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矗立(zhù) 缄默 暴风骤雨(zhòu) 穿流不息
B.羁绊(jī) 震憾 风雪载途(zǎi) 自圆其说
C.瞭望(liáo) 弛骋 瞬息万变(shùn) 轻歌曼舞
D.卑鄙(bǐ) 晦暗 强词夺理(qiǎng) 挑拨离间
2、下面对句子的主干压缩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解放军执行命令)
B.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我去)
C.白杨不是平凡的树。(白杨不是树)
D.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我不能忘记背影)
3、下列有关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新闻电头的作用:表明新闻稿的发出单位,显示消息的“身份”;以此承担发表新闻作品的责任,接受社会监督;著有发稿时间地点,用来说明新闻的来源时效,借以传达某种信息。我国的传统做法是重视电头的作用,不过在一些描写类消息前面也可以省略电头。
B.《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
C.《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深切悼念自己母亲的回忆性小说,文中的母亲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是美的典型。
D.律诗的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每首律诗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惯例是对仗句,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
4、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泻气 桅杆 辟邪 春寒料俏
B.狼籍 斟酌 堆叠 崇峦叠障
C.轩邈 遏制 黏土 自出新裁
D.锃亮 簇拥 田畴 连绵不断
5、阅读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隋宫①
鲍溶
柳塘烟起日西斜,竹浦风回雁弄沙。
炀帝春游古城在,坏宫芳草满人家。
(注释)①隋宫:隋炀帝在江都(今扬州市)所建的行宫。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二句动静相谐,绘景细腻,营造了优美静谧的氛围。
B. 三、四句凭吊古迹,感今昔盛衰,无尽悲伤,情感浓郁。
C. 这首诗借景抒情,对比强烈,表达了对隋朝的无限怀念。
D. 这首诗音律和谐,二、四句的句尾押韵,读来朗朗上口。
【2】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写一、二句所呈现的画面。
6、默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上片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了《红星照耀中国》之后,阅读他们长征的过程,学到了他们的信仰与精神。请你说说作为当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8、阅读下列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苏州园林(节选)
①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④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岣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⑤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⑥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薔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文本二】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方法
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早在步入春秋战国时代,就进入和亲协调的阶段,所以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段来表现自然,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理想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构景手段很多,比如讲究造园目的、园林的起名、园林的立意、园林的布局、园林中的微观处理等。在微观处理中,通常有以下几种造景手段,也可作为观赏手段。
一、抑景
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所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走进门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这叫做“先藏后露”、“欲扬先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取抑景的办法,才能使园林显得有艺术魅力。如园林入口处常迎门挡以假山,这种处理叫做山抑。
二、夹景
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建筑(如塔、桥等),它们本身都很有审美价值,如果视线的两侧大而无当,就显得单调乏味;如果两侧用建筑物或树木花卉屏障起来,使甲风景点更显得有诗情画意,这种构景手法即为夹景。如在颐和园后山的苏州河中划船,远方的苏州桥主景,为两岸起伏的土山和美丽的林带所夹峙,构成了明媚动人的景色。
三、对景
在园林中,或登上亭、台、機、阁、榭,可观赏堂、山、桥、树木……或在堂、桥、廊等处可观赏亭、台、楼、阁、榭,这种从甲观赏点观赏乙观赏点,从乙观赏点观赏甲观赏点的方法(或构景方法),叫对景。
四、框景
园林中的建筑的门、窗、洞,或乔木树枝抱合成的景框,往往把远处的山水美景或人文景观包含其中,这便是框景。
五、漏景
园林的围墙上,或走廊(单廊或复廊)一侧或两侧的墙上,常常设以漏窗,或雕以带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几何图形,或雕以民间喜闻乐见的葡萄、石榴、老梅、修竹等植物或雕以鹿、鹤、兔等动物,透过漏窗的窗隙,可见园外或院外的美景,这叫做漏景。
——摘自《中国网》(有删改)
【文本三】
中国园林的风格
陈从周
①我国造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
②中国园林在建造之先,首先考虑的是静观与动观的问题。所谓静观,就是园中给游者留有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二者说来,庭院专主静观;小园应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前者如苏州的网师园,妙在静中生趣;后者如苏州的拙政园,奇在移步换景。立意在先,文循意出,动静之分,要看园林面积的大小。
③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的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要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因生动。我曾经用“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与“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①叫随地作低平”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中国园林的树木栽植,不仅为了绿化,而且要有画意。窗外一角,即折枝尺幅;山间古树三五、幽篁②一丛,是模拟枯木竹石图。重姿态,不讲品种,和盆栽一样,能“入画”。
④中国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立峰是一种抽象雕刻品,美人峰细看才象;鸳鸯厅的前后梁架形式不同,不说不眀白,一说才恍然大悟,竟寓鸳鸯之意。过去有些园名,如寒碧山庄、梅园、网师园都可以顾名思义,园内的特色是白皮松、梅、水。尽人皆知的西湖十景,更是佳例。
⑤园林中曲与直是相对的,要曲中寓直,曲直自如,灵活应用。园林中两侧都是风景,随直曲折一下,使经过的人左右顾盼皆有景,信步其间便使路程延长、趣味加深。由此可见,曲本直生,重在曲折有度。
⑥园之佳者就像诗之绝句,词之小令,都是以少胜多。寥寥几句,有不尽之意,弦外之音犹绕梁间。我说园外有园,景外有景,也包含着这层意思。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花影、树影、云影、水影,风声、水声、乌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响成曲。所谓诗情画意盎然而生,与此有密切关系。园林中的大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园林空间,越分隔,感到越大,越有变化。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
⑦华丽之园难简,雅淡之园难深。简以救俗,深以补淡,笔简意浓,画少气壮,艳而不俗,淡而有味,是为上品。无过无不及,得乎其中;须割爱者能忍痛,须补添者无各色③;下笔千钧,反复推敲;刚以柔出,柔以刚现——造园之理,与一切艺术无不息息相通。所以我曾经说,明代的园林与当时之文学、艺术、戏曲有着相同的思想感情而以不同形式出现。文学艺术讲究意境,造园也有意境。“景露则境界小,景隐则境界大”,“引水须随势,栽松不趋行”,“几个楼台游不尽,一条流水乱相缠。”这虽然是古人咏景说画之辞,造园之理也与此相同。
⑧造园是综合性的科学艺术,并且包含哲理,观万变于其中。浅言之,要以无形的诗情画意,构有形的水石亭台,借晦明风雨,使景物变化无穷。再加上南北地理之殊,风土人情之异,因素便更增多。所以,探究古园却不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不把握中国园林的风格特点,妄加分析,就会像汉代的读书人解释儒家经典一样穿凿附会。如此说来,欣赏园林还需要丰富的生活,渊博的知识。
(有删改)
【注释】①山间小路。②【幽篁】生长在僻静之处的竹子。③【各色】这里指坚持己见,不按常理办事。
【1】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上三个文本都能让读者对中国园林有一定的了解,但角度不同。【文本一】重在特点的说明,【文本二】介绍构景方法,【文本三】则重点介绍园林风格。
B.中国园林有重含蓄的特点。如造园时园林入口处常迎门挡以假山:“寒碧山庄”因园内栽种的多是白皮松而得名,取名耐人寻味,可以顾名思义。
C.【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结构都是先总后分,【文本三】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这样的结构使说明内容条理清楚,层次清晰,易于读者快速掌握文章内容。
D.三个文本都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突出事物的特点。如【文本一】第②段中把苏州园林的建筑跟古代宫殿的建筑作比较,【文本三】第⑤段中把曲与直作比较。
【2】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2)园之佳者就像诗之绝句,词之小令,都是以少胜多
【3】【文本二】中的漏景方法,在【文本一】和【文本三】中有体现吗?请具体说明。
【4】根据【文本二】,说说下列图片表现出的园林构景方法。
(1)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5】【文本三】第⑦段中说“文学艺术讲究意境,造园也有意境”,园内景物该怎样布局才能有意境?并从【文本一】中举出一例加以说明。
9、请以“温暖的回忆”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1)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2)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3)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