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消息是一种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事实的新闻体裁。其正文一般包括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四部分,其中背景必须独立成段。
B.诺贝尔奖每年主要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首届诺贝尔奖是1901年颁发的。
C.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的特点,但由于其强调新闻性、时效性和真实性,所以更接近于通讯体裁。
D.新闻花絮可以记录主体事件之外的一些有价值的或有趣的小新闻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嘎然而止 目眩神迷 自圆其说
B.人情事故 名副其实 怒不可遏
C.坦荡如砥 殚精竭虑 深恶痛疾
D.无动于忠 藏污纳垢 瞬息万变
3、下列有关传统文化知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古文中的“公”有着较多的意义。《愚公移山》中的“愚公”指的是旧时对男性长者或老人的尊称。
B.汉语很有意思。有时候某个意思不便或不愿直言,就用一个委婉的说法来代替,这叫婉词。如《背影》中“大去之期不远矣”一句中的“大去”就是“婉词”,表示“死亡”的意思。
C.典故指诗文等所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运用典故可以含蓄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言简意丰。如《雁门太守行》中用典“易水”、“黄金台”表达作者对官兵誓死杀敌的豪情壮志的赞美。
D.古代的男子成人要举行冠礼。《富贵不能淫》一文中“丈夫之冠”是古时男子十六岁行冠礼。
4、下列文学、文体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列子》中有很多寓言故事,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高山流水”“疑邻盗斧”等。
B.说明文重在说明事物的特征。《苏州园林》突出了“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的总特征;《中国石拱桥》则突出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特点。
C.律诗是古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律”和“七律”之分;每两句成一联,共计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D.《白杨礼赞》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子夜》《四世同堂》《春蚕》都是他的代表作。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晴①
苏轼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
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殷勤木芍药②,独自殿③余春。
(注释)①本诗作于作者被贬黄州之初。②木芍药:牡丹的别名。③殿:结尾,收场。殿余春:作春色的殿军。
【1】下列对古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了雨过天晴后散步所见之景,表达了诗人赏景之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B.“雨过浮萍合”说明先前的雨下得不小,也说明是初晴,“过”“合”用得恰切。
C.最后两句以木芍药在春末的独自开放来反衬百花凋零,春光已逝,情义恳切。
D.这首诗写景如画,景中有情,旨意含蓄,富有韵味,诗中“满”字可谓传神之笔。
【2】苏轼在黄州常感叹“人生如梦”,在本诗中又写道“海棠真一梦”,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6、默写名句
① ,恨别鸟惊心。 ②白头搔更短, 。
③ ,夜泊秦淮近酒家。 ④ ,乌蒙磅礴走泥丸。
⑤僵卧孤村不自哀, 。 ⑥ ,大渡桥横铁索寒。
⑦辛苦遭逢起一经, 。 ⑧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
⑨人生自古谁无死, 。 ⑩ ,寡人反取病焉。
7、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片段,完成后面的问题。
朱赫来望着飞舞的铁锹,望着弯腰紧张劳动的人群,低声对阿基姆说:“群众大会用不着开了,这儿谁也不需要进一步动员。托卡列夫,你说得对,这些人是无价之宝。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
(1)结合本章中相关情节,说说朱赫来所说“这样炼成”指的是什么。
(2)革命者朱赫来对保尔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将他们的交往经历按照先后顺序排列( )
①保尔通过肃反委员会主席签名的布告找到了朱赫来。
②保尔勇救朱赫来,自己被关进了监狱。
③朱赫来到筑路工地视察时,把毛瑟枪送给了保尔。
④朱赫来教保尔打拳,引导他领悟革命道理。
A.③①④②
B.④①③②
C.③②①④
D.④②①③
8、① 辽阔的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清理场”。石油是海洋最主要的污染源。海上油田的开采以及运输油轮的泄漏,都可以造成大面积的海洋污染。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科威特有几十万吨原油流入海洋,所到之处生物遭受灭顶之灾。但是经过__年左右的时间,受害的海域生态大都恢复正常。
②陆地的自净能力也令人惊叹。海湾战争中,泄漏的石油在科威特的沙漠里形成了一 个50平方千米的“油湖”,清除它们十分困难,且耗资巨大。就在人们对此束手无策的时候,大自然显示其“自净”的本领:流动的沙粒覆盖了油层,沙层中长出了绿色的小草,沙漠中异常的高温也促使了原油的分解和挥发。
【1】第①自然段划横线句子中“大都”一词有什么作用?
【2】第②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成长的旅途中,我们在不断追寻,追寻梦想,追寻知识,追寻快乐,追寻自信,追寻友谊……在追寻中,我们留下了或深或浅,或隐或现的足迹,回过头来细数这些足迹,你或许会获得种种人生启迪,感觉到成长的各种滋味。
请以“追寻 足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先补充题目完整再作文,要写真实的内容,抒发真情实感;⑵不得抄袭本试题卷中的阅读材料,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⑶字数在6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