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梅州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警方发动大规模的扫黑行动,先逮捕团伙头目,再以摧枯拉朽之势扫清余孽。

    B.这些不法分子殚精竭虑地制造假药,坑害群众,终被绳之以法。

    C.校园不是藏污纳垢的地方,为了净化校园环境,学校将配合公安部门追究参与斗殴学生的法律责任。

    D.鲁迅的一些杂文入木三分地揭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

  •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一篇由果到因、从现象说到本质的事理说明文。

    B.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一文的作者伽利略无法知道蝉发音的部位,这说明每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大自然的奥秘是无限的。

    C. 《叫三声夸克》以盒子里面有盒子为比喻,来说明物质结构的特点。

    D.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在说明自然选择时,先说风媒花,后说虫媒花。用“蜂争粉蕊蝶分香”说明了昆虫给花传粉授精的特殊功能。

     

  • 3、下列作家作品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B.《恐龙无处不有》——阿西莫夫——英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

    C.《大雁归来》——利奥波德——美国生态学家

    D.《时间的脚印》——陶世龙——中国科普作家

  • 4、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届艺术节办的栩栩如生,全校师生交口称赞。

    B. 执法部门要善于虚张声势,使假冒伪劣产品无藏身之地。

    C. 老师的几句点评使我茅塞顿开:“啊,这篇文章原来还有这么深刻的内涵.”

    D. 我们每年都在家乡植树,现在,那里的树已是鳞次栉比,鸟儿也回来了。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写景有“虚景”和“实景”之分,请具体说说这首诗写了哪些虚景和实景。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古诗文及文选常识填空。

    (1)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____________,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3)求之不得,___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4)《诗经》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为:________________

    (5)陶渊明的《桃花源诗》中有两句诗: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在《桃花源记》中与这两句诗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桃之夭夭,________________。(《诗经·周南·桃夭》)

    (7)__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8)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9)说明文的说明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我国儒家经典“四书”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回延安》选自《___》作者贺敬之是当代______家。诗集有《___》、《___》、《____》等。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下面《红星照耀中国》选段,完成下面题目。

    四川军队大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战士——这些人当兵不只是为了有个饭碗,这些青年为了胜利而甘于送命。他们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迷信的四川军队这样嘀咕。他们自己的斗志受到了影响;也许他们故意开乱枪不想打死他们;也许有些人暗中祈祷对方冒险成功!终于有一个红军战士爬上了桥板,拉开一个,手榴弹,向敌人碉堡投去,一掷中的。军官这时急忙下令拆毁剩下的桥板,但是已经迟了。又有几个红军爬了过来。敌人把煤油倒在桥板上,开始烧了起来。但是这时已有二十个左右红军匍匐向前爬了过来,把手榴弹一个接着一个的投到了敌军的机枪阵地。

    (1)使用一句话概括本次事件。

    (2)从选文看,红军能获得此次胜利有哪两个因素?

    (3)你认为红军是人,是疯子,还是神?请结合整本书阅读,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留住她的温暖

    在台湾,有一位六十多岁的妈妈,每天都给女儿打电话。她听到的总是语音信箱的留言:“对不起,我现在很忙,有事请留言哦!”那轻俏活泼的声音,让妈妈禁不住笑容满面。明知女儿不在电话那头,她仍会慈爱地回答:“好,你去忙,妈妈明天再给你打!”

    而事实上,这声音的主人已在一年前因车祸去世。这句熟悉而亲切的留言,是母亲找到女儿的唯一方式。它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可以随时开启一扇通向秘密花园的门。那里,盛开着有关女儿的所有温柔的记忆。

    女儿走后,这个手机再也无人使用,可母亲仍然按时交纳着月租费。每天听着这句留言,她觉得女儿并未远走,还在从前的那家公司上班。

    母亲仿佛就坐在女儿身边,微笑地看着她,看女儿灵巧的手指敲击着键盘,看女儿在会议室与同事侃侃而谈,看女儿将一份文件放进复印机……

    在这甜蜜的遐想里,母亲挨过了漫漫的长夜,挨过了一寸一寸的疼痛。在茫茫复茫茫的海上,有时只需一句话,就能摆渡一颗柔软的心。

    可是,有一天,当她又习惯性地拨打这个电话时,那个留言竟消失了!她听见的是对方已关机的提示音。惊慌失措的母亲,恍如失掉了整个世界。

    她费尽周折,找到了女儿手机的客服电话。电话接通的一瞬,她泪眼蒙蒙,语不成句。对方听清她的问题后,耐心地向她做了解释。

    原来,电信公司已通过短信告知客户,语音系统即将升级,请大家将旧的语音留言与欢迎词,转换到新的系统保存,否则会丢失。而这位母亲从未看过手机短信,所以在新系统上线一周后,她失去了这个珍贵的留言。

    母亲彻底崩溃了:“这是我过世女儿的留言,以后,我该怎么办……”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哽咽着,像个无助的孩子。

    客服人员立即将此事通报给主任,主任又迅速汇报给公司资讯部门。工作人员花了一个月的时间,从数百万用户的上百万个旧的语音信箱中,找到了她女儿的录音。

    他们立即开始研究,如何让原音重现。工作人员用原始的方式,使用公司内部的电话,打入她女儿的手机,取得了那句至关重要的留言,再从客服中心的录音系统中,将这句话转录出来,汇入新的语音系统。

    日夜盼望的母亲,终于又听到那活泼轻俏的声音。这一瞬,她开心得笑起来:“听到了!听到了!”仿佛那个眉眼乖巧的女孩,又亲昵地偎在她的身旁,一伸手,就可以抱到她。

    为了永远不再遗失这条留言,公司人员将这段录音拷贝到光盘里,赠送给这位母亲。

    也许我们都是普通人,无法阻止地震、车祸、海啸的发生,可我们能够用持久的耐心和绵密的关怀,去缝合一位母亲破碎的心,留住她的温暖。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情节。

    2“在这甜蜜的遐想里,母亲挨过了漫漫的长夜,挨过了一寸一寸的疼痛”句中“甜蜜”与“疼痛”是否矛盾,说说你的理解。

    3文中画线处用了插叙,能否删掉,为什么?

    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受。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一位大师带着他的徒弟们远行,一天,他们遇到一条没有桥的大河。大师问徒弟们:“现在我们怎么办?”一个徒弟说:“我们蹚水而过吧。”大师笑着摇了摇头。另一个徒弟说:“我们折回去吧。”大师又笑着摇了摇头。众弟子不解。大师说:“蹚水而过,衣衫必湿,水深则有性命之忧,不足取;转身而回,虽能保平安,但目的未达,也不足取。最好的办法是顺着河边走,总会找到桥的。”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600字左右。(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