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黔东南州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文学作品内容和常识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孔乙己》是鲁迅第二篇白话小说,收入小说集《彷徨》。它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毒害,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也真实地表现了当时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

    B《范进中举》 选自《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字敏轩,明代小说家。《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善于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

    C《口技》 选自清代人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集《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清代人。课文以口技表演之贯穿全篇,按时间推移展现惊醒”——“入睡”——“一场大火三个场面,既井井有条,而又曲折有变化。

    D小说《窗》以窗为焦点,以两位重病人相互间所持的态度为线索,体现了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作者是美国的泰格特。

     

  • 2、对下列有关文化常识和修辞知识的说明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古人说“轻诺必寡信”“言不信者,行不果”等,就都是谈“信”的名言。人无信不立,诚信应该成为个人必备的精神品质。

    B.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唐诗流派众多,名家辈出,如被称为“诗仙”的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

    C.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回忆性散文名篇《藤野先生》就写到了他弃医从文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D.夸张就是对人或事做扩大的描述,以突出某一方面的特点,比如“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一句,就突出了托尔斯泰眼光犀利的特点。

  • 3、【病句诊所】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同学们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切忌不要打疲劳战。

    B.刘慈欣创作的科幻小说《三体》获得了第73届雨果最佳长篇故事奖。

    C.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积极开展“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D.老王和老李是我的忘年交,他80多岁了,很喜欢侍弄花草。

  •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A.在十九大会议精神的鼓舞下,使中国广大农村走上了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B.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努力,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

    C.广大中学生在写作时一定要表达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D.“蓝一号”在海底试采可燃冰,这不但是全球首次而且也是我国首次成功试采。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诗歌阅读。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注释】公元760年春,在亲友的资助下杜甫在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建成了几间草房,长期颠沛流离的诗人一家在此度过了近5年比较安稳的生活,此诗就作于这一时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工整的对仗,统摄全篇,“幽”是诗歌的诗眼。

    B.颔联写景物之幽,燕子自来自去,鸥鸟相亲相近,江村景色的幽静跃然纸上。

    C.颈联写人事之幽,老妻画棋盘,幼子弯针当作钓钩,各得其乐。

    D.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质朴,不作雕饰,生活意味十足。

    (2)请从写景和传情两方面简要分析首句中“抱”字的妙处。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根据要求把古诗文名句补写完整。(6 分)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忘我为人的精神,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己亥杂诗》中阐明事物具有两重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商品经济的今天,许许多多的科学家能够甘于寂寞,致力科研,这正如古人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他们高洁的志趣和人格的坚持。(用《五先生传》中的两句话来填写)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名著阅读。

    (1)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 发生的背景、发生的原因。他判断由于 的宣传和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与个人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

    (2)《红星照耀中国》充满了国际主义精神。加拿大医生 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持中国的革命事业,不幸的是在一次战役中因细菌感染而献出了生命。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古柏树下

    肖复兴

    ①天坛里最为人瞩目的古树,当属长廊北侧的柏抱槐,和回音壁外的九龙柏了。那里的古树,因为太有名,都被铁栏杆围着,人们无法与之亲密接触。对于我,最喜欢的是西柴禾栏门外的三棵古柏。这么多年,几乎每一次到天坛,都会到这三棵古柏前看看,好像它们是我的风雨故人;有时会画它们,总也画不厌,也画不像。

    ②在天坛,柴禾栏门有两座,分列祈年殿围墙根儿的东西两侧,当初,是为给神厨宰杀烹饪牛羊等祭品提供烧柴用的。这两座门,如今都是天坛的办公之地,西柴禾栏门里放着清洁卫生的三轮车,不对外开放,因此,这里的游人几近于无。门前,三棵古柏,由东到西排列,冬夏春秋,枝叶茂密,郁郁苍苍,如三个威武的壮士,屹立在那里,脚下是草坪如茵,背后是红墙似血,有一股难言而雄浑的沧桑感。特别是春天,草的嫩绿,树的苍绿,墙的火红,瓦的黛绿,色彩对比得强烈而鲜明,我一直以为,最能代表天坛的色调。这三棵粗壮的古柏,树龄都很老了,一棵560年以上,两棵620年以上。在整个天坛,找到这样年头悠久三位并排站在一起的古树,很难了。

    ③三八妇女节的中午,我从南过花甲门,沿着一溜儿红墙贴身前行,走到墙尽头的拐角处,就可以看见这三棵古树了。忽然,一眼看见,最里面的那棵古柏前,站着一位姑娘。她就那么静静地站着,一动不动,站了很久,始终抬头望着树冠。我站在那里,也一动不动,我不想打扰她。很少见到有游人到这里来,更从来没有见过有人这样静静地站那里,抬头看树。

    ④我看见姑娘动了,围着这株古柏缓缓地转了一圈,她的手臂不时抚摸着皴裂的苍老树干。那样子,像孩子环绕着老人的膝下,老树因此而变得慈祥,对她诉说着悠悠往事。有风轻轻吹来,枝叶簌簌拂动。中午的阳光,透过枝叶,温煦地洒在她的脸上、身上。因为她在走动,阳光不时跳跃,一会儿顺光,一会儿逆光的脸上和身上,像蝴蝶翻飞。

    ⑤我忽然有些感动,为这个姑娘,也为这古树。

    ⑥姑娘对古树如此敬畏。古树值得姑娘如此敬畏。

    ⑦只是,如今,我们不少人似乎没有或者说缺少这样对树敬畏的感觉。我们一般愿意膜拜神像,却不知树尤其古树,其实也是神,是自然之神。在大自然面前,人是渺小的。在有五六百年树龄的古树面前,人也是渺小的。

    ⑧想起古罗马的哲学家奥古斯丁,羞愧于情欲的私缠想跪拜在神的面前忏悔,他没有去到教堂的十字架前,而是跪倒在一棵无花果树下。也想起古罗马的诗人奥维德,在他的伟大诗篇《变形记》中所写的菲德勒和包喀斯那一对老夫妇,希望自己死后不要变成别的什么,只变成守护神殿的两棵树,一棵橡树,一棵椴树。

    ⑩在那遥远的时代里,树是那样地让人敬畏。在如今商业时代,树只是一种商品,或观赏品,而不再是一种自然之神。我们再也不会将树称之为神木,更不会跪倒在一棵树下,或希望自己死后变成一棵树。

    我看见姑娘在这株古柏前绕了一圈,又走到第二棵,一直在这三棵古柏前全部默默地绕了一圈。

    和她擦肩而过的时候,我和她打了个招呼,她站住了,客气地向我问好。我和她简单聊了两句,知道她是趁着过节日从上海来北京玩的。我刚想问她为什么对这三棵古树如此感兴趣。她却抢先问我:您知道天坛里还有比这三棵古树更老的树吗?我告诉她前面不远有一个快要倒下却依然活着的古柏,很值得一看。她迫不及待和我告别了。

    姑娘不到三十,姣好的面容,马尾辫,一身运动装,白色的运动裤,红色的运动绒上衣,外加一件米黄色的马甲,头戴着白色的棒球帽,身背着棕色的双肩包,和苍绿如同深深湖水的那三棵古柏,和那红墙,和那绿草坪,颜色纷繁,像是盛开的一朵奇异的七色花

    这些天,上海疫情严重,忽然,想起了这位姑娘。

    (节选自2022年4月13日《新民晚报》)

    (1)①本文写作的主要对象是“西柴禾栏门外的三棵古柏”,开篇为什么还要交代柏抱槐和九龙柏?

    ②阅读第②小节,仿照示例的短语结构形式,再概括出古柏树的3个特征。

    示例:队列整齐

             

    (2)①我们在古柏树下遇到了一位姑娘,“她就那么静静地站着,一动不动,站了很久,始终抬头望着树冠”。联系上下文,请你以第一人称写出她此时的心理活动。

    ②第段中,作者重点描写了这位姑娘,以下对这一段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一段详写姑娘的衣着略写她的长相,因为相遇时间太短,作者没能看清姑娘的相貌。

    B.姑娘的年龄和古柏的树龄形成对比,暗示了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

    C.结尾划线句巧妙设喻,形象地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

    D.这一段中作者紧扣人物衣着和景物的色彩特点来描写,构建出极具画面感的场景。

    (3)①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划线句子。

    ②本文主要叙写了古柏树下发生的故事,④、⑤两段的内容与这个故事关系似乎不大。请结合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探究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请以“我终于找回了自信”为结尾,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2)文体自选;(3)不少于5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