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我每次去西安,都要光临古城的标志大雁塔,凭栏远眺,饱览大好风光。
B. 听说我们要去他家拜访,李老师特别激动,在家充分准备,已经恭候多时了。
C. 贤弟,犬子在贵公司工作,愚兄就把他托付于你,还望你多多照顾。
D. 你身为名师的弟子,竟然弄虚作假,真是忝列门墙,有辱师门。
2、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文化恰似长河, ① 有大浪淘沙沉淀的河床, ② 有奔腾澎湃汇入的支脉, ③ 不舍昼夜、源远流长。外在环境越是变化,文化传统越需坚守, ④ 这样,传统方为传统——这是考验文化守成定力的重要维度。 ⑤ 传统也不是死水、不是静物,主动适应变化,创新表现方式,注入时代气质,传统方有生机也 ⑥ 具价值。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不仅 | 而且 | 还 | 虽然 | 所以 | 才 |
B | 不仅 | 而且 | 更 | 倘若 | 因此 | 才 |
C | 既 | 更 | 因而 | 只有 | 但是 | 更 |
D | 既 | 也 | 因而 | 只有 | 但 | 更 |
A. A B. B C. C D. D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窠臼 迷惑 岛屿 一愁莫展
B.骚动 穹顶 木屑 讫今为止
C.触角 筹画 阈值 胜券在握
D.格调 蚜虫 疏浚 苦口婆心
4、人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元素,而文人亦常在诗作中流露对人伦的真切感受。我国传统将人伦略分为五个层次:夫妇、父子,兄弟、朋友,君臣;为了更切合实际,可以稍稍改动为:夫妻,亲子,手足,朋友,群已。下列诗篇,其内容符合此排序的选项是( )
甲:自君之出矣,罗帐咽秋风。思君如蔓草,连延不可穷。
乙:游人武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丙: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丁:一春檐溜不曾停,滴破空阶藓晕青。便是儿时对床雨,绝怜老大不同听。
雁回杳杳浑无梦,鹊语啾啾似有凭。忽得远书看百过,眼昏自起剔残灯。
戊:灯怯寒威焰不青,忽闻急雪打窗棂。宵深未敢抛刀尺,为伴孤儿课一经。
A.甲丙乙丁戊 B.丙乙甲丁戊 C.甲戊丁乙丙 D.丙丁戊甲乙
5、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春花秋月何时了 故乡遥,何日去
B.雕栏玉砌应犹在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五月渔郎相忆否 及时相遣归
D.一一风荷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境苍凉 深情以往
佚名
①当时间从指缝间漫不经心地滑过,当苍老步步逼近,像一只小怪兽举着刀枪剑戟站在你的城下,咄咄逼人,你是缴械投降,还是出城迎战?
②“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物是人非奈若何?英雄气短,美人迟暮,时间从不曾厚待过谁,在光阴面前,任何人都无能为力,只能眼看着时间的花朵从光阴的树上一朵一朵萎地。卑微渺小,如你如我,仿佛一夕老去,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咀嚼生活的滋味,时光便已匆匆远去,山高路远,长亭晚照,多少陈年旧事,旖旎风景,都消散成一缕风。唯独记得那个少年曾在佛前许下的三个愿望:一愿,鲜衣怒马少年时,不辜负锦绣年华,不辜负大好青春,踏雪看风,飞花逐月;二愿,茫茫人海中与你邂逅,彼此温暖,彼此关爱,哪怕擦肩而过,也能感受到你的温度;三愿,得遇一良人,相看执手,厮守终老,不求大富大贵,但求简静安好,粗茶淡饭,甘之如饴。
③老,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情,当一头青丝变成苍苍白发,当如花美颜皱成核桃皮一般,当炯炯有神的双目变得混浊不堪,当活蹦乱跳变得步履蹒跚,甚至要依靠拐杖和轮椅,一步步走向老境的时候,你只能接纳,不能拒绝,不可推辞。既然如此,何不坦然接受?活着的时候,就好好活着,深情地活着。老去的时候,就从容老去,优雅地老去。
④认识一个朋友,年过不惑,忽然迷上了京剧。每天晨昏去公园里学唱,咿咿呀呀,唱腔并不优美;水袖轻甩,身段并不婀娜。毕竟是上了些年纪的,嗓音不再清亮,身段不再柔软,就连眉梢眼角的风情也染上了霜华,想学戏早已晚了三秋。可是她却乐此不疲,顶着露珠,踩着月光,风雨无阻,一往而情深。别人笑她:“疯了吧?想学戏,早干什么去了?”她也不恼,问人家:“你种花遛狗是为了什么?”人家说:“当然是因为喜欢。”她笑说:“我也是。”众人明了,原来她学戏,低吟浅唱,不过是因为喜欢。还有什么理由比“喜欢”更充分?年华易老,从容地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带任何功利色彩,没有得失算计,遵从本心,岂不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⑤老境苍凉,深情以往。珍惜当下,见喜欢的人,做喜欢的事,不辜负光阴,不辜负自己,哪怕一碟清炒素菜,也能吃得有滋有味。人活着,总要有一点高于物质的追求。虽说物质也很重要,但若没有物质之上的那一点念想,生活岂不是很乏味?那一点念想就是一个人对生活的深情。就像阳光对花朵,日月对山河,星辰对大地,春天对万物,就像一只蝴蝶对另一只蝴蝶,就像梁山伯对祝英台,就像一个孩子对母亲的深深的爱。
⑥闲读杨绛先生的《一百岁感言》,一时间感慨万千,人生“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深情地活过,就不怕老去。尽管没有人喜欢老,没有人愿意老,可是老还是会不请自来。林语堂先生说:“优雅地老去,也不失为一种美感。”老得优雅、从容、坦然,是时光的恩赐,是岁月的沉淀,如陈年老酒,芳香甘醇。
⑦朋友的母亲就是这样一个妙人儿,她开朗、有趣,年过六十开始学舞学画学茶道,忙得不亦乐乎。七十多岁还出版了画册,虽是自费,但这一招一式,也是功力不凡。她穿着旗袍,顶着银发,用力地活着。别人夸她,说她活得深情,老得优雅,活成了精。她笑,说:“这才哪到哪,如果我能活过百岁,我的人生才刚刚过半,我还年轻着呢!”好一句“我还年轻”!这份精气神值得欣赏。不拘泥于皮相才是活得明白的人,心灵丰盈才能踏实应对老境的到来。
⑧老去的时光,能有一个人陪着最好。一起吵吵架、拌拌嘴,一起唠唠嗑、看看夕阳,哪怕什么都不说,知道那个人在,就好。老去的时光,能有点闲钱最好。趁还走得动,去想去的地方看看,去生活过的老地方瞅瞅,去看看老朋友,等走不动的时候,心中也有个念想。老去的时光,能有点本钱最好。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尽可能别活成别人的负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此,安好。
⑨老,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人,老境苍凉如水,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尽最大的能力去活。活得深情,老得优雅,方不负此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回忆许下的三个愿望,流露出作者对青春年华的追忆,同时也表现出对时光流逝的感伤。
B.第⑥段引用杨绛的话,体现作者对“人总要有一点高于物质的追求”的人生思考,很有启发性。
C.作者在行文时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苍老,也表现出面对苍老的态度,富于感染力。
D.文章开头以“你是缴械投降,还是出城迎战”发问,结尾对此作了回答,首尾呼应,圆合自如。
【2】面对老境该如何“深情以往”?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第⑧段游离了文章的中心,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及理由。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圣人孔子转益多师的例子论证“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对这种观点,他给出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孙子兵法》中有“道者,令民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一句,它强调了民心在战争中的作用,《曹刿论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相近的意思。
(3)屈原用“香草美人”象征理想,抒发政治感慨,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用了类似的手法。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离骚》中,屈原用“香草美人”象征忠君爱国的政治理想,后世文人对此多有沿袭,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如此。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了秦王统一天下的大业,交代了兴建阿房宫的背景。
(3)辛弃疾在北固亭上凭高望远,面对锦绣江山,不由得遥想和缅怀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他写下了表现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千古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如果强调空想不如学习,可以引用《劝学》中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恶劣的环境可以激发人为生存发展而积极奋发,安逸的环境容易消磨人的意志,所以在《孟子二章》中,孟子感慨道:“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其观点与韩愈在《师说》中的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2)《赤壁赋》中的客人因“______________”,而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苏轼从不变的角度得出“_______________”的结论,以开导客人。
(3)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景句,既表示时间变化,又渲染出雨前暗淡愁惨的氛围。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短歌行》中,曹操借用典故,用“_______,_______”两句,表示自己渴望像周公那样接纳贤才,使天下贤才都能心悦诚服地归顺。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指出“取天下易守天下难”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
(3)中国古人善借“落木”来表达对人生哀思的体味,体现出民族独特的抒情和思维方式,如“_______,______”。
12、和束熙之雨后
王令①
猎猎风吹雨气醒,谁翻碧海蹋天倾?
如何农亩三时望?只得官蛙②一饷鸣。
何处断虹残冷落,有时斜照暂分明。
雷车改辙云藏迹,依旧晴空万里平。
注:①王令,北宋诗人,为人正直敢言,有治国安民之志。②官蛙:语出《晋书》。惠帝愚暗,闻蛙鸣而问“鸣者为官为私”,左右回答: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诗题为“雨后”,起笔却描写风起雨降的情景,如有雨神倒翻海水、踏倾天河,生动地写出了大雨滂沱的气势。
B.颔联写农家对雨的渴望未得满足,却只听得官蛙片刻鸣叫,诗人运用典故流露出其对官的厌恶之情以及对农人的同情。
C.诗人善于描摹景象,以细致的观察描写了暴雨初霁断虹残影冷落、斜照暂时分明的景象,蕴含了诗人对雨过天晴的期待。
D.这首诗构思新奇,造语精辟,气势劲健,意境深远。整首诗既体现了浪漫主义色彩,又表达出诗人现实主义的济世情怀。
【2】这首诗歌的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妙处。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
文本二: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邪?”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
文本三:
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说赵王曰:“天下之卿相人臣,乃至布衣之士,莫不高贤大王之行义,皆愿奉教陈忠于前之日久矣……臣故敢献其愚,效愚忠。为大王计,莫若安民无事,请无庸有为也。安民之本,在于择交,择交而得则民安,择交不得则民终身不得安。请言外患:齐、秦为两敌,而民不得安;倚秦攻齐,而民不得安;倚齐攻秦,而民不得安。故夫谋人之主,伐人之国,常苦出辞断绝人之交,愿大王慎无出于口也……故窃为大王计,莫如一韩、魏、齐、楚、燕、赵六国从亲,以傧畔秦。”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
文本四:
赵武王曰:“今吾欲继襄王之业,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观其乡而顺宜,因其事而制礼,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国也。祝发文身,错臂左衽,瓯越之民也。黑齿雕题,鳀冠秫缝,大吴之国也。礼服不同,其便一也。是以乡异而用变,事异而礼易。是故圣人苟可以利其民,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礼。”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服A者B所C以D便E用F也G礼H者I所J以J便L事M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合从即“合纵”,指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的政治主张,六国地连南北,故称“合纵”。
B.陈忠的意思是陈述内心忠诚,“陈”与《后汉书·张衡传》“衡因上疏陈事”的“陈”字含义相同。
C.倚秦的意思是依靠秦国,“倚”与《荆轲刺秦王》“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的“倚”字含义不同。
D.左衽,前襟向左掩,是我国古代部分少数民族服装的特点,与之相对,古代中原地区的汉服多为右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孟子认为失去了天下,是因为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是由于失去了民心。
B.文本二中赵威后对齐使的不悦而问予以了强有力的反驳,认为对方是“舍本而问末”。
C.文本三中苏秦认为要保全赵国,赵王必须选对外交对象,因此应联合五国对抗秦国。
D.文本四中赵武灵王之所以推行胡服骑射,是为了应时而变,效仿周边的瓯越及吴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2)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5】如何做到孟子所说的“得民心”?请结合后三个文本简要概括。
14、阅读下面材料,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想法。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有人说,要想让蜡烛散射出平稳明亮的光来,必须把它放到避风的地方;同样,要让人的灵魂散发出智慧的光芒,也要避免那些五花八门的思想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