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托尔斯泰长着这么一张脸,不管在什么场合,都不会有鹤立鸡群的可能。
B.目前,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正以锐不可当之势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C.王老师的原创书签,每一张都自出心裁,深受学生欢迎。
D.二孩家庭的父母要注意因材施教,不要将在长子身上成功的经验盲目地复制到幼子身上。
2、下列各项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铭记(mín) 匿名(nì) 记载(zǎi) 正襟危坐(jīn)
B.粗糙(cāo) 琐屑(xuè) 不辍(chuò) 筋疲力尽(jīn)
C.黏土(nián) 蹒跚(pán) 畸形(jī) 屏息敛声(píng)
D.杀戮(lù) 倔强(jué) 诘责(jié) 潜滋暗长(qián)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皎洁(jiǎo) 行辈(háng) 旺相(xiàng)
B.斡旋(wò) 糜子(mí) 晦暗(huì)
C.羁绊(jī) 束缚(sù) 戛然(jiá)
D.邮差(chā) 恣意(zì) 橘子(jú)
4、下面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综上所述,数字化阅读中,通过深阅读能使我们成为精神富有、知识广博、思维敏捷、青年。
A.深阅读能使我们成为精神富有、知识广博、思维敏捷的青年。
B.通过深阅读,我们能成为精神富有、知识广博、思维敏捷的青年。
C.深阅读能使我们成为知识广博、思维敏捷、精神富有的青年。
D.通过深阅读能使我们成为知识广博、思维敏捷、特神富有的青年。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运用描写,让人把目光从镇控三秦的京城,移向风烟迷蒙的巴蜀。
B.颔联安慰朋友不要忧虑,因为两人虽然处境不同,但是情感是相同的。
C.尾联以豪迈之语相送,劝慰朋友不要像恋爱中的年轻男女一样挥泪告别。
D.这首诗一扫古人送别诗给人的悲戚之感,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2】请简要分析诗歌的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句所蕴含的哲理。
6、默写。
(1)感时花溅泪, 。
(2) ,一览众山小。
(3)大漠孤烟直, 。
(4)月下飞天镜, 。
(5)衣沾不足惜, 。
(6)白头吊古风霜里, 。
(7)斯是陋室, 。
(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
7、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作答。
彭德怀看见我在注视他,就俏皮地说:“那个新来的是一个有名的‘赤匪’,你认识他吗?”那个新来的将官,听了这话,立刻笑起来,面孔有点发红,很天真的,一开口露出了唇齿间的一个窟窿,这窟窿应该是两个门牙占据的地方。
这个“赤匪”是谁?他的门牙是怎么脱落的?请简述。
8、阅读理解
藤野先生(节选)
鲁迅
①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②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服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③“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④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⑤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了,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⑥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⑦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⑧“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⑨“可以抄一点。”
⑩“拿来我看!”
⑪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⑫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⑬“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⑭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⑮“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1)选文第①段中,“我”到仙台受到了哪些“优待”?作者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2)选文第②③段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藤野先生的?藤野先生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一个怎样的教授?
(3)选文第⑤段记述“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这一情节有什么作用?
(4)概括选文⑦﹣﹣⑬段主要写的两件事,并说说这两件事体现出藤野先生怎样的精神品质?
(5)读了选文,从作者的角度出发,你有什么想法?
9、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清代画家郑板桥老年得子,却不溺爱。他病危时,要求尝一口儿子亲手做的馒头。儿子不会做,郑板桥就命他请教厨师,儿子将馒头做好时,郑板桥已经咽气了。他只留下一张纸条,上面写道:“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认真阅读上面材料,联系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