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清时期有许多外国传教土来到中国,传播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如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数学著作《几何原本》,刊印《万国图》介绍世界五大洲概念等。这表明( )
A.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十分频繁
B.西方的科技文化在中国得到普及
C.“西学东渐”局面逐渐形成
D.传教士目的是助推中国科技发展
2、词并不是宋代就产生的,只是在宋代才繁荣起来的,词在南朝末年至隋朝初年这一段时间就已经产生了。南朝文学家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中就说到:“夫五色相宣,八音谐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诗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秒达此旨,始可言文。”这反映了词的特点是( )
A.音乐文学
B.抒情文学
C.婉约兼具豪放
D.追求辞藻的华美
3、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天空,光芒四射。”下列有关隋朝的“光芒四射”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
①隋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②大运河开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③科举制扩大了国家选拔人才的范围④曲辕犁促进了古代农业工具的改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下图为1978~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示意图,据图中数据变化可知( )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示意图(单位:亿元)
A.1978~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有限
B.1985~1990年经济增长源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2000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D.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5、在先秦时代人们普遍习惯用“朕、我、吾、印”来表达第一人称自己,秦始皇将“朕”作为除皇帝之外任何人都不能使用的自称。这反映了( )
A.封建皇权的独尊性
B.人民各项权利被限制
C.中央集权的权威性
D.“朕”蕴含的内容减少
6、隋朝统一后,各项建设较多,规模宏大,在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建立许多义仓。其目的是( )
A.加强各地经济交流
B.保障朝廷的物资供应
C.保证军队粮食供应
D.防备灾害以赈济百姓
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全国的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参议院有权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临时大总统行使职权时,须有国务员副署。”这些规定意在( )
A.保障民众政治权利
B.防止袁世凯专权
C.实行三权分立制度
D.建立民主共和国
8、五四运动一开始,革命群众就提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政治口号;同时,还提出了“拒绝和约签字”“抵制日货”“取消二十一条约”“争回青岛”等具体的战斗口号。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实业救国已成为社会风潮
B.袁世凯独裁专制丧失民心
C.国人急于废除不平等条约
D.中国人民深厚的家国情怀
9、2023年12月24日,是长津湖战役胜利73周年,据中方战史记载,此役共歼敌3.6万人,其中美军2.4万人,包括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美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在混乱中翻车身亡,被时任美国的国务卿艾奇逊称之为“美国历史上路程最长的败退”。据此可知,长津湖战役发生于( )
A.解放战争时期
B.抗美援朝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北伐战争时期
10、签订《辛丑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A.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
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
D.中国民族危机开始出现
11、下图为近代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所载“威海卫大战得胜图”。该图( )
A.没有史料实证价值
B.说明图像史料可信
C.真实反映当时史事
D.可作历史研究参考
12、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的策略之一是
A.召开政事会议,完善三省六部
B.众设宰相,分化事权
C.以六部分割相权
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统率六部
13、鲁国大夫季桓子明目张胆地观赏专属于天子的“八佾之舞”。孔子看见此状直呼“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其出发点是( )
A.顺应变革潮流力促发展
B.活跃思想引起争鸣
C.维护周礼以巩固旧的统治秩序
D.明理以扩充善性
14、东晋孝武帝时,贾弼之广收百氏谱记,写成了《姓氏簿状》,建立了正式的士族家谱档案;南朝王僧孺以此为基础改定百家谱,著有《十八州谱》等著作。这些现象( )
A.确立了血缘宗法制度
B.受到了门阀士族制度影响
C.加速了社会阶层流动
D.践行了儒家以德治国理念
15、《清帝退位诏书》中写道:“脱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诏书中的“民军起事”是指( )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
C.保路运动
D.中华民国成立
16、明朝建立之初,蒙元军队退守蒙古,这严重影响着明王朝的国家安全。面对倭寇的侵扰,明王朝并无多余的精力应对。对此,朱元璋只能通过一系列的禁海措施,以削弱倭寇的实力。这反映出明初( )
A.国家主权遭到殖民者侵犯
B.禁海政策导致倭寇犯边
C.国家战略中心在内陆边疆
D.统治者的海洋意识浓厚
17、1279年,宋元崖山之战,宋朝大臣陆秀夫背起年幼的皇帝投海自尽,其他忠臣、将兵、家眷、随皇帝一起逃命的百姓等共10万余人一起投江殉国。这反映出当时(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崇文抑武方针的实施
C.理学影响的扩大
D.经世致用思想的流行
18、根据统计,在元朝时期蒙古人进士之母为汉族者占总人数的68.2%,妻子为汉族者更高达71.4%;色目人进士之母为汉族者为54.5%,妻子为汉族者则为50%。这体现出元代( )
A.四等人制对婚姻没有束缚
B.国家统一使民族隔阂消解
C.民族交融推动文化的延伸
D.科举制度受到统治者重视
19、孙中山说“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时也强调“中国的经济,一定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路,决不能是‘少数人所得而私’,决不能让少数资本家少数地主‘操纵国民生计”’。这说明( )
A.国共两党革命目标一致
B.孙中山放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念
C.中国共产党追随国民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20、1953年,毛泽东带领宪法起草小组着手宪法起草工作总结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宪政建设经验,确定了人民民主原则还遵循社会主义原则,以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其中“宪政建设经验”是指( )
A.《共同纲领》的实施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21、明代内阁调帖之权,即章奏由内阁拟定意见,粘附于章奏上送批。不经过内阁调帖,司礼监无擅自批红的权力,否则即使司礼监擅权而为,也会遭到内阁的封驳。这说明明代( )
A.中枢体制运作的理性化
B.内阁一定程度上限制皇权
C.内阁掌握了政务决策权
D.内阁控制了司礼监的运作
22、下图中变化所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
A.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B.疆域历经变动基本定型
C.民族间差异逐步消失
D.南北经济发展渐趋平衡
23、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大的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梁启超意在强调辛亥革命( )
A.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
B.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C.完成了反帝反封建历史任务
D.增强了国人民族民主的意识
24、明朝时期,松江府属各县及苏州府属嘉定、太仓、昆山、常熟等县,都成了著名的产棉区,农家多种木棉,专业纺织,棉作的收入成为农家的主要经济来源;当时的地方志中说:“田家收获输官偿息外,未卒岁室庐已空,其衣食全赖此”。材料表明( )
A.商税收入成为国家重要财源
B.传统经济结构逐渐走向解体
C.农业经济商品化程度的加深
D.农业发展助推市镇经济繁荣
25、早期殖民扩张在欧洲引发了________、________,并推动了欧洲的________的发展。
26、行省制________明朝
废除丞相________清朝
设立军机处________元朝
三省六部制________汉朝
推恩令________隋唐
27、1853年,太平军沿长江东下,经九江、安庆,占领________,改南京为________,定都于此
28、蒙古政权的建立与扩张
(1)建立:________年,________统一草原各部,建立________。
(2)扩张:先后灭掉________,收服吐蕃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权,还远征到________。
29、西夏
①1038年,党项首领________称帝,定都________史称西夏
②其制度基本模仿________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30、________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________,1153年金迁都燕京改名为________
31、_________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留下了详细的航行记录和航海图。
32、北宋结束了________的分裂局面
33、_______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______________,使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
34、________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________,恢复________年号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第三章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
第四章(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六章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图一机构是哪个皇帝时开始设立?图二是什么政治机构?从政治上看,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二《临时约法》规定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什么原则?并简要评价《临时约法》。
(3)材料三中的宪法制定于什么会议?指出这部宪法的性质和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趋势。
36、儒学在汉武帝、魏晋南北朝、隋、唐如何发展?
37、小说与戏曲繁荣的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
(1)什么叫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2)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什么根据地?
39、中国战场在法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是怎样的?