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表是学者对1832年议会改革前后英国贸易政策所作的论述。据此可知,此次改革( )
标准 事件 | 制度 | 利益(主要利益集团) | 信息 | 政策 |
1820年陈情书 | 未改革,土地货族掌握立法权 | 地产精英(关注国内市场) | 海外信息流通不畅 | 《谷物法》《航海条例》《海军学徒法》《布料法》等 |
1832年议会改革 | 改革中,给予新兴阶级选举权,贵族议员不再提名下院议员等 | 土地贵族没落,新兴的贸易商人力量日益壮大 | 海外信息主要由自由商人提供 | 废除《谷物法》《航海条例》运动进行中,《互惠关税法案》出台 |
1840年鸦片战争 | 选举权逐渐向新兴阶级倾斜、立法权不再是贵族特权 | 自由商人崛起(实际上组建了“东印度与中国协会”) | 由以马地臣、查顿为代表的自由商人为议会和政府提供情报 | 废除《谷物法》《航海条例》运动进行中 |
A.赢得了民众的普遍支持
B.导致传统贵族政治的终结
C.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D.利于自由主义政策的推行
2、关于辛亥革命的发生,部分学者提出了下列观点。由此可见( )
学者 | 观点 |
张鸣 | 辛亥革命是由偶然因素促成的,是一场意外。以后来的历史看,立宪的变革,就是非革命的变革对中国显然更好 |
姜义华 | 辛亥革命的真正动力,其实是作为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精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天下国家责任伦理 |
杨银权 | 科举制的废除与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必然的内在关系 |
沈渭滨 | 晚清近50年的“自改革”,特别是最后十年“渐进的改革”,为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
A.偶然因素决定着历史事物发展的方向
B.历史评述并没有客观标准
C.时代与研究者的立场影响着历史解释
D.历史事实存在着多元解释
3、下表为晚清和民国初年政府颁布的有关图书馆建设的规定。 由此可见,图书馆规定的变化( )
时间 | 史实 |
1910 年 | 晚清学部公布《图书馆通行章程》,主张“图书馆之设,所以保存国粹,造成 通才,以备硕学专家研究学艺,学生士人检阅考证之用” |
1915 年 | 教育部除颁布《图书馆规程》外,又颁布了《通俗图书馆规程》,其第一条规定:“各省治、县治应设通俗图书馆,储集各种通俗图书,供公众之阅览” |
A.体现了由服务学子向教育国民转型
B.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人才基础
C.保障了中国民众对阅读图书的需求
D.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认可
4、1950年,中国相继同丹麦、瑞士等西方国家建交。1952年,亚太和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亚太地区的37个国家的378名代表出席了会议。这表明,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 )
A.打破了美国的封锁政策
B.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外交重点转向周边国家
D.积极拓展对外交往空间
5、《伤寒杂病论》流传至宋代时,由林亿等人整理校汀为现存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共收录方剂269方,使用的药物多达214种,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由此可知,《伤寒杂病论》( )
A.系统总结了我国中医药学成就
B.无愧为中医临床百科全书
C.说明我国中医学缺乏创新精神
D.可佐证古代科技的实用性
6、早期雅典民主制度中“神谕”在决策时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后来知名演说家的见解和看法又直接影响国家决策……无秩序和法律的不断变更在雅典的历史舞台上不断上演。这反映了( )
A.雅典民主制度程序复杂多变
B.人民参政与议政的热情高涨
C.民主制度隐藏潜在矛盾危机
D.“神谕”使民主制更具权威性
7、1951年,中共中央把“发起订立爱国公约”作为当前爱国运动的中心之一、在工业、农业、商业、交通等各条战线开展生产竞赛和增产节约活动。在这一活动的号召下,工人们提出“车间就是战场,工人就是战斗员,开快机器,多做一件活,就等于多消灭一个敌人”的口号。上述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剿匪镇反
B.解放战争后期作战
C.抗美援朝
D.“一五”计划的实施
8、魏晋时期,除传统乐器之外胡箜篌、琵琶等广为流传,后人有“东汉魏晋,乐则胡笛箜篌,御则胡床,食则羌炙、貊炙,器则蛮盘,祠则胡天”之说。这一现象说明了( )
A.经济交流推动文化多元
B.政治改革导致风俗变迁
C.社会动荡引发人口流动
D.民族交往促进文化交融
9、如图是画家古元于1947年创作的木刻版画《烧毁地契》,描绘农民们烧毁地主的土地房产契约的热烈情景,画面中熊熊烈火衬托着兴高采烈的人们。该作品可用来说明( )
A.抗日根据地土改蓬勃开展
B.边区农村尖锐的阶级矛盾
C.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障
D.土地革命取得了显著成果
10、下面所示为北宋时期南北方士人任职宰相的时间分布变化情况。这种变化( )
A.揭示出古代解决君相矛盾的必然走向
B.与北宋区域经济的发展相适应
C.反映出北宋君主专制较唐代有所强化
D.标志着古代官僚政治走向成熟
11、1969年7—8月,尼克松多次声明不同意苏联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提议。12 月,美国大使在与中国驻波兰代办会晤时表示:美国“应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持更大的交流”,“亚洲问题的解决和决定终究必须有亚洲人民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应该参与这个过程”。材料表明( )
A.国际局势影响中美关系
B.大国主导国际政治秩序
C.中美建交步伐不断加快
D.意识形态外交不复存在
12、在罗马帝国征服殖民地的过程中,大量行省城市兴起。到2世纪时,几乎每一个行省城市都有类似罗马的比较正规的市政组织、公认的法律、剧场、竞技场、圆形剧场、公共图书馆、辩论和演讲使用的讲堂等。这一现象( )
A.有利于罗马公民法产生
B.适应了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
C.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分裂
D.体现了罗马文化的不断扩展
13、图1、图2所示为《吉尔伽美什》史诗的两份文本(泥板文书)残片。这两件文物( )
A.体现了楔形文字的推广
B.反映了西亚文化的流传
C.见证了古巴比伦的强盛
D.还原了乌鲁克王朝历史
14、1928年3月5日,中共福建省委认为“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先导”。1937年3月21日,中共在巴黎发行《救国时报》评论巴黎公社是“为国家民族之独立自由与幸福而斗争的绝顶英勇与绝顶忠诚的模范”。这些评论反映( )
A.革命统一战线的宣传策略
B.对巴黎公社认识深化
C.民族民主运动进入了高潮
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5、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徙中求生存、谋发展。如图所示迁徙活动的影响是( )
A.11世纪建立国家进入鼎盛时期
B.廷巴克图成为重要的文化中心
C.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
D.先进的冶铁技术传播到迁入地
16、战国后期,为统一货币重量,三晋使用刻着“市平”的圜钱,充当检验货币重量的“法钱”或砝码;而同一时期的秦国,在货币流通上则呈现“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的现象。这一不同反映了秦国( )
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商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C.放松对经济的管理
D.在集权体制上较为落后
17、朱熹,南宋人,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加以注解,明朝政府以朱熹的注为依据,以此来选拔知识分子。下列对朱熹和理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朱熹认为,道的价值内涵是“仁”,因此要努力达到仁者境界
B.朱熹在历史上的地位仅次于孔孟,曾经在庐山白鹿洞书院讲学
C.理学的修养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
D.程朱理学逐渐衰弱后,渐渐兴起了陆王心学,促进了儒学发展
18、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并成功研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水稻技术体系。袁隆平的贡献主要在于( )
A.运用科技手段创新研究水稻亩产破世界纪录
B.解决了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的问题
C.提供了缓解粮食短缺和战胜饥饿的中国贡献
D.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研究、应用与推广
19、明代驻军的军粮主要来源于军屯和商电。军屯即戍卒屯田,战时征讨,闲时耕种。商屯是政府鼓励商人运送粮米到边塞,并发放商人“盐引”,到食盐产地支盐售卖。明代中后期,军屯和商屯制度均遭到了严重破坏。为此,明代中后期,朝廷( )
A.变革土地制度缓解统治危机
B.扩大边境贸易补充军粮不足
C.厉行闭关自守政策强化统治
D.面临严重的财政和边防压力
20、11世纪西欧农奴耕种分到的土地用以谋生,而且通常不能加以剥夺,所以他们的处境比奴隶好得多。……更重要的是,尽管许多农奴的命运肯定相当艰难,但他们很少完全听凭他们的领主随意支配打发。这反映了此时西欧( )
A.农奴具有较大的人身自由
B.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确立
C.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D.农奴制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
21、据下表可知,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主要基于( )
战略判断 | 身份定位 | 外交政策原则 |
和平与发展战略机遇期 | 第三世界发展中大国世界一极 |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平发展合作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不结盟战略伙伴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
百年大变局 | 世界大国 |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积极有为新型大国关系亲诚惠容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 |
A.时代主题潮流的变化
B.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C.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
D.国际经济新秩序确立
22、下图是我国从1950年到2005年的粮食产量和人均粮食的变化情况统计。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反映了( )
A.工业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进步
B.人民公社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C.高产农作物在全国种植和推广
D.中共中央经济政策的适时调整
23、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正式建立了县试、省试、京试三级考试制度。考试科目以诗、文为主,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而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诏令。由此可知,太平天国
A.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B.照搬明清科举制度
C.用传统文化排除外来思想
D.获得士人广泛支持
24、如图所示为晚清海关收入情况(单位:两)。由此可见,当时中国( )
A.海关自主性不断提高
B.与世界联系有所增强
C.封建自然经济趋于瓦解
D.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25、“分散与整体”
按例整理下列学习提纲:
分散 性的 世界 | 1、古代东方 (1)古代两河流域王国更替 (2) ① |
先后跨入文明社会门槛
|
2、古代希腊罗马 (1)古代雅典民主政治 (2) ② | ||
走向整体性的世界 | 1、新航路开辟 | ③ |
2、 ④ (1)商品输出 (2)资本输出 | 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扩大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 |
3、列强瓜分世界狂潮 | ⑤ | |
经济全球化的世界 |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 经济全球化启动 |
2、 ⑥ | 打断经济全球化进程 | |
3、跨国公司建立 | 经济全球化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 |
26、时代、人物与儒学
时代、人物与时代与思想文化总是密切相连,中国古代历史中儒学的发展即受到重要人物的影响也受到时代的冲击,联系所学知识完成以下表格:
人物 | 儒学地位 | 时代背景 |
孔子 | 学说难行,有“如丧家之犬”之感慨 | 实力竞争与争霸战争 |
秦始皇 | 2 | 4 |
1 | 独尊儒术 | |
朱熹 | 3 | 儒学应对佛教、道教挑战与自生局限 |
27、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回答问题:
(1)请将这三幅图按所反映之史实的时间先后排序(只写图的编号并用逗号隔开)
(2)以上三幅图各自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图1: 图2: 图3:
(3)任选一上述重大事件,概述其原因、经过、结果与影响
原因 经过
结果 影响
28、都城之味
两汉统一时期,代表中国政治中心而兼文化中心的有两个:一个是长安,一个是洛阳。长安代表的东西部之结合;首都居在最前列,领导着全国国力向外发展的一种斗争形势。洛阳代表的是中国稳定状态,南北的融合
——钱穆《国史大纲》
问题
钱穆先生的话道出了两汉时期都城所体现的对边疆控制作用与对经济文化资源整合作用,根据所学填写下表,回答在之后的历代都城的历史变化中其中所折射出的重要含义。(需要史实与分析相互结合)
史实 | 分析 |
例:西汉首都长安 | 代表东西部之结合;首都居在最前列,领导着全国国力向外发展的一种斗争形势。 |
|
|
|
|
|
|
|
|
29、1950年,中国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列支敦士登、瑞士、芬兰等8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反映出( )
A. 新中国试图摆脱两极格局影响
B. “求同存异”的思想得到实践
C.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特征
D. 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
30、观察下图,请将英文字母的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启蒙运动的中心 B.1812 年,拿破仑远征的国家
31、___________年4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条约规定:割___________、台湾全岛及其所有附属各岛屿、___________给日本。开放沙市、___________、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___________的途径,阻碍了中国___________的发展。
32、用合适的制度创设内容填空
中央官制:秦( ),汉武帝( ),隋唐(三省六部制),明朝( ),清雍正( )
地方制度:秦(郡县制),汉初( )
选官制度:魏晋( ),隋至清(科举制度)
33、原则
(1)限制王权:通过___________分权的办法来分割和架空君主的权力,使国王受到___________和议会的限制。
(2)议会至上:议会成为一个常设性___________机构,由它掌握立法、财政、司法、军事等最重要的国家权力。
34、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不仅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将下列“重要时期”与同时代的“重要史实”相对应(填写字母)。
35、 当代史学家认为,到1900年左右,世界才最终覆盖形成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机整体,世界史到此才真正具有世界性。
请结合19世纪末的有关史实,简述这种现象形成的过程,并分析该现象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
36、鸦片战争的原因、结果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37、概述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及其主要影响。
38、“新”的内涵
中新社东京(2009年)12月11日电:“日本十一日在京都著名古刹清水寺公布惯例的‘今年的汉字’评选结果,‘新’字当选”。20世纪的世界进程中出现了许多冠以“新”概念的历史元素,如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俄国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世纪末的一次改革还使中国迈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试简要概括上述四个历史元素的“新”之所在。
39、(1)观察下图,请将英文字母的代号填入答题卡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16世纪在中国澳门建立殖民据点的国家
B、哥伦布西航到达地点之一:古巴岛
(2)据图写出“三角贸易”的完整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