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戏》的作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阿Q正传》,中篇小说《狂人日记》,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B. 《回延安》是作者贺敬之在1956年发表的,抒写了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时的喜悦之情,赞颂了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贡献和建国后的巨大变化。
C. 《安塞腰鼓》的作者是刘成章,这是一篇气势磅礴的歌颂阳刚生命的散文。
D. 《灯笼》是我国当代散文家、教育家吴伯萧的作品,文章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2、下列有关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消息即狭义的新闻,是新闻报道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一则消息。
B.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一般由别人记叙;自述生平的,称为“自传”。传记要求真实。
C.《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小说集《朝花夕拾》。
D.《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校证》,作者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是一部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的地理名著。
3、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昆虫记》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其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B.读过《昆虫记》,你会知道舍腰蜂在开始捕食它的俘虏之前,也要像人类一样先给对方打上一剂麻醉药,让对方失去知觉的同时也失去抵抗能力。
C.《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作品,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使西方人第一次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D.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表述:“在某种意义上,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这次大迁移指的是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
4、下面文段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关于腊八节有很多传说。当年岳飞率部抗金,________朱仙镇。正值严冬,岳家军挨饿受冻,送粥的百姓________,岳家军饱餐后体力恢复,大胜而归。后来,人民为了纪念岳飞,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传闻朱元璋落难,时值寒天,又冷又饿的他________从老鼠洞刨出一些杂粮并熬成了粥。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为了________那段日子,便把腊月初八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命名为腊八粥。
A.逗留 车水马龙 果然 记住
B.滞留 络绎不绝 居然 铭记
C.逗留 络绎不绝 居然 记住
D.滞留 车水马龙 果然 铭记
5、
【1】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的“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带给读者无穷的回味。(请用诗中的原句作答)
【3】对尾联中“最爱”一词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之情。
B. 画龙点睛,突出了诗人喜爱钱塘湖的原因。
C. 巧用白描,突出了钱塘湖畔绿色醉人的景象。
D. 刻意渲染,表达了诗人对钱塘湖美景的依恋之情。
6、默写
(1)横眉冷对千夫指,__________________。
(2)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学诗谩有惊人句。
(4)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
7、填空题。
《昆虫记》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卷帙浩繁、色彩绚丽的画卷,描绘了一个个大自然的精灵。其中____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____能够不凭借任何工具,精确地“剪”下大小适当的圆叶片来做巢穴的盖子。
8、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甲)
随着二氧化碳排放越来越大,全球气候变化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减碳,不仅成为各行业各领的共识,也对人类生活提出了低碳新要求。
3月20日是世界无肉日,为拯救动物、保护环境和改善健康,贵阳格桑花开素食餐厅举办了“地球卫士”免费素食公益活动,呼吁市民低碳生活、保护环境。
“你们知道吗?吃一顿素=种180棵树,动物的碳排放远高于植物…”志愿者刘娱宏给来宾介绍碳排放知识,来宾们纷纷贴上“地球卫士”的号牌,聚精会神听着讲解。
当天中午,近百名参加活动的嘉宾在格桑花开免费享用素餐,响应世界无肉日的号召。该餐斤负责人王孝云告诉记者,自己是在开了素食餐厅后才了解到“世界无肉日”希望通过这次公益活动让更多朋友参与到低碳生活、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
(摘自《贵州日报》天眼新闻2021年3月21日)
(乙)
古人如何点灯
①自从发现了“钻木取火”这个大自然的奥秘,人类便结束了黑暗史。但是在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前的千百年,中国古人又是怎样照明的呢?
②点灯点的是何物?说起中国古代的照明工具,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油灯。《楚辞》中有“兰膏明烛,华容备些”之句,说明战国时代就有油灯。当时油灯的料是动物油脂,原材料有限,注定只能为少数人享用。奢侈一些的,还可以在油脂中加入料,燃烧时伴有袅袅清香,遮住油脂燃烧散发出的难闻气味儿。后来发展到植物油脂,这虽比动物油脂资源多,使用人群扩大了,但仍然普及不到普通民众,穷人就更别奢望了。就像匡衡、车胤、孙康这些好学却穷得点不起灯的人,只能靠各种奇葩办法来照明,为自己换取夜里读书时间,如匡衡“凿壁偷光”蹭家灯火,车胤用纱布做口袋捕捉萤火虫来聚光照明,孙康借雪的反光来读书。
③普通百姓点灯燃不起动物油脂,用的是植物做的灯芯,取材较为广泛。汉代以前是点柴禾照明。到了汉代,灯芯大都是麻秸等硬纤维。《齐民要术》里提到过“苴麻子”是捣治作烛的材料。古代名著《儒林外史》中的明代吝啬鬼严监生临死都不忘提醒家人灯里点的是两灯草,太浪费啦!可见到了明代还是燃灯草芯。
④看过古装剧的人都知道,古代点灯用的是“火折子”,每次看到他们把火折子拿出来一吹就能燃起火焰,是不是很神奇?它是用纸做起来的一个小纸筒,在制作的时候要卷得十分紧密,然后用火把纸筒点燃后再吹灭,最后用盖子盖起来。这个时候一定注意得留些缝隙,这样才能够保证被吹灭的纸筒上面还留着一些火星,就是因为这些火星能够使火折子很容易再次燃烧起来,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复燃。当然这种火折子是平常人家都能够用得起的东西。
⑤以动物油脂作为燃料,最大的困扰恐怕就是油烟了。古人总不可能给每盏灯都加装一个抽油烟机,不过,办法总是有的。
⑥古人的办法是,在灯上加一个管道,将油烟引入装水的容器中。油烟溶入水中之后,就不会四处乱跑。大名鼎鼎的长信宫灯,用的就是这种方法。那个造型精美的宫灯,其实就是装水的容器,提灯的右手则是油烟行走的管道。
(丙)
揭秘古代人的低碳生活
“不是省油的灯”一语创源于何时我们暂不知晓,但其来源于唐代窑创造发明的省油灯,却是毋庸置疑的。省油灯是灯盏中的一种,它的碟壁是个中空的夹层,壁倒面有一个小国嘴,用来向夹层中注水。灯燃烧时产生的热量会通过灯体传递到水中,水受热蒸发,从而将热量带走,灯盏的温度和灯油蒸发的速率也因此降低,以此达到省油的目的。
到唐代,出现了一种供人消暑的“凉屋”。依水而建,用水循环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如民间的水车)将中凉气送人屋中,或者机械将水传到屋顶,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使凉气进入屋子,此“屋”堪称既绿色又环保。
(摘自中国碳排放交易网)
【1】根据以上材料,下面几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是一篇新闻特写,主要报道了为倡导低碳生活,一家餐厅在“世界无肉日”请众人吃“免费午餐”的事。
B.乙文围绕古人如何点灯,先后介绍了古人点油灯的燃料、点灯用的“火折子”、点灯用的灯芯、古人点油灯防油烟的方法等几个方面内容。
C.“省油灯”的工作原理是用水降低灯盏的温度和灯油蒸发的速率。
D.唐代“凉屋”一定傍水而建,既绿色又环保。
【2】阅读乙文,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②段画线句写匡衡、车胤、孙康等人苦读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2)说说下列一组加点内容的作用。
它是用纸卷起来的一个小纸筒,在制作的时候要卷得十分紧密,然后用火把纸筒点燃后再吹灭,最后用盖子盖起来。
【3】综合三则材料,说说你对为什么要倡导低碳生活以及如何践行低碳生活的认识。
9、请以“我从广场走过”为题,写一个故事。
要求:(1)字数不少于600字;(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