )亦有 )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㉑ )其事以为(㉒ )官戒也。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下列各句对第4、5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4段首句,看似无意,实则暗点写作目的。.

    B.“理,非吾业也。”此指郭橐驼确实不知道种树所蕴含的道理。

    C.第4段运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刻画得细致入微。

    D.结尾,作者以“问者”的口吻点出“养人术”,揭示写作目的。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生命,可不可以像植物一样生长? 静静的,在永恒的自己的角落。根,深深扎进土壤,和大自然融为一体。需要一点阳光,让自己舒展;需要一点水,让自己温润;需要一点风,让自己摇曳。除此之外,不需要更多。熬过寒冷的冬天之后,在春日里静静地,向上生长。你不知道,它怎么就发芽了、叶绿了;你不知道,它怎么就添了新枝、多了旁系。它也不声张,不喧嚣,只静静等你自己发现。

    请根据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感悟,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