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屯昌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短语,恰当的一项是(   )

    金华火腿皮薄骨细,腿心饱满,精中夹肥,;瘦肉细嫩,;肥肉透明,③   ;咸淡适中,鲜美可口;芳香浓烈,滋味清醇;形似竹叶,④  

    A.①大方雅致    ②亮若水晶    ③红似玫瑰    ④油而不腻

    B.①红似玫瑰    ②大方雅致    ③油而不腻    ④亮若水晶

    C.①亮若水晶    ②油而不腻    ③大方雅致    ④红似玫瑰

    D.①油而不腻    ②红似玫瑰    ③亮若水晶    ④大方雅致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的一项是( )

    A.春霄   暖融融   大彻大悟   星火燎原

    B.怠慢   竞技场   惊心动魄   消声匿迹

    C.怅惘   一柱香   叹为观止   周而复始

    D.驳回   流水账   草长莺飞   悬崖绝壁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国庆期间,为了防止安全事故不再发生,我们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

    B.滥用外来语,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谨与和谐,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

    C.连绵不断的小雨瓢泼而下。

    D.初中学生的每天睡眠时间大约8小时左右。

  • 4、下列对《答谢中书书》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在写景时运用了多种视觉相结合的手法,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再平视“清流见底”。

    B.本文在写景时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晓雾将歇”是静景,“猿鸟乱鸣”“沉鳞竞跃”是动景。

    C.本文借书信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D.本文作者在书信中描山画水,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赏析下面的古诗并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自己的茅屋被秋风摧残后的窘况,同时表现了诗人为天下“寒士”着想的高尚情操。

    B.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C.当秋雨来临时,诗人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关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2】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诗人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

    ,智者见于未萌。

      ,不尽长江滚滚来。

    独学而无友,

    抽刀断水水更流,

    古诗词中许多诗句寓情于景,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   借自然现象抒发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李商隐在《无题》中,   ,借自然规律象征至死不渝的爱情。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请从《长征》《寂静的春天》《飞向太空港》《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四部名著中任选一部,从作者姓名、作品内容和阅读价值三方面写一段推荐语。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芬芳的蜡梅花

    秦湄毳

    ①天空飘着雪花,和雪花一同落在我手中的还有朵朵芬芳的蜡梅花———几个学生随信寄来的,我不禁带着微笑想起那群学生……

    ②秋风扫净落叶的时候,学校临时安排我接管八年级的一个班,这个班里有几个出了名的“捣蛋鬼”。

    一进教室,我就看见靠门的小书桌边缘刻着一个“恨”字———而且右边多了一点,我知道这是一群“恨错了”的孩子。我笑了,我微笑着说:“孩子们,我有一个难题,请帮助我解决。”他们停住了嚷嚷,睁大眼睛望着我,眼神很丰富:有吃惊,有冷漠,有怀疑,有猜测……这么多样的眼神一齐注视我,我也有些慌神、不由歪了一下身子,我掩饰地清着嗓子说,“我做教师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我的咽炎愈来愈严重了。我今年30岁,可我的声带却未老先衰,恐怕有300岁的年纪了。”听到这里他们中不少人笑了,有情不自禁笑的,也有故意大声呵呵的,但我发现他们的表情里没有恶意。我放心地笑了……

    ④接下来的情形可想而知,他们卖力地献计献策,我一一点头说“试过了”。最后,他们有些泄气,有的已开始“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我想我得实施我的“底牌”方案了,否则这只能是疲软无效的“情感搭讪”。突然,我听见小胖说,“我知道一个方法,就是用蜡梅花拌蜂蜜……”这就是我要等的那个孩子,他终于发话了,我早知道他是这个班的“七寸”。我说,“是吗?这个办法倒还没试过……”

    ⑤窗外,飘着雪花。我和小胖这些孩子的对话也像雪花一样落进彼此心里。显然,他们开始配合我“帮助”我了。

    ⑥其实,我只需要他们的配合,并不指望他们的“药方”。事实上,他们在卖力地“帮助”我,放弃了属于自己的玩乐时间,为我寻找新鲜的蜡梅花……

    ⑦有一天,他们的“小神探”跑来给我说,“老师,小胖领着我们找到一片蜡梅树林,我们摘了一些在家晾着呢,等干了给你拿来。”我呆了,想着他们可别“毁林”啊。

    ⑧我悄悄叫来小胖,谨慎地想着措辞,不想小胖挺“诡”,一听就明白了,大声大气地说,“老师,那是一片没人管的废林子,正改建,快挖没了,再晚了就摘不到了”我将信将疑拨通报社朋友的电话,他索性带我去实地考察,果然小胖的话属实。这是一片荒园,就“藏匿”在学校附近,很像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本真的自然景色让我很动心,思忖着:哪天带学生来游一回。

    ⑨一个漫天飞雪的周末,我经过教室的时候,发现小胖正在门口小书桌上用橡皮泥仔细地抹平那个“恨”字,然后在上面贴了一张心形贴纸,用力地按了按,并端端正正地写下一个“爱”字。我激动了,在班里宣布,“放学后踏雪访梅去!”小胖喊,“我带路给老师摘蜡梅花去!”

    ⑩雪花、梅花、孩子们的笑脸、欢声,浩浩荡荡地欢腾着那片荒地,缕缕的芳香缠绕着我的眼耳鼻喉,我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那一刻,在我眼中,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你闻不到他们的芳香,是因为你还没有走进他们的心里……

    花香太浓了,弥漫在眼里,我禁不住落泪了,哦,这芬芳的花儿芬芳的孩子!

    今冬,又飘雪了。看着手中他们寄来的小小蜡梅花,我分明闻到他们心灵里散发的香。我想说,此刻,我陶醉。

    (选自《散文·海外版》2019年第4期,有删改)

    1本文回忆了“我”与学生交往的三个片段,请将内容概括在下面。

    (1)“我”自称患有咽炎,学生们卖力的献计献策。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回答问题。

    (1)对第⑤段中“我和小胖这些孩子的对话也像雪花一样落进彼此心里。”这句话赏析正确的是( )

    A.用雪花表示师生间虽然互有好感但是心灵还是冰冷难融。

    B. 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师生心灵的触动,师生情感的加深。

    C. 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师生间情感虽然冰冷但像雪花一样纯洁美丽。

    D. 用雪花象征师生间感情的纯洁和美丽。

    (2)理解下面这句话的含义。

    一进教室,我就看见靠门的小书桌边缘刻着一个“恨”字——而且右边多了一点,我知道这是一群“恨错了”的孩子。

    3下面是有人对第⑫段的修改:“今冬,又飘雪了。看着手中他们寄来的小小蜡梅花,我禁不住闻着蜡梅花散发的香。我想说,此刻,我陶醉了。”与原句相比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

    4下面这段文字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对于表现人物心理有什么作用?

    一个漫天飞雪的周末,我经过教室的时候,发现小胖正在门口小书桌上用橡皮泥仔细地抹平那个“恨”字,然后在上面贴了一张心形贴纸,用力地按了按,并端端正正地写下一个“爱”字。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学习中,老师常教我们温故而知新重读父母,你可能发现他们也曾有过叛逆而精彩的青春;重读自己,你可以看到自己曲折向前的成长痕迹;重读身边人,你可能会发现原来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欢笑与泪水。我们还可以重读经典作品,重读《昆虫记》,不仅可以了解昆虫世界,还可以让你读到法布尔的内心;重读《藤野先生》,不仅可以读到浓浓的师生情,还可以读到鲁迅弃医从文的复杂心绪……

    请以“重读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