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学者指出,对自由农来说,如果在战乱时期成为农奴,倒不是坏事;当维京人和其他武装侵略者袭来之时,顺从庄园制度就可以获得领主的保护。在这种情况下,成为农奴甚至可以说是个更好的选择。据此可以推知( )
A.农奴比农民更加生活富足
B.庄园拥有自身的武装力量
C.庄园经营以自给自足为主
D.欧洲国家开始出现了分裂
2、1905年10月《万国公报》载:“中国政府近于改革之事颇有改观。而立废科举一节,取数百年来败坏中国及近日屡蹶屡起根深蒂固之附属物,一旦拔弃之,是真中国历史上之新纪元,而东方大局之转移在此矣。”该评论认为废除科举制( )
A.启动中国教育近代化
B.推动社会转型
C.推动社会结构的转变
D.导致清朝灭亡
3、古巴比伦国王在奖给大臣的石刻地契中,对背约者的诅咒是:“ 愿阿达德,天地之渠长,使碱土围其田,令大麦饥渴,绿色永绝!”另一王的石契碑的诅咒为:“愿阿达德败其田,绝粒麦于垅上,生碱草替大麦,取碱土代清泉!”由此可知,当时的古巴比伦( )
A.面临着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
B.形成了完备的法律和契约体系
C.封建庄园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D.国王是政教合一的最高统治者
4、日军在遭受打击后惊呼:“对华北应有再认识”,并从华中正面战场抽调2个师加强华北方面军,对华北各抗日根据地进行更大规模的报复作战。为此,中国共产党( )
A.提出全面抗战路线
B.建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C.组织发动百团大战
D.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据史料记载,清朝定额租制下,“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地主与佃农“交租之外,两不相问”“农勤则倍收,产户不得过而问焉”。这说明当时( )
A.封建土地制度趋于瓦解
B.农民的经济依附关系被解除
C.佃农拥有了土地所有权
D.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已分离
6、汉代重视发展私学,下表为汉代私学学习内容的简要情况。政府重视发展私学主要是为了( )
阶段 | 主要学习内容 |
蒙学教育 | 识字教育,多为姓氏、衣着、饮食等方面的日常用字 |
经书学习 | 《孝经》《论语》《诗经》《尚书》等 |
专经教授 | 经学、黄老之学、法律、天文、星历、卜筮之术、医学等 |
A.凸显儒学独尊地位
B.培养人才综合素质
C.加强基层民众教化
D.创新教育实施路径
7、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本质含义是( )
A.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迅速传播
B.瓦解自然经济,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D.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8、在古埃及,尼罗河的节奏主宰着古埃及人的生活。狭隘的空间环境迫使他们不得不拥挤在一条狭长的绿洲,尼罗河两岸集中了早期埃及90%以上的人口。人们彼此依存,没有任何人能够独自生存。古埃及自然生态系统不仅造就了古埃及人的民族性格,而且催生了古埃及人的自然崇拜。材料表明( )
A.自然生态导致宗教观念的兴起
B.尼罗河是埃及文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埃及文明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D.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律
9、15、16世纪,许多西班牙官员认为:大帆船贸易导致白银等贵金属大量流失,大多数白银流入中国;同时,财富也流向其他国家,如荷兰、土耳其、印度、波斯等国。这说明( )
A.西班牙工商业发展优势不足
B.西班牙失去对殖民地的控制
C.中国处于世界贸易中心地位
D.亚洲国家主导海上贸易发展
10、《左传》记载:曹刿对鲁庄公说,要想战胜强大的齐国,不能靠对亲近的人施以小恩小惠,而应取信于民;鲁庄公三十二年,内史过对周惠王说,国家兴衰取决于君王的德行;虢国的史嚣议论时政时说“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对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
A.天子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B.强化“君权神授”的意识
C.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终结
D.体现“以民为本”的观念
11、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通过殖民扩张获得了大量的黄金白银,但人们执着于投资卡斯蒂利亚的政府债券,资金就流向它们;当利率下调到百分之五时,资金就会流到土地上。这一现象( )
A.使西班牙成为世界中心
B.促进了西班牙资本主义发展
C.阻碍了西班牙社会转型
D.根源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2、1584年利玛窦在广东肇庆知府的支持下,刻印了《舆地山海全图》(图),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刻印的西洋式世界地图。从16世纪下半叶起到17世纪,根据这一地图绘制的各种地图不断出现,现在可以看到的就有十二种。此现象说明( )
《舆地山海全图》
A.西学东渐成为时代潮流
B.夷夏观念被抛弃
C.有识之士世界观的转变
D.新思潮开始萌发
13、“念尔国僻居荒远,间隔重瀛,于天朝体制原未谙悉。是以命大臣等向使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下列对乾隆帝说的这段话解读正确的是( )
A.“尔国”的目的是扩大对华贸易
B.上述政策有利于打击海盗走私
C.此时期清朝禁止一切对外贸易
D.清朝统治者开始改变外交政策
14、清代前期,小说出版领域出现了刻印分工的形式。所谓刻印分工,即作者自己刻版,完成后交由书坊印刷、发兑;书坊支付一定的赁板钱,利润由双方约定共享。这一经营模式( )
A.适应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促进了市民文学的兴起
C.得益于雕版印刷技术的进步
D.推动了通俗小说的传播
15、下表为1844——1856年中国经由广州和上海与英国出口贸易额货值表(万美元),这( )
年份 | 广州 | 上海 |
1844 | 1790 | 230 |
1850 | 990 | 800 |
1852 | 650 | 1140 |
1854 | 600 | 1170 |
1855 | 290 | 1990 |
1856 | 820 | 2580 |
A.反映出中国贸易格局的改变
B.改变了外贸入超的状况
C.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D.导致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16、考古资料表明,距今约8000—5000年的中国各地聚落遗址外围一般有壕沟围绕,里面的房子排列整齐,中央一般为大房屋;古城遗址往往以规模宏大的宫城为中心,方正规矩;墓葬遗址也普遍排列规整。据此可知,早期中国文化的特征是( )
A.有容乃大,和谐共存
B.追求秩序,稳定执中
C.祖先崇拜,以人为本
D.整体思维,天人合一
17、11世纪时,英国1/5的耕地属于国王,1/4属于教会。威廉一世将全国1/2的耕地给予大贵族,这些贵族的领地往往分散于各地,如彻斯特伯爵休的封地,除其伯爵领以外,被分置于19个郡中,此外约有20个贵族的领地分散在10个以上的郡里。该举措意在( )
A.对抗教会的权威
B.瓦解封君封臣制度
C.分散地方贵族权力
D.保持国王的优势
18、G20峰会采用“三驾马车”机制,即轮值主席国与上届、下届主席国对当年峰会议题设计及各项细节享有主导权。G20领导人峰会2022年在印尼举办,2023年、2024年将在印度和巴西举办。这表明
A.区域集团引领着全球治理新动向
B.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逐步确立
C.亚太地区在全球治理中地位提升
D.新兴经济体发挥其重要作用
19、1819年,李斯特以德意志5000名商人和厂主的名义起草了《致德意志同盟议会请愿书》,建议邦国间废除关税,成立德意志工商关税同盟,对外国产品实行报复性关税。1834年,关税同盟建立。这体现了德意志( )
A.重商主义经济思想较为盛行
B.民族国家意识渗入经济领域
C.关税同盟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D.已经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
20、学校、书籍、图书馆、博物馆等逐渐发展成为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要载体。从中国教育发展历程看,下列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① | 国子监 | 西汉 | 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 |
② | 书院 | 宋代 | 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 |
③ | 京师大学堂 | 近代 | 创建于洋务运动中,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 |
④ | 北京大学 | 1915年 | 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
A.①
B.②
C.③
D.④
21、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向南进发具有显著的周期性特点。下图是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图中信息说明( )
A.全球变暖现象日益加剧
B.游牧民族生产方式的缺陷
C.自然灾害主导民族南进
D.天人感应宇宙观念的实践
22、1963年8月 28日,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发表了著名的演讲《我有一个梦想》。跟这个梦想有关的社会运动是( )
A.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B.妇女运动
C.学生运动
D.黑人民权运动
23、1948年1月7日,中共中央发出由毛泽东起草的《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的党内指示,要求各中央局和分局,由书记自己动手,每两个月向中央和中央主席作一次综合报告。3月25日又进一步发出《关于建立报告制度的补充指示》,作了三项补充规定。请示报告制度的建立( )
A.表明中共认为决战时机成熟
B.说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
C.推动民主革命任务发生变化
D.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24、元世祖前期和中期出现的行省只是为了适应当时特定的军政需要,事毕即撤。至元十三年(1276年)以后,临时处理军政事务的行省陡然减少,而半固定化的行省不断扩充和发展。明洪武时期,中书省被撤,行省独存。由此可见( )
A.行省发展过程漫长曲折
B.行省运作具有较大随意性
C.行省长官成为割据势力
D.行省由军事转为监察机构
25、用合适的制度创设内容填空
中央官制:秦( ),汉武帝( ),隋唐(三省六部制),明朝( ),清雍正( )
地方制度:秦(郡县制),汉初( )
选官制度:魏晋( ),隋至清(科举制度)
26、意义
(1)国内意义
①为资产阶级___________民主政治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②使资产阶级分享到了___________。
③是英国社会获得政治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④英国逐渐实现了向___________国家的转变,是英国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
(2)国际意义:对欧洲乃至世界作出了贡献。
27、中国古代文化在制度、精神、物质等方面对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按照这种分类,将下列重要史实填入相应的空格中(填写字母)。
(A)朝鲜开科取士选拔人才;(B)唐代丝绸、纸张、瓷器等运往西方;(C)日本修建尊奉孔子的文庙;(D)利玛窦将“四书”翻译后寄往西方;(E)13世纪火药传入阿拉伯地区;(F)鉴真和尚东渡后被尊为日本律宗始祖;(G)欧洲航海家借助指南针完成新航路开辟。
影响类别 | 重要史实 |
制度方面 |
|
精神方面 |
|
物质方面 |
|
28、完成下列提纲。(将字母填入相应空格中)
A.利玛窦B.民间社团的兴起C.西书的翻译与出版D.进化论E.民主与科学F.《坤舆万国全图》
(一)早期的西学东渐
(1)传教士来华:_________
(2)西学的传入:_________
(二)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1)思想潮流的演进:中体西用、_________、共和革命思潮
(2)新文化运动的勃兴:_________、中西文化论战、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新式教育的发端:洋务学堂的创设、留学大潮的涌动、新学制的确立
(4)科技与文化的发展:近代科技的引进、_________、报刊业的繁荣
(5)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的改进、_________、社会习俗的变化
29、观察下图,请将英文字母的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启蒙运动的中心 B.1812 年,拿破仑远征的国家
30、特点
(1)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___________政体,国王与议会并存,共同构成国家的政治体制。
(2)就国王而言,王权本身要受到___________和议会的限制。
(3)就议会而言,权力不仅得到了提升,而且占___________地位。
31、意义
(1)对英国
①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限制了英王的实际统治权,保障了议会的立法权、___________、司法权和军事权,从而结束了英国长期以来形成的___________。
②议会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得到提高,___________的原则得以确立。
(2)对世界:英国的___________,成为以后很多国家资产阶级效法的样板。
32、中国古代儒家文化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文明成果中的代表之一,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对中华文明而且对世界文明的进步都有过重要影响。
完成下列提纲。(选择其中5个数字代码分别填入相应空格中)。
①礼、②道、③敬天保民、④经学化、⑤法、⑥理、⑦哲学化、⑧法规化、⑨心古代儒家文化流变与外传
(1)儒学的源流(西周)
代表人物:周公旦(制度化)
核心思想:“ ”
(2)儒学的演变
①形成期(春秋战国)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道德化)
核心思想:“仁”、“ ”
②改造期(两汉)
代表人物:董仲舒( )
核心思想:“天人感应”
③重塑期(宋明)
代表人物:“二程”、朱熹、“陆王”( )
核心思想:“ ”
(3)儒学的外传
①辐射东亚
②远播西方
(4)若就提纲中的“(3)—②”展开陈述,应选择下列哪三则材料?(选字母)
33、古代中外文化交流
(1)在上图的空白框内,填入汉代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国的名称。
(2)在下列图示的空白框内,填写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与外部世界交流的成果。
(3)在丝绸之路中国境内出土了波斯的银币。凭借这些银币是否足以证明汉朝与波斯之间有直接的往来?为什么?
(4)下图所示为唐朝初期绘制的敦煌壁画,描绘了张骞辞别汉武帝,踏上出使西域征途的情景。①有人说,“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属‘无心之举’,他最初的目的只是为了联合盟友共同抗击匈奴”。这段话用的是
A.动机与后果的分析方法 B.目的与手段的分析方法
C.内因与外因的分析方法 D.相同与不同的分析方法
②该壁画能否作为“丝绸之路是张骞开通的”这一说法的直接证据?为什么?
34、现代化的世界进程
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法治化、民主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以及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等。
现代化的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法治化、民主化。填写下列空格内容。
(1)经济的工业化
①18世纪下半叶,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启动,它是以________的发明为标志,英国诞生的第一个工业部门是________。
②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它是以________的发明为标志,________的发明带动了交通业的发展并推动了农业的机械化。
(2)政治的民主化、法治化
①英国光荣革命后,1689年议会颁布的《________》,在英国开始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________》,成为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②1787年颁布的《合众国宪法》确立的美国政体是________、国家体制是________。1885年,日本明治政府实行________制,在现代政治制度建设上迈出重要一步。
35、冤家宜解
《原是一对老冤家, 法德化敌为友对世人的启示》这是新华网一则报道的标题。假定这篇报道由你来撰写,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回答两个问题:
(1)为何说法、德两国是一对“老冤家”?
(2)法、德两国是如何“化敌为友”的?
36、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5大核心素养之一。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请构建出一副有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空坐标。
37、从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角度,来分析郡县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意义。
38、若夫终日驰骋,劳神苦形,罢车马之用,抏士卒之精,费府库之财,而无德厚之恩,务在独乐,不顾众庶,亡国家之政,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繇也。——司马相如《上林赋》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乐府《江南》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行行重行行》
谈谈阅读上述诗赋的感受体会?
39、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日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