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
B.“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曾巩。
C.“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2、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文体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作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小说《激流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春蚕》等。
B.李贺,唐代诗人,有“诗魔”之说,名作有《雁门太守行》。《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列子》是一部很有趣的著作,其中有大量的寓言,如《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等。
C.《史记》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代表作有《昆虫记》;茨威格,美国著名作家,代表作《伟大的悲剧》。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总司令在母亲锺太夫人逝世之后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语言质朴无华,没有华丽的辞藻和过分的渲染,但深深打动读者,可谓“朴素见真情”。
B. 《列夫·托尔斯泰》是茨威格传记作品《三作家》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
C. 《答谢中书书》和《与朱元思书》的“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内容多问候的套话和日常事物的叙述。
D.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4、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
A.《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被列为“四书”之一。
B.“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大多是游记,也有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包括如《桃花源记》这样的诗前序文。
C.杜甫,字子美,有“诗圣”之称,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古体诗。
D.《社戏》选自小说集《呐喊》,文中提到的社戏,是中国农村举行迎神赛会或岁时节庆时所演的戏,鲁迅的散文《五猖会》也提到这种民俗。
5、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四联。
6、积累(9分)
《五柳先生传》中引用前人之言,赞扬五柳先生的高洁人格并且与传文中“不戚戚于贫贱”一句相照应的句是“ , 。”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表现自己豁达开阔的心胸以及对世人美好祝愿的两句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赤壁》
《过零丁洋》中最能体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句子是:
, 。
7、阅读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这证明蚱蜢是个嗜食昆虫者,尤其爱吃没有过硬甲胄保护的那些昆虫;这还证明它们特别喜欢肉食,但又像螳螂那样只吃自己捕获的猎物。
这个蝉的刽子手还知道肉食热量太高,须用素食加以调剂。
吃完肉喝完血之后,还要来点水果什么的,有时候,实在没有水果,来点草吃吃也是可以的。
【1】选段出自法国杰出的昆虫学家、文学家________所写的《_______________》,这本书被誉为“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不少昆虫,你印象最深的是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出下列对作家作品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 )
A.以上选段的作者一反常规,用野外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昆虫的本能与习性。
B.《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认为,红军的长征,是一场战略撤退,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
C.《星星离我们有多远》用光年来计算从一颗星星到另一颗星星所需要的时间。
D.《寂静的春天》是一本激起了全世界环境保护事业浪潮的书。
8、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是一种“遇见”
①我以为,读书其实是一种“遇见”。打开书本的刹那,就开启了一扇去往不同时空的大门,碰见各种各样的人,听说形形色色的事,接触不同年代留下来的思想菁华。
②如果说,“遇见”是读书与生俱来的产物,那么,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理应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苏东坡说得好:“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那么,什么才是“所欲求者”?我想,除了要选择那些契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功课长进的书籍外,关键一定要按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去选读那些经受过时间和一代又一代读者淘洗的经典。须知,读一本经典抵得上读几十本、上百本普通之书。而对于那些平庸的书籍,我们还是少读或者不读为妙。那样的“遇见”,只是重复,只会无端损耗你去选择读一本经典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太不值得。
③交朋友要交五湖四海的朋友,读书当然也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好。读报看到一则材料:在当年的西南联大,许多教授在读书方面都是学贯中西,打通文理。因此,吴宓、陈岱孙、金岳霖、贺麟等能用中国话语、中国文化娴热诠释西学;冯至讲《浮士德》时,可以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来诠释《浮士德》中“一个越来越高尚越纯洁的努力,直到死亡”的主题。一些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教授,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学识。物理学教授王竹溪编写《新部首大字典》,在语言学界颇有影响;化学系教授黄子卿工于书法,热爱旧体诗,时常与文学教授游国恩探讨诗歌;年轻的数学家华罗庚则对散曲充满热爱……
④读书的“遇见”,又并非不动脑筋地匆匆而过,而是一种主观能动的行为。换言之,一定要避免人云亦云的做法,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诚如孟子所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据说,梁启超先生对于所读之书是不愿轻易相信的,他写《王荆公》,为了搞清楚王安石新政的真相,不仅反复研读《王临川全集》,还参阅宋人文集笔记凡数十种。所以,当与《宋史》互相参证时,他才发现其中的一些以讹传讹抑或故意诋毁、污蔑的谬误,然后,他“一一详辩之”,以还原历史真相。这种实事求是的“遇见”方式,不仅是对历史负责,也是对自己的治学态度负责。
⑤从书本中来,到生活中去,则是一种以“遇见”叠加“遇见”而解疑释惑的有效方法。延伸或者跳出书本的平面“遇见”,而到现实的自然与社会中去作立体的“遇见”,其效果或许会更精彩,更生动。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就对读书与旅行之间的关系有着独到的理解。他说:“我是搞历史地理的,旅行有时会带来契机,长期解不开的谜解开了。我曾和凤凰卫视拍过《告别三峡》的纪录片,就看到当地一个盐场,卤水直接从山里流出来,这种卤水看着普通,其实咸得不得了,直接放在锅里煮就成了盐。这里的盐场一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在用,后来才停掉。我研究移民史,巴人曾迁到这里煮卤产盐,巴人为什么一度很强势,地盘能扩展那么大?他们控制着盐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原本,葛剑雄教授在读书中无法解开的疑惑,想不到因为一次拍纪录片的“遇见”,终于茅塞顿开。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现实自然与社会中的立体“遇见”,无疑是对书本知识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补充和佐证。
⑥想起杨绛先生说过:“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先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这无疑是对“读书是一种遇见”最生动的诠释。而一个会“串门”、常“遇见”的读书人,更让“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成为可能,水到渠成。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与原文说法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读书是一种“遇见”,选择怎样的“遇见”,读书人在选择“通见”的方式上有属于自己的主动权。
B. 读书是“遇见”的人和事越多越好,读书面越广越好,不管什么样的书,我们都可以读读看。
C. 读书要避免人云亦云,要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这和“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要求是一致的。
D. 葛剑雄教授因为一次拍《告别三峡》的纪录片而揭开了读书时对巴人为什么一度很强势的疑惑。
【2】下列对“读书的注意事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②段中苏东坡的话告诉我们:读书应该选择契合自己的、经典的书来读。
B. 要在书中“遇见”更多的人和事,就要扩大阅读面,也就是要博览群书。
C.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说,记住书中的内容,不如不读书。
D. 读书不仅要质疑,还要能从书本中来,到现实中去,学以致用。
【3】下列对于第④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读书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善于从无疑处读出有疑。
B. 孟子的话强调了读书过程中思考质疑的重要性。
C. 梁启超先生写《王荆公》时还原王安石新政的真相,是一种实事求是的“遇见”方式。
D. 实事求是的“遇见”方式,只因要对自己的治学态度负责。
9、暑假将至,请推荐一本好书给你的同学,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提示:(1)明确书名和作者,简介书的内容。(2)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着力写好你认为所著书目最精彩的部分。(3)请努力让阅读你这篇文章的人产生阅读所著书目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