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扫一扫
随时随地学习
当前位置 :

恩施州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久(yōu)   河(dī) 推(chóng)

    B. 河(jiāo) 桥(gǒng) 暴(zhǎng)

    C. (lǒng) 形(hū) 桥(dūn)

    D. 坡(dǒu)   石(qì) 匀(chéng)

     

  •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生涯        辟邪        摩肩接踵        锐不可挡

    B.燥热        婉如        张目结舌        络绎不绝

    C.孀妻        遐想        为富不人        俯仰生姿

    D.擅长        喧嚣        旁逸斜出        白手起家

  • 3、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磅礴   涌跃   欺侮   大彻大悟

    B.亢奋   领域   弥勒   水落石出

    C.羁伴   褪色   震憾   翠羽流苏

    D.严峻   姣洁   家眷   豁然开朗

  • 4、下面对新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常把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称为新闻的“六要素”。

    B. 新闻主要由标题、导语、主体构成,有时也有背景和结语。

    C. 新闻标题简明、醒目,概括性强。新闻开头的黑体字是电头,也称“消息头”。

    D. 新闻特写是以形象化的描写手法,报道新闻事件中最有价值的片段,可适当进行艺术的夸张来增添感染力。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4分)

    偶  题

    朱  熹

    青山门外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

    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

    【注释】幅巾;古代文人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崔嵬(wéi):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底处:何处。

    【1】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首句“堆”得精妙。请说说“堆”字为何用得精妙。(2分)

    【2】选出下列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2分)

    A.“幅巾”是古代文人一种儒雅的装束,诗中借此交代诗人的身份与闲适、高雅的生活情趣。

    B.“终日”一词,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厌倦读书生活,希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的急迫心理。

    C.第三、四句诗是说常人只见到云腾致雨的现象,却不知云从何处来,因而悟出凡事都要追根溯源的道理。

    D.这首诗抒写诗人生活中的偶然所见,虽然着笔不多,却耐人寻味,能够引导人们积极思考。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古诗文名句填空。

    (1)微君之躬,_________?(《诗经·邶风》) 

    (2)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山光悦鸟性,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人们常用李商隐《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来赞美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 

    (5)写出连续的两句含有雨字的古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名著阅读。根据选段内容,写出人物姓名。

    A把门带上后,便拆开了信封。里面只有一小张约莫跟信封一样大小的纸,上面写着:你是谁?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没有问候的话,也没有回信地址,只有这三个写的字,后面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A是___________

    除过这种漫无目的地转悠,B现在还养成了一种看课外书的习惯。这习惯还是在上初中的最后一年开始的。有一次去润生家,发现他们家的箱盖上有一本他妈夹鞋样的厚书,名字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起先B没在意——一本炼钢的书有什么意思呢?

    B是___________

    C的童年尽管如此悲惨,C对这个时代和消磨这时代的地方,永远保持着一种温柔而凄凉的回忆。C几乎终身都住在都城维也纳,却从来没忘记莱茵河畔的故乡。

    C是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文学类文本阅读

    春雨细无声

    ①上午十一点钟的时候,满天的晴光蓦地隐去,细细密密的春雨下了起来,远山近树笼罩在一片乳白色的烟雾中。

    ②这个地方叫白关,驾车也就一个小时的路程。今天是周六,步长天一家七时就出发了。他们看了满山的红杜鹃,看了成片的绿秧苗,参观了养鸡场、豆腐作坊……步长天一打方向盘,小车朝不远处的一个农家小院驰去。

    ③“爸爸、妈妈,我今天的日记会写得很好,我相信。”晓园说。

    ④小车刚进院子停下,中年店主举着一把特制的大油纸伞跑过来。“欢迎光临,我叫刘健。来,先坐在木炭火边烤烤火,喝喝茶。春寒料峭,别着了凉。什么时候开餐,只管吩咐。”红旺旺的木炭火,步长天一家喝着热茶,周身立刻暖烘烘的。

    ⑤店主老刘安排好厨事,走过来和客人聊天。.

    ⑥柴宁忽然惊叫一声:“儿子不见了!”老刘说:“放心。他在门外边看一个小姑娘剪窗花、卖窗花哩。”“小姑娘?”老刘说“小姑娘才八岁,叫鱼小池,是邻居家的,四岁时就跟着她娘学剪窗花。如今,她爹到外地打工去了,她娘忙了田里忙家里,她爷爷、奶奶总是病歪歪的。双休日,我这里客人多,就叫她来剪窗花、卖窗花,赚钱补贴家用。”柴宁对丈夫说:“我们去看看吧。”

    ⑦他们走出门,果然看见了坐在小板凳上正剪着窗花的鱼小池,蓄着两个小辫子,圆圆的脸,双眼又大又亮,身上的衣服很单薄。儿子蹲在旁边,看得正出神。小竹篮里放着“双鱼戏水”“瓜果满架”等剪好的小窗花,花剪翻飞间,又有“喜鹊登枝”“杜鹃闹春”等变魔术似地灿然呈现于小姑娘掌上。

    ⑧柴宁说:“晓园,给你二十元钱,你让姐姐给你拿十个吧。”晓园接过钱,说:“姐姐,我买十个。”“谢谢弟弟。”她选了十个窗花交给晓园,再从口袋里掏出十元钱。“弟弟,十个窗花十元,找还你十元。”晓园说:“不用找钱,一个窗花可以卖两元。”小姑娘认真地摇摇头,说:“一元一个,我不能多收钱的。”

    步长天弯下腰,对小姑娘说:“我请你坐到火盆边去,教这个弟弟剪一种最简单的窗花,好吗?”小姑娘犹豫了一下,说:“可以。”

    ⑩大家一起坐到了木炭火边。小姑娘先教晓园怎么对称地折纸,再教他怎么开始第一剪,尔后是第二剪、第三剪……四十分钟后,晓园终于剪出了“双鱼戏水”,高兴得手舞足蹈。

    步长天掏出一张二十元的钞票递给小姑娘,说:“你刚才教弟弟剪窗花,这是他应交的学费。”小姑娘推辞不肯收。柴宁说:“小池, 你知道吗?知识和技术都很宝贵,你还花费了时间,你应该收下。你很自尊,但交学费决不是施舍。”“我收下……谢谢你们。”

    这时,饭菜端上了桌子。晓园说:“姐姐,跟我们一起用餐吧。”小姑娘说:“谢谢。我得回家去了,帮娘去洗菜、淘米哩。再见!”

    春雨依然继续下着,润物无声……

    【1】文中小姑娘开始不肯多收钱,后来为什么又收下?从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句子,并分析画线句子在文章的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3】对标题“春雨细无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交代了故事发生在春日雨天。

    B.“春雨”是推进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

    C.标题“春雨细无声”一语双关,意蕴丰富。

    D.“春雨细无声”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4】联系全文说说,原文的结尾好还是在原文上增加以下的这段文字作为结尾好?

    步长天说:“赶紧吃饭吧, 吃完就回城去,儿子不是说要买一套漂亮的小西装吗?”晓园说:“我不要买小西装了,我要买剪刀和彩纸,我喜欢小姐姐教的剪纸。今天的日记,我就写她了!”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在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中,同学们时常会萌发出许许多多的“渴望”,如渴望得到一种心爱的东西,渴望有位好朋友,渴望得到父母师长的关爱或理解,渴望“个性”得到保护和发展等。

    请以《我渴望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③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④文中不得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⑤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PC端 | 移动端 | mip端
字典网(zidianwang.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电话:  邮箱:
Copyright©2009-2021 字典网 zidianwang.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20008127号-7
lyric 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