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速度与激情7》引爆了电影市场,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首日票房超4亿的电影。这让我们看到了优秀电影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B. “盛大文学”与“唐家三少”的合作,代表着“盛大文学”的作家服务及支持体系更加完备,也标志着“盛大文学”一直标榜的全版权运营模式。
C. 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教育背景、充满阳光的心态,都是促进林书豪健康成长的积极因素,是优良环境与个人努力相协调的结果。
D. “五一”小长假期间,各地旅游出行人数大幅上涨,各地铁路、公路、交通、民航等部门高度重视,全力保障游客出行安全畅通。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由中央电视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不日亮相央视,吸引了广大观众在充满紧张感的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
B.从医学角度来看,早餐在供应血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吃或少吃早餐,会使血糖不断下降,造成思维减慢,反应迟钝,出现低血糖休克的症状,甚至精神不振。
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日前公布了稀土采矿证最新名单,全国稀土采矿证数量由此前的113个削减到67个。这一决定完全是出于保护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的考量为目的。
D.在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精神健康的重要性,人们希望在拥有良好体魄的同时,也拥有健康的精神生活。
3、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就有道而正焉 天下归仁焉
B.质胜文则野 故木受绳则直
C.敏于事而慎于言 不能容于远近
D.人而不仁 死而后已
4、下列诗句各自描写了不同的时令,按一年中先后顺序排列合理的一项是( )
①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杜牧《秋夕》)
②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有约》)
③腊后花期知渐近,寒梅已作东风信。 (晏殊《蝶恋花》)
④满城风雨近重阳,城脚谁家菊自黄。 (方岳《有九日道中凄然忆潘邠老句》)
⑤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 (韦庄《浣溪沙》)
A.③①②⑤④ B.②①④③⑤ C.③②①④⑤ D.⑤②①④③
5、下列各句语意明确、没有毛病的一项是( )
A. 古代诗人们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又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
B. 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
C. 法院日前审理了一起因一句脏话引起的赔偿案,大家都为这一家人为老不尊、为幼不敬的行为所不齿。
D. 当时的苏联,内战和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创伤尚未完全恢复。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礼是有秩序的爱。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在漫长的进程中,以“地缘”关系为依据,以“亲族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宗族——家族共同体,以及根深蒂固的宗族宗法文化心理。古代的“宗族”,是指有宗子、行宗法制而聚合成的“血缘——政治”团体。宋代程颐倡导士大夫阶层的宗族祭祀,范仲淹、司马光等大儒们都在思考着同一个问题,即通过哪种方式重建社会。到南宋,朱熹制作《家礼》,提出了“祠堂”这一名词,确定了祠堂祭祀的格局。以程、朱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确定了家礼构想,目的是复兴宗子法,使朝廷有“世臣”。程子所立祭祀之法的本意是,祭祀的主体是士大夫的宗子,不是庶人。一个家族祭祖祭拜先祖,由宗子主持祭祀,叫敬宗;一个家族由宗子率领祭祀共同的祖先,即收族。宋明之后,甚至出现了不设立宗子的“族”。一个同族同姓的村落,尽管没有“宗”,仍然可以被称为“宗族”,这个时期的宗族制度,就成了“血缘——社会”团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宗族大家族乃至族内小家庭之间的“亲亲”要求,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这种“亲亲”的基础上,通过祭祀共同的祖先,达到凝聚人心,团结族人,互爱互助的效果。这样,敬宗收族,使得宗法不仅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人伦共同体,而且成为生者与死者交通的人神共同体,成为维持社会稳定、一统天下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因而具有重要的政治与社会功能。
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节祭、生辰祭、忌日祭等,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祭祀先人是为了教育后人,立约族规是为了惩治违规犯律,借祖宗之威,禀祖宗之训,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宗族管理权力的合法性。在祭祀中族长要宣读族规和家训以及族谱,族长在此代祖宗立言,宣讲传统伦理,告诫和惩罚犯错子孙。凡做了错事的族人须站在特定的位置祭拜,寓意“低人一等”,以这样的方式来惩治不良行为。通过祠堂祭祀活动向后人宣讲孝悌忠信等伦理道德。祭毕,后辈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样,祠堂祭祀就成了一种精神联系的纽带。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家族成员从儿童期起就受长幼之序、孝悌之礼等熏陶。祭祀活动既加强了血缘关系,又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从而对族中成员的行为起到榜样或约束作用,在特定条件下,成为一种群体标准模式,向前人表达崇敬和哀思,为后人树立效法的楷模。
(摘编自李玲《祠堂之礼:有秩序的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祠堂作为我国乡村中的礼制性建筑,具有增强宗族血缘联系、规范社会礼制的功能。
B. 祠堂在以血缘为坐标的宗族关系中,通过拜祖敬宗与祭祖收族,从精神上团聚宗族。
C. 宗族通过祭祀活动来达到教育后人的目的,同时合法地管理宗族,惩戒违法子孙。
D. 祠堂可作为本族处理家族内部事务、树优立榜、赏勤罚懒、宣讲伦理道德的地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宗明义,指出祠堂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为后文的论述奠定了基础。
B. 文章第二段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展示了宗族的形成和祠堂的出现,阐释了祠堂祭祀蕴含的精神价值。
C. 文章第三段照应第一段阐述祠堂的功能,从祭祀先人的功能引出强化宗族观念、团结族人的作用。
D. 文章第三段运用举例论证阐释祠堂祭祀活动的内容,指出了祠堂对家族成员的榜样或约束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根深蒂固的宗族宗法文化心理,所以中国古代乡村社会都存在祠堂。
B. 族人可以在春节、清明、冬至等传统节日时以及自己生辰之时来祠堂祭祀祖先,重温家训。
C. 古代社会宗族拥有一定的社会管理权,所以族人一旦违犯了族规,宗族就可以在祠堂中惩戒。
D. 由于祠堂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时期的产物,所以随着时代发展、文明进步,祠堂将会消失。
7、(题文)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飞鸟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是诗人表达情感、寄托怀抱的载体。如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借悲鸟啼月烘托愁情;又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鸟鱼对举赞颂生命的蓬勃自由;再如《逍遥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的如此高的大鹏来寄托高远的人生理想。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有一种本能,即“____________”。
(2)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说明其于人的重要性。
(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卫风·氓》中体现古代劳动妇女起早贪黑、日夜劳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写全体将士心愿,表达出将士们誓死效忠朝廷的决心。
(3)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深深地刻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半阕着重写景,写景的角度多样,远看:“___________”;近观:“___________”。仰视:“___________”;俯瞰:“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表明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年轻人要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在建筑设计上的一大特点是“因地制宜”“顺势而为”,杜牧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了这一特点,并为后世贡献了一个成语。
(2)《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通过计算年龄说服晋武帝允许自己暂不应命。
(3)征引前人诗文是古代诗人创作时常见的行为,如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直接使用了《诗经》中语句,化用精巧,几无痕迹。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宴西楼①
陆游
西楼遗迹尚豪雄,锦绣笙箫在半空。
万里因循②成久客,一年容易又秋风。
烛光低映珠鞴③丽,酒晕徐添玉颊红。
归路迎凉更堪爱,摩诃池④上月方中。
【注】①陆游因为主张抗金,不合当权者口味而被一迁再迁,赶到川蜀,这首诗即写于此时。西楼、成都府治西侧有筹边楼,唐李德裕建,曾与热悉边事者在此共议抗御吐蕃等族侵扰事。又《蜀中名胜记》谓“转运司司园亦称西国,园中有西楼”。②因循:随意、轻率、怠惰。③珠鞴(bèi):绣着珠饰的单衣,代指歌年女子。④摩诃池:摩诃池即汙池,在锦城西。为隋将军萧摩诃所开,因是得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首句紧扣题目,从宴饮的场所——西楼着笔。先以“豪雄”二字虚点一笔,引出次句对昔日奢华的着意渲染。
B.第二句中“锦绣笙箫”描绘了歌管竟逐的景象,暗藏题内“宴”字;“锦绣”比喻美人,“在半空”则突出了西楼耸立天半的形象。
C.“烛光低映珠鞴丽,酒晕徐添玉频红”两句,描绘了宴饮之上歌女的俏丽,由此展现了宴饮场面的热闹。
D.颈联续写西楼宴饮,意境温馨旖旎,表现诗人醉宴西楼,置身衣香鬓影之中,只不过是为了缓解精神的苦闷而己。
E.诗歌尾联以景作结,描写宴罢归途,描绘了夜凉迎面,摩诃池上,明月方中的景象,对此佳景,诗人更生赏爱之情。
【2】古人评此诗颔联“语轻而感深”,你认为此联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谦,字延益,钱塘人。举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出按江西。雪冤囚数百。疏奏陕西诸处官校为民害,诏遣御史捕之。超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谦至官,轻骑遍历所部,延访父老,察时事所宜兴革,即具疏言之。初,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谦入朝,荐参政王来、孙原贞自代。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已而振知其误,得释,左迁大理寺少卿。十四年秋,也先大入寇,帝亲征。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众莫知所为。郕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珵言星象有变,当南迁。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帝顾而改容曰从汝卒奉上皇以归,谦力也。谦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帝赐第西华门,固辞,不允。帝知谦深,所论奏无不从者,用一人,必密访谦。视诸选耎大臣、勋旧贵戚意颇轻之,愤者益众。徐珵以议南迁,为谦所斥。至是改名有贞,稍稍进用,尝切齿谦。石亨本以失律削职,谦请宥而用之,畏谦不得逞,亦不乐谦。景秦八年正月壬午,亨与有贞等既迎上皇复位,宣谕朝臣毕,即执谦下狱。诬谦等与黄竑构邪议,更立东宫;又与太监王诚等谋迎立襄王子。都御史萧惟祯定谳,处极刑。丙戌改元天顺,丁亥谦弃市。及籍没,家无余资。独正室鐍钥甚固,启视,则上赐蟒衣、剑器也。
(节选自《明史·于谦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帝顾而改容曰/从汝/
B.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帝顾而改容曰/从汝/
C.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帝顾而改容曰/从汝/
D.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帝顾而改容曰/从汝/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扈跸,扈,随从;跸,指帝王出行的车驾。文中指于谦跟随皇帝征伐。
B.北狩,指到北方狩猎或向北进军,文中是皇帝被掳到北方的委婉说法。
C.壬午,文中指某一日,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的三十个单位记录日序。
D.弃市,指在闹市对犯人执行死刑,并将尸体弃置街头示众的一种刑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谦巡视地方,一心为民办事。他巡视江西,昭雪冤囚;奏报陕西祸害百姓的官吏;巡抚河南山西,注重调查,积极建言。
B.于谦反对南迁,尽心守卫京师。他极力反对徐理南迁的建议,认为京师是国家根本,不应重蹈宋朝的覆辙,应尽心守卫。
C.于谦性格刚直,受到权贵怨恨。他轻视怯懦的大臣及勋旧贵戚,对他不满的人很多;徐理和石亨也出于不同原因怨恨他。
D.于谦清正廉洁,堪为官员表率。他奉行节俭,住宅简陋却没有接受皇帝赏赐的府第;被抄家时,家中没有多余的钱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监王振方用事,适有御史姓名类谦者,尝忤振。
(2)石亨本以失律削职,谦请宥而用之,畏谦不得逞,亦不乐谦。
【5】于谦被判处极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14、阅读下列材料,请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教育部副秘书长莱斯利·洛伯女士提出:读、写和算是所有教育体系的三大基本支柱。现在,我们必须在此基础上再增加三个:同理心、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这三项技能的学习原本通常是在学校以外,但如今人工智能(AI)已然成为我们社会的一部分,因此必须将它们纳入学校课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在非洲做教育考察时强调:在促进个性化学习、激发学生创造力和让教师挣脱繁琐的教学任务等方面,新技术和人工智能大有可为。但我们不能将其视为无所不能的工具。数字技术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不平等的风险,二是学习风险。
学校要举行“数字技术与教育”的主题班会,请你结合材料内容,联系学习与生活实际,写一篇发言稿,体现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明确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